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便利性及鮮活性效應

人類──以及所有生物,活在世界上的第一目標,就是求生存。求生存的首要條件,就是得做出符合生存利益的決策。要做出好的決策,需要的就是對於所面對的各種事件發生機率進行評估。
人類是怎麼評估事件發生機率的呢?

卡尼曼跟特沃斯基提出了評估事件發生機率或預測數值的三種心理機制(啟發式,heuristics),其中之一,就是「便利性」。
便利性:人的大腦是很懶的
假設我們是統計學家,要計算某件事情發生的機率,例如洗澡時猝死的機率、開車時出車禍的機率、英文單字第一個字母是r的機率、腎病的病人與黑色的特徵相關的機率、某種病使用某種藥物治療好的機率......,非常簡單,我們只需要利用條件機率的概念,將我們所要求的事件發生次數(洗澡時猝死)當作分子,我們所限制的條件發生次數(洗澡)當作分母,就可以得到事件發生的機率。
但是我們既不是統計學家,更不會隨身帶計算機
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許多事件,我們不可能在腦中確實統計所有事件發生的次數。因為這會讓大腦太消耗能量了,完全不具有演化優勢
幸好,我們的大腦演化出了一個比較節省能量的心理機制,讓我們得以評估事件發生的機率。
當我們需要評估某件事情發生的機率時,我們便會搜尋腦中模糊的印象,試圖做一個概略性的計算。
我們的對於過去事件發生的印象是怎麼樣形成的呢?
當然是透過事件的發生而形成的。
事件發生的越多次,或頻率越高,我們腦中的印象便會越深,也「越容易回想到」;換句話說,我們很「便利」便能回想到那些印象深刻的事情,而我們的大腦就直接認為這些印象深刻的事情一定就是過去發生頻率高的事情,這麼做,省事又方便!
這就是「便利性」。
便利性機制的Bug
這種機制,讓我們的大腦不需要仔細統計任何發生過的事件,但還是能做出一定準確度的概率評估,確實是很有效率。
但正所謂「有一好,沒兩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自然界是不允許我們「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
「便利性」的心理機制,存在著一個明顯的邏輯問題:
發生頻率高會造成腦中的印象深刻,造成提取印象很便利
但是,提取印象很便利,在邏輯上卻不能直接往回推論為發生頻率高
因為造成提取印象便利的原因還有很多,造成腦中印象深刻的原因也很多
例如,在親眼目睹一場車禍之後,我們對於車禍發生的機率便會不合理地提高許多,而更加小心翼翼地行車。
洗澡時猝死的機率比出車禍或死亡還高!?
除了親身目睹以外,我們也很容易從電視上看到車禍的場面或新聞報導,相對的來說,我們很難看到以及想像到在浴室猝死的場面,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得知洗澡在浴室猝死的機率還要比出車禍高時,會感到那麼的不可思議。
或者,我們很容易提取英文單字第一個字母是r的印象,卻比較難提取第三個字母是r的印象,因為我們通常都是透過第一個字母來搜尋單字,這也導致我們會認為第一個字母是r的單字比第三個字是r的單字多,而事實卻正好相反。
這些都是造成我們對於事件發生機率評估產生誤差(bias)的原因。
造成腦中對於某些事件,產生超過其發生頻率應有的深刻印象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先入為主的觀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