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3日 星期二

我話《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其一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黃帝問說:現在阿一些發熱的病,都是屬於傷寒之類的。(得病之後)有的好了,有的死了;而死的都差不多在六七日之間死;好的都要超過十日以上。為什麼呢?我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希望聽聽歧伯你的說法。

首先,黃帝說了很有名的一句話:"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句話後世常常引用,就是引用這句話之後,然後說所謂傷寒,就是所有發熱的疾病,就是這樣,內經是這麼說的,了不起再強調一下這裡的傷寒是廣義傷寒。

可是這樣做有沒有意義呢?要為傷寒下個定義,就非得引用素問嗎?素問這句話的意思又真的是在給傷寒下定義嗎?其實我們不要一廂情願的將自己的想法套用在古代人的身上,醫學理論使用文字概念來表達之後,就已經獨立於醫學理論之外了,我們只能單純的分析語言文字,而不能強加自己的概念於上。

那麼,黃帝說了"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之後又說了"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很明顯的,黃帝所謂"何也?"問的是"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就因為那個"者"字。"某某某某者,何也?"在素問裡面是滿常出現的句型。在這裡"者"是個助詞,功能是將整個句子變為一個單位。也就是說將

"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以及"某某,何也(這樣子是為什麼)"兩個句子合起來。

前面的句子加上"者",就變成後面的"這樣子",有點像是英文的關係代名詞。

所以說,黃帝一段話,主要是在問說"傷寒為什麼死的會六七天死,好的會十天以上好呢?"。

而前面很有名的那句"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其實可以只說"傷寒"兩個字就好了。而黃帝為什麼硬要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呢?可能只是黃帝要賣弄自己的學問而已。而且我們要知道,素問雖然說是用黃帝問,臣子答的語錄形式所寫的,但事實上就好像在寫小說一樣,所有的話都是一個人寫的嘛!(當然事實上整本素問可能是許多人的文章集合起來的,而且還經過了許多人的修改或者說是竄改,但是我的意思是"寫"這個動作一定是一個人完成的嘛!怎麼可能兩個人拿一枝筆在那邊寫呢?)所以說要說是黃帝在賣弄學問就有點怪,說是寫書的人在賣弄學問就很合理了。

總之呢,黃帝這句話根本就不是在問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是為什麼啊?"可是後人卻幾乎都這麼以為。當然黃帝沒有這麼問,歧伯不一定就不能回答他這個問題,反正這些所謂問答都是一個人掰出來的嘛!

其實我上面所說的,都沒什麼重點,重點是後人為什麼會把"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句黃帝隨便說說的話,看得很重呢?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句話看起來就很怪嘛!明明就是"熱病",又怎麼說是"傷寒"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必須單純的分析語言文字。等我們看完歧伯的回答再說。



歧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
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歧伯回答說:巨陽是各個陽經其中的一條。巨陽脈有連到風府這個地方,所以幫各個陽經主氣。人如果被寒邪侵犯阿,就會發熱,發熱雖然很嚴重但是不會死。但是如果表裡經都受寒邪的話,就可能會死了。

這個巨陽是什麼意思,當然書上的解釋會說就是等於太陽,事實上也真的就等於太陽,素問裡常常出現巨陽,都是太陽的意思。可是為什麼會這樣?

巨,在巨陽這個名詞裡面,又是個形容詞,巨當作形容詞講大家都知道了,巨人巨人,就是很大的人的意思了。我們看《方言》卷一:“巨,大也。齊宋之間曰巨。”《墨子‧非樂》:“三者,民之巨患也。”所以巨就是大的意思。

那麼太陽的太呢?剛好也是大的意思,所以傷寒論的康平本裡面的太陽病,通通寫成大陽病。我們來看看《廣雅‧釋詁一》:“太,大也。”王念孫疏證:“太者,《白虎通義》云:十二月律謂之大呂何﹖大者,大也;正月律謂太簇何﹖太,亦大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水部》:“大二,後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書‧禹貢》:“既修太原,至于岳陽。”孔穎達疏:“太原,原之大者。”《莊子‧天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成玄英疏:“太者廣大之名。”總之呢,太也是大的意思。

解釋了那麼多,總之巨陽就是太陽,就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是很大的陽氣的意思。但是,是不是太陽經真的有很大的陽氣呢?就算太陽經真的有很大的陽氣,那古人是不是真的因為太陽經有很大的陽氣,所以才叫他太陽經或巨陽經或甚至大陽經呢?這些我不知道,不知道就不要亂講。可是又有誰知道呢?可是大家都在講。

再來,巨陽是諸陽之屬,"屬"又是什麼意思?連接;連續,跟隨,至;及...好像都是動詞,雖然硬要解釋解釋得通,但我不想來硬的。

1.聚集;會集。《廣韻‧燭韻》:“屬,會也。”《左傳‧哀公十三年》:“彌庸不可,屬徒五千,王子地助之。”杜預注:“屬,會也。”《國語‧齊語》:“兵車之屬六,乘車之會三。”韋昭注:“屬亦會也。”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2.類別;種類。《廣韻‧燭韻》:“屬,類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尾部》:“屬,凡異而同者曰屬。……凡言屬而別在其中,如禾亢曰‘稻屬’,秏曰‘稻屬’是也;言別而屬在其中,如稗曰‘禾別’是也。”《周禮‧考工記‧梓人》:“小蟲之屬,以為雕琢。”《莊子‧人間世》:“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清蒲松齡《增補幸雲曲》第十八回:“咱把酒來頓的熱熱的,另整菜屬,請那長官來唱目吃酒如何﹖”

上面兩種解釋,都有"之屬"的句型,看來我們找對方向了。

第一種解釋,巨陽是各個陽經的會集之處。嗯...事實好像不是這樣,不過你也可以先入為主的把這句話解釋為這樣,然後再用這句話當證據說巨陽是各個陽經的會集之處,可是你真的可以這樣嗎?可是是不是大家都這樣呢?

第二種解釋,巨陽
是各個陽經那一類的,換句話說,巨陽是屬於陽經的。所以,這句原本看起來很深奧的話,原來是廢話XD。但是,廢話就廢話,沒人規定素問不能有廢話。

接著,"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巨陽經脈連到風府,所以幫各個陽經主氣。有沒有發現,我翻譯了等於白翻。什麼叫做幫各個陽經主氣?幫各個陽經主氣又跟巨陽經脈連到風府,有什麼必然的因果關係?雖然這句話這麼含混不明,但卻常常被人引用,作為太陽主一身之表的證據。可是這句話就算你能解釋得清楚,跟太陽主一身之表又有什麼關係?更何況這句話你還解釋不清楚。但是為什麼一定要解釋得清楚?誰規定素問的作者一定要頭腦清楚?就算素問的作者頭腦清楚,我們所看到的素問,又真的是作者所寫的素問?

接著重點來了!"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前面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明明就是"熱病",又怎麼說是"傷寒"呢?要注意的是,黃帝根本沒有提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我提出來的。而歧伯這裡也不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人們卻以為黃帝有提出這個問題,而歧伯有回答這個問題。

雖然如此,素問畢竟是個"小說",也就是一個人在那邊掰的,所以我們還是可以從歧伯所說的話,回應黃帝所說的話。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人受了寒邪所傷,就會發熱啊!要注意的是,這裡是說一個句子"病熱",而不是一個名詞"熱病",這裡的"病"也不一定要翻譯出來,就是有受發熱所患,受發熱所苦的意思。

而前面所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用的是"熱病"這個名詞啊!當然我們不要隨便把"熱病"看作一個專有名詞,他可能還沒凝結成一個詞,而是一個形容詞加名詞,是發熱的病的意思。否則也不會叫做傷寒了。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那麼,人之非傷於寒,可否為病熱?根據素問的其他篇章,答案是肯定的。不是說一定只能傷於寒邪,才會發熱。傷於熱邪暑邪,也會發熱。也就是明清時期所謂溫病了,不過我們在這裡先不要引入後代的理論。

總之,傷於寒邪以外的邪,例如熱邪,也會發熱。但是不管這麼多,只要會發熱的,都叫做傷寒。這很奇怪嗎?為什麼在那邊大驚小怪,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你現在去坐火車,會看到火嗎?不會嘛!可是火車為什麼叫做火車?因為本來火車就真的有火在上面燒啊!

可是後來,用電不用火了嘛!當然也就沒有火了。可是還是繼續叫做火車啊!有什麼奇怪的?

傷於寒邪的病,會發熱。因為傷於寒邪,所以叫做傷寒。傷寒會發熱。

不是傷於寒邪的病,會發熱。因為會發熱,所以也叫做傷寒,管他是不是傷於寒。有什麼奇怪的嘛!

只不過是名字而已嘛!台灣就不能有中華郵政嗎?

當然這裡的傷寒是不是就是所有會發熱的病呢?其實不是。氣虛發熱,陰虛發熱,就不在傷寒的範疇裡面。要解釋這個問題,就只能從整篇文章,甚至整部素問去推敲語意了。不過為什麼要解釋這個問題?古人寫書是為了給你問問題的嗎?不是嘛!他就寫了啊!好啦扯太遠了,總之,這裡的傷寒,彷彿等於外感急性發熱病。我不是在為傷寒下定義,我最討厭下定義,因為定義是一種怎麼下怎麼錯的東西。只是為了讓大家更了解而已。

再來"
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傷寒這種外感熱病阿,雖然發熱會很嚴重,但是不太容易因此而死的。

不過你要是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這是什麼意思?現在在這裡解釋沒什麼意義。等讀到後面就會知道了。

7 則留言:

  1. 突然發現你好像在寫書一樣XD

    但也不失為一篇值得深入研究的文章







    嗯…我傷寒還沒學XD

    回覆刪除
  2. 我是很想寫書阿

    不過沒耐性

    胡適至少還能寫半本

    我寫一篇就懶得寫了...

    回覆刪除
  3. 繼續寫嘛

    我還蠻想看的





    看思考中醫,讀到了陽明病

    今天重新看了一遍 對於這一篇我有一點點意見

    我覺得…你所寫的只是在用字的部份

    對於名詞用法比較有一些意見

    對於其內涵沒有太多的說明



    雖然我也會這樣子,對於條文的內涵沒什麼體會

    一直在字句的小地方著墨

    可是我覺得…現在我這個階段在學習

    不該拘泥在此

    因該放大視眼 自己體會才對

    不過也只是我的想法而已

    不過也幫我釐清了一個觀念^^

    值得一看



    繼續寫吧,我想看XD

    回覆刪除
  4. 呵呵多謝指教

    那我明後天有空來寫寫ㄅ

    你可以看看我前面一些佛學相關的文章

    我希望利用拘泥文字的方法來達成不拘泥文字的目的

    簡單的說就是確實的解釋文字

    然後不盲信文字

    看看真實的文字能帶給我多少體悟

    而不是一開始就戴起有色眼鏡來看文字

    回覆刪除
  5. 對了另外

    思考中醫我滿不喜歡的

    作者玩弄文字學的部分就算是國中國文老師看了都會搖頭......

    不過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

    至少我看了之後知道

    學中醫不能這麼學!

    簡單的說就是1+1=2是對的

    sin30度=1/2也是對的

    但是你說「因為1+1=2所以sin30度=1/2」,就是錯的

    但是學中醫的最喜歡這麼搞

    回覆刪除
  6. 嗯…也許吧…

    在理論這一部份,有很多人都是這麼搞的

    可是…中醫是臨床的醫學啊

    沒有用在病人身上,說再多也是枉然吧…

    回覆刪除
  7. 嗯嗯沒錯沒錯

    所以其實要先把讀書跟臨床分開學習

    然後再結合

    然後再分開

    然後再結合...

    如環無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