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每天喝水7000cc 妙齡女突失明 醫師:勿逾3000cc

詳細新聞附在本文下面。



目者,人之精明也,命門也。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人以五藏為本,五藏之中,又以肝為目之主,目為肝之竅。何也?

肝者,厥陰風木,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之天陽所以上騰,

春三月,三陽開泰,繼而大壯,繼而小畜,風木升發,陽氣上騰。

而人亦應之。故飲入於胃,游溢精氣,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並行。肝之所以為也。此所以人之精氣,

皆上注於目也。

今此女牛飲白水,水者木之母也。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就濕,

火就燥。今水飲急入於胃,直趨小腸,由下焦滲入膀胱,不及生木,

肝木無以為升,故兩目不得養,終至失明也。

治法當以培中焦之土氣為本,土克水也,另酌加厥陰肝木引經藥,

太陽膀胱亦通於命門,故羌活必不可少矣,但引經藥亦不可多,

多則君臣佐使顛倒,方不效矣。

為方:人參、白朮 各三錢 乾薑 二錢 甘草 一錢 柴胡、羌活各一分



箴言:當你懂得唬人,就不會被人唬。



PS:以上純屬虛構,絕不具有任何學術價值,千萬別認真。



更新日期:2007/11/20 16:25 記者: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一般人一天建議喝水量是8大杯、共2000c.c.的水,卻有一名妙齡女子

誤信喝水可降血壓,連續3個月,每天喝相當於28大杯、7000c.c.的水

,結果併發水中毒、陷入昏迷,送醫搶救後,人是清醒過來了,卻也永

久失明。



為了身體好,多喝水準沒錯,但是一名26歲的女子喝水卻喝過頭,因為

患有輕微的血壓偏高,誤信喝水能降血壓,最近3個月每天都狂喝7000

c.c.,結果血壓沒降成,不但常跑廁所,最後還因為慢性水中毒,昏迷

送醫。



台大家醫科主任姚建安表示:「如果說水中毒的話,一般來講,會造成

我們血液當中電解質鈉離子、鉀離子,甚至有一些鎂離子、鈣離子都會

偏低。」



女子送醫後,透過電腦斷層發現,她的腦室因為腦壓高被擠壓,血鈉值

一路往下降,雖然醫生給予補充鹽份,提高血中鈉濃度,但是腦部枕葉

出血,導致皮質性目盲,眼睛竟然看不見了。



姚建安表示:「我們腦中水分如果太多,會造成腦細胞水腫,破壞掉,

會造成腦壓增高,腦壓增高就會壓迫到我們的視神經。」



醫師表示,這名女子是病態性喝水,每天喝水的量超過一般人的3倍,慢

性水中毒的機會大大提高。提醒民眾,多喝水雖然對身體好,但一天最

好不要喝超過3000c.c.,免得傷身。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爱因斯坦说

爱因斯坦说:“当一个复杂现象中,起作用的因子数目太大时,科学方法在多数情况下就无能为力了。”(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第1版. 第1卷 574页.)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評劉力紅著《思考中醫》 趙洪鈞

評劉力紅著《思考中醫》



趙洪鈞

(河北省邢台市威縣白伏村,054700)

最近,一位朋友以《思考中醫》見贈,且曰:此書不但暢銷而且作者一舉成為與某老並

列的中醫名家,有關學界一片叫好之聲。聞聽此言,心中甚喜。蓋以為如此大作,必然

名副其實,我中醫發揚光大指日可待矣!

豈知,略讀一過,深感大謬不然。如此思考,實則糟蹋、侮辱、誣蔑、謬說中醫。濫竽

此間,不可坐視。故拈此書嚴重糟蹋、誣蔑、侮辱或謬說中醫之十處,展開批駁。

1.庸俗炒作,糟蹋中醫

拿到《思考中醫》,立即就能看出它不倫不類。

封面上的大名是「思考中醫」。思考中醫自然是可以的,任何人都可以思考。找中醫看

過病的老百姓,都會思考:為什麼中醫讓我喝湯藥,西醫讓我吞藥片呢?醫學家寫一本

比較厚的書,應該是對此題目的全方位思考。

然而,封面左上角暗藏著「傷寒論導論」。近書口處又豎寫著「對自然與生命的時間解

讀」。於是,有些莫名其妙了。

不過,要弄清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也很容易——看看目錄即可。

原來,基本上是討論傷寒或《傷寒論》的。

如此說來,「傷寒論導論」——不管導得怎樣,才應該是此書的正題。為什麼藏起來呢



大概作者的邏輯是:「思考中醫」的過程是「對自然與生命的時間解讀」,因為這是一

個內涵和外延都很廣的難題,故以中醫的「根」-《傷寒論》作為思考的一個具體對像

,對此進行闡釋。其中「時間」一詞大概是為了表述作者要表達的變動不拘、不可捉摸

的「象、數」。這樣的封面內容完全是炒作,「思考中醫」和「對自然與生命的時間解

讀」這樣的文字也完全是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作為學術著作很庸俗,但如果作者只是

將此作為通俗娛樂讀物(科學普及完全算不上),這樣的封面也可以理解。試問,目前

國內有多少出版物不炒作呢?不過,既然標榜自己是中醫教授、博士,自以為是學術文

章,封面題目如此繞彎子,弄昏初學者和外行人的目的是什麼呢?如此不嚴謹是明明白

白地糟蹋了中醫。

  2.男女廁所,傷寒雜病

  博士講傷寒、雜病概念,非要聯繫男女廁所。

請看博士大作的70—71頁。

如果博士關於傷寒、雜病的概念是準確的,那麼,我不管他聯繫的是什麼。廁所和陰溝

裡,也有很多好東西。問題是,他的概念既不是古人的意思,更不是準確的現代理解。

按他的說法,我們讀不懂《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然而,他非要這兩個概念與廁所

掛上鉤。這肯定和他的評價標準有關:任何研究,若不能與陰陽掛鉤,就提不上水準(

不是原文,但意思準確且比原文精煉,請看封底)。男女廁所似乎很容易與陰陽掛鉤,

於是,博士的思考,有水準。

博士怎樣說傷寒、雜病含義呢?

按:含義應該換成概念一詞,博士在下文中用了範疇一詞,顯然是邏輯術語,而含義不

是標準邏輯術語。他的本意是講傷寒、雜病的概念,但不懂邏輯術語該怎麼說。

他說:

「凡是屬於發熱性的疾病,或者說凡是具有發熱特徵的疾病,都屬於傷寒範疇」。「現

在,既然發熱的疾病讓傷寒佔去了,那麼,不發熱的疾病就非雜病莫屬了。」

這就是博士關於傷寒、雜病的高見。

博士連自己想表達的意思都沒說清,我總算知道他的意思了。他的意思是:凡傷寒都發

熱——因為不發熱的疾病都讓雜病佔去了。但是:

傷寒都發熱嗎?試看少陰寒化證,部分霍亂,就是只見寒證,沒有發熱。不過,傷寒大

多發熱,博士的見解還不算很離譜。

說雜病都不發熱,就不但太離譜,更說明博士沒有起碼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

且不說易水學派以內傷解釋當時的大疫(大多發熱),中醫難道沒有內傷發熱之說嗎!

中醫見發熱就認為病屬傷寒嗎!

其實,《金匱要略》中講的病——雜病,有的發熱很嚴重——比多數傷寒發熱還要重。

按:「雜病」是《靈樞》的一篇,但是,自《金匱》校訂頒行後,都說它討論的是雜病



看來,博士沒有讀過《金匱》。其中「虐病脈證治第六」專論虐疾。這個病冷起來冷得

要死,熱起來熱得要命。實際上,發冷時就在發燒,只是還沒有到頂點。博士目前在廣

西很有名,那裡曾經很常見虐疾,現在很少了。他沒有見過,否則即便山野村夫,也不

會這樣瞎說。說到這裡,我很擔心將來有新的博士出來,說中國從來沒有瘧疾。那樣就

更是數典忘祖了——《素問》中有「虐論」和「刺虐論」專篇,而且都相當長,內容也

很充實。

更有甚者,博士說傷寒是經,雜病是緯。大概他因此重傷寒輕雜病,可惜,當代中國和

多數外國人患傷寒相對少且比較容易治,患雜病多且多數很難治了。比如百合狐惑(多

數相當神經官能症)、中風□節(急慢性關節病)、虛勞、咳嗽上氣(老慢支等)、胸

痺心痛(冠心病等)、消渴(糖尿病為主)等,都是目前中西醫面臨的難題。這些病都

是《金匱》這本「緯書」專門討論的。

按:讀者須知,「緯書」是古今學者很看不起的東西。他們說;「緯書」是「妖妄怪誕

的東西」。還有比這更難聽的,不說了。

然而,博士說雜病是緯,《金匱》就只能是「緯書」了。跟著博士思考中醫,不得不使

用這個名詞。這不是誣蔑、侮辱醫聖——亦即誣蔑、侮辱中醫嗎!其實,博士的《思考

中醫》,才是「緯書」,因為,只能用「妖妄怪誕」來評價它。

名震中外的傷寒專家,對傷寒和雜病的理解根本不著邊際,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或問:博士關於傷寒、雜病的概念不對,閣下的高見如何呢?

答:現在我不想說。我很想看看那些鼓吹《思考中醫》的人,能否提出準確的概念。如

果,讀者認為博士的高見確實不怎麼樣,又不願意提出自己的見解,那時我再略述淺見



為什麼說博士連自己想表達的意思都沒說清、說准呢。

我們換一個通俗的概念說說,看看他的思維混亂。比如:

「凡是屬於頭腦發昏性的人,或者凡是具有頭腦發昏特徵的人都屬於夜郎人的範疇。」

這句話難道等價於「凡夜郎人都頭腦發昏」嗎!須知,夜郎人是個大範疇,即便其中包

括所有頭腦發昏的人,也有不發昏的人。而博士要表達的卻是:凡夜郎人頭腦都發昏。

其實,夜郎人頭腦都發昏,並不排除夜郎的鄰國有人頭腦發昏。

於是,他連雜病概念也搞不清楚了。

連傷寒、雜病概念都說不清,還提得上傷寒導論或思考中醫嗎!跟著他思考,還能讀懂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嗎!

  3.謬「論」連篇,侮辱仲景

且看目錄第二章。

第二章 傷寒之意義

  一 傷寒論說些什麼?(按:略同章的題目)

  1.傷寒的意義(按:與章的題目全同)

  2.雜病的意義(按:《傷寒論》是不正面論雜病的)

  3.論的含義(按:???!!!)

  且不說逐級標題是否匹配,《傷寒論》的「論」字竟然還要專題解說麼!至此,編

輯——即便不懂醫,應該立即發現,作者必然文理不通。目錄如此不通,全書必然很多

不通。按說,應該拋到字紙簍裡了。然而,經過一番「製作」和炒作,幾乎弄得洛陽紙

貴。看來,不得不承認:任何貨物,賣得好不好,與質量沒有關係——只要推銷者敢於

吹,再加上請人捧。這不是我的創論,營銷學就是這麼說的。其實,仔細想來,越是高

檔的精品,賣得越不好。普通商品如食品、服裝、煙酒、汽車、手機、婦女用品等是這

樣,文化商品更是這樣。

  目錄的問題說到這裡。且看正文72—73頁,博士怎樣談「論」。

  對小學生、初中生來說,「論」字是要解釋的。《思考中醫》的讀者都會查字典,

沒有必要就此解釋。醫學專著,不必講語文常識。《傷寒論》就是討論或論述傷寒的意

思,即「論傷寒」。在我們看來,這裡的「論」字沒有什麼再值得說的。除非無病呻吟

,更沒有必要列專題論述、解說。

  豈知,博士沒有語文常識,就此胡說了1500字左右。主要胡說有:

3.1.論與經相對應,論是解經的 這完全是胡說。與經對應的是傳。至今我們還說

「名不見經傳」。傳才是解經的,如《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周易大傳》

等等。它們分別解釋《春秋》和《易》。沒有「詩論」與《詩經》相對,也沒有「書論

」與《書經》(又稱《尚書》)相對,更沒有「春秋論」與《春秋》相對。

又,假如論是解經的,那麼《瘟疫論》、《血證論》等,就是《內經註解》嗎!

  3.2.經是經典 這是廢話。到底什麼是經?經是怎麼來的?博士根本沒有摸著

邊兒。

  3.3.對經典的闡釋就稱之為論 又是胡說。我們的儒家、墨家、道家後學從來

沒有這種東西。佛書有「大乘起信論」「龍木眼論」等,也許是解經的。又,博士故意

用「滅度」二字,一派野狐禪習氣。他的歪論,顯然是想用低級佛說統一中國文化——

包括中醫。他很希望黃帝、岐伯、孔子、老子、墨子和張仲景等中國的古聖賢跟著佛「

滅度」。

  3.4.經典產生代表成熟 中醫在《內經》時代就成熟了嗎?為什麼至今還要思

考呢?

  3.5.開山祖師亦稱聖人 李洪志也是聖人嗎?說「後聖」等於「後於聖人」是

不懂中國話。後聖與先聖相對,都是聖人,不過應世有先後。

  3.6.黃帝沒有稱聖 博士肯定不知道宋本《傷寒論》中宋臣序言的第一句話就

說:「夫《傷寒論》,蓋祖述大聖人之意」。大聖人是誰呢?就是黃帝等。看來,《思

考》中附的宋本《傷寒論》影印頁,是別人代他弄的。否則,不會如此說夢話。

  3.7.仲景於危難中救了中醫 什麼危難呢?那時中醫面臨滅亡嗎?如果指漢末

戰亂,那麼,救的是黎民疾苦。仲景自序說:「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主要是

指族人因傷寒死亡很多。博士這樣說,顯然自己想做中醫的救世主,也就是當代醫聖,

因而常說中醫處境很危險。

  3.8.經與論相當於體與用 按他的說法,論是解經的。那麼,「用」是解「體

」的嗎?真是癡人說夢。體、用關係,不是後者解釋前者。如果這樣,「中學為體,西

學為用」這個清末的口號,就應該理解為「用西方科學解釋中國學問」了。於是,應該

用西醫解釋中醫。

  僅在此2頁,謬說和文字拉雜不通處還很多。比如,博士說仲景比皇甫謐和張介賓

高明,因為後二者有著述稱「經」。這說明他根本不知道皇甫謐和張介賓的「經」是什

麼。張氏的一種書叫《類經》,什麼意思呢?是把《內經》分類研究的意思。看來,博

士從來沒有見過此類書。

  4.囈語文字,不著邊際

先請看170頁:特別是第一段。

「首先我們還是從造字來看。脈由月+永構成。我們現在的簡體就用這個脈。還有另一

個是月+?(按:字庫中找不到派字的右旁),這是比較正規的寫法。月字在這裡是形

符,《說文》和《康熙》都把它放在肉部。所以,月可作兩個部首,一個個是月亮的月

,一個是肉。《說文》、《康熙》將脈(脈)置於肉部,我的意見是對一半錯一半。說

對一半是從形上講,脈確實由肉構成的。但是,如果從功用上,從更廣義上講,脈置肉

部就有諸多不妥。它應該置於月部。」

博士在這裡想賣弄學問,實則除了拾人牙惠之外,都是囈語。

文字學是外行人不宜輕易議論的。儘管許慎(《說文》作者)都有許多附會,外行人淺

學即試,就更要出笑話。因為博士在瞎說,一時無法請文字學專家指出博士的謬說,在

下只好勉力指出最明顯的瞎說以正視聽。不過,在下只能說連文字學的門還沒有入,不

敢保證拙見正確,但肯定比博士的瞎說好。

引文中有幾處明顯的文字學常識錯誤。如:脈不是什麼「正規寫法」而是脈的繁體字等



說「脈」字「應該置於月部」,尤其是胡扯。他不知道為什麼漢字的「月」旁絕大多數

是肉的意思。

肉和月亮含義毫不相干,但早期象形字形近。月亮的象形字,是新月當中加上一點,後

來演變成現在的月字。肉的象形字很像現在的月字,作為部首偏旁,也寫作月。結果月

字部和肉字部只好混在一起了——字典把它們分開,只能增加查找的麻煩。不過,在脈

字當中,它是義符,「因為脈確實是由肉構成的」。不過,繁體的「脈」右旁,也可以

看作形符——液體流動而且有許多分支。一般人不大理會、也無必要弄清月旁的兩種意

思。於是,博士鑽了這個空子唬人。

其實,現在月字旁,97%以上是肉字的意思。試打開現在的字典,看一下月字旁的字

,極少和月亮有關係的。在近300個字中,和月亮相關的只有朔、朗、朝、期等幾個

字。月字作為第一個字,完全因為方便——編字典既要照顧文字學,更要方便。

如果脈的左旁本意指月亮——我們還能弄懂脈是什麼嗎!

按照博士的文字學,「脈」字的月旁指月亮,該如何解釋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呢!肘字

就是一寸月亮嗎?膝字是在月亮上塗漆嗎!肝字是干吧月亮嗎!膀胱是它像月亮嗎!胃

字是田野下面有月亮嗎!背字是月亮在北面嗎?骨字是骨頭裡面有月亮嗎?

總之,討論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和筋脈的文字學含義,不與肉體(包括人和動物)聯繫

,非要和月亮胡攪在一起,是不可理喻的。

至於脈的繁體字,至少還有3種異體,請查商務版《古代漢語詞典》。簡體字是有繼承

性的,不過,繁體字更能準確地表示脈的含義。很多人問我:「經絡」到底是什麼?我

說:應該說「脈」到底是什麼。看一下繁體字,就很明白了。它的第一義,亦即本義,

就是血管。

月字加上永字,特別是單據「永」字,最難說清脈的含義。用『長』義解釋脈最不貼切

,人體的腸管,就比血管長得多。如果像博士所說,脈的月字旁應該指月亮,脈就是很

長的月亮了。這豈不是瘋話。

  再請看398頁上第二段,關於「心」字幾乎全是胡說。不再抄原文。

同樣瞎說還見於其書23頁下段,也不抄了。

  「心」字為什麼沒有月(肉)字旁呢?因為「心」至今還完全是象形字——完全從

象形字演變而來。心字最初就是心臟的簡單又比較準確的圖畫。這樣的象形字,既表形

又表意。完全像形字,至今很多,比如人、口、刀、田、鳥、馬字等等。

  表意的第一種辦法就是象形。故完全像形本身就表意,不需要再加意符。我們說,

漢字是表意文字,就是指從根本上講她是象形文字。六書有會意、指示之說,但在象形

的基礎上才能指示而會意。比如刃字中的一點,就是指示你會意它指刀口。關於五臟六

腑、四肢百骸的字,大多數有月(肉)旁,它們大都是形聲字,肉字旁就是讓你理會它

們是肉體的組成部分。豈知,博士見到脈字,卻理會到月亮上去了。

  不但如此,博士非要說「心」字沒有月旁,是因為它「無形可征,無形可鑒」,又

與五行中的「火」胡攪蠻纏。於是,一派胡言。以下逐點批駁。

  4.1.「五行中,火是但見其用,無形可征的」這不是瞎說麼。「無形」之意是

什麼呢?就是肉眼看不到的意思。而「火」恰好是最容易看到的,否則,南寧大火就沒

有人報警了。博士本人大概也要被火之用燒得焦頭爛額時,才後悔不該說「火」無形。

不過,博士這樣瞎說是為了比附「心」字為什麼沒有月(即肉)字旁。上文說過,「心

」字至今還完全是象形字,還要形旁幹什麼呢!這種比附——即便「火」無形,不是既

矛盾又胡扯麼。上舉人、口、刀、鳥等字,它們沒有另配形符,莫非就是「當然無形可

征,無形可鑒」嗎!

  經云:「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博士肯定沒讀過這句話,否則,怎麼會說火無形、無征呢!

  4.2.博士緊接著大發宏論。原來從心屬火的上述怪論「我們對中醫賴以建立的

這個基礎,對中醫的基本理念」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其實,按照這種基礎和理念去思考

中醫,必然會思考到無何有之鄉去——什麼都沒有了,只有博士的胡說。

  再請看 151以下數頁:博士從文字學開始講疾病。

許慎說,病的本字就是病框。我同意此說,儘管段玉裁這位大專家不大同意。「疾」字

的意思是有人中箭躺在床上。故國人最初關於病的認識是外傷。《說文》說:「病,疾

加也」。疾加重叫病,故「病」字應該後起。其中的「丙」字,可以看作火字的變體。

若按天干配五行理解,則南方丙丁配火。總之「病」字中的丙指火。意思大概是有人躺

在床上在烤火(因為惡寒?)或在作灸療。這樣解有理有據,又很通俗。博士則弄得枝

節百出,後來非說「丙」字是「一人入門」。難道一人入門就是病了嗎?

  5.附會像數,臆說實驗

博士的實驗是關係到象數和當歸四逆湯、炙甘草湯的。他說:

  「張仲景為什麼不把它顛倒過來,炙甘草湯用二十五枚(按:指大棗),當歸四逆

湯用三十枚呢?可見數是不容含糊的。數變,像也變了。像變了,陰陽變不變呢?當然

要變!陰陽一變,全盤皆變。所以,數這個問題不是個小問題,它與前面那個重量問題

同等的重要。

  ……當然像數的問題不容易使人相信。我們總會覺得三十顆大棗與二十五顆大棗會

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總覺得有疑問。既然有疑問,那又何妨試一試呢?實踐是檢驗真理

的唯一標準,那我們就用實踐來檢驗它。」(317頁)

  下文不再抄。總之是,博士自己不想實踐(即做實驗),要別人實驗,而且是有對

照的,看心陽虛和心陰虛分別顛倒用25枚和30枚大棗,效果是否截然不同。

  這個設計還不嚴密,這且不管。博士常常說自己有那麼多療效卓著的師父,必然老

於臨證,按說早應該實踐過了。我看他還是沒有用過炙甘草湯和當歸四逆湯,否則不會

如此附會。

  炙甘草湯和當歸四逆湯,分別用大棗30枚和25枚是不錯的。用古人的象數之說

做一個解釋也可以。但須註明,這只是一種解釋而已,不是多一枚、少一枚或多幾枚、

少幾枚就會出大岔子——陰陽全變了,方意全變了。況且,仲景沒有說炙甘草湯證是心

陰虛,當歸四逆湯證是心陽虛呢!

  如果,大棗的枚數都是根據象數之說來的,那麼,仲景還有用4、12枚的方子,

如何解釋呢。如果枚數關係很大,9是老陽之數,炙甘草湯等不是該用6枚或9枚嗎!

  在下的院子裡就有幾棵棗樹,他們屬於幾個品種。不同的樹,正常結棗的大小可以

差一兩倍。即便同一棵樹上的棗子,大小也可有3倍之差。那麼,30枚大棗,我取哪

一種呢?大的小的我都有固然好辦,如果我只有滄州小棗呢?莫非用25枚特別大的大

棗就壞了一鍋炙甘草湯,用30枚滄州小棗就壞了一鍋當歸四逆湯嗎!故鄉幾乎家家有

棗樹,我是不準備大棗的。開炙甘草、四逆、柴胡湯等方子時,也不特別要求用多少枚

,大體是5-10枚就行了。肥大的少用點,瘦小的多用點。實在沒有好棗子,用半個

的,有點爛的也可以,但要多用點。從沒見過出岔子,而是大都療效很好——當然前提

是辨證準確。

按:故鄉群眾稱大棗為「藥引子」,不知道是方中就有的,但他們不認為6枚和9枚,

25和30枚有什麼大區別。

開始我以為博士胡說是南方棗子少的緣故。問了問南方的朋友,說很容易買到北方運去

的大棗,南寧也不應該很少見。博士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

  總之,這樣簡單的實驗是山野村夫都可以做的。自然可以編造假結果,可惜博士連

樣子都不想做一下,卻用象數之說唬人。

  其實,證明博士的象數胡說用不著說上面這麼多話。

  現代中藥煎劑,一般不是要求患者一次服下。仲景時代,就更不是這樣。病人一次

喝炙甘草湯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是喝下了多少大棗數呢?那個象數還管用嗎?總之

,不要相信博士還會做什麼實驗。他連如何用實驗唬人也不知道。

  6.傷寒字數,丟掉一半

博士說「《傷寒論》不過萬餘言……」 (482頁)

言下之意是,儘管超過了1萬言,離2萬言卻很遠。

《傷寒論》到底多少字呢?

提到古書的篇幅,就涉及到版本問題。為省篇幅,本文不詳細談版本。簡單說來,明代

至今,通行的版本就是:明代趙開美復刻的宋本《傷寒論》。《思考中醫》69頁,附

有這個版本的正文首頁影印。按說字數應以此本為據。沒想到他說的字數大約是此本的

三分之一。

這個本子幾分鐘就能從網上下載。它的字數是4萬多(有的網上本子可達5萬)。很多

同道熟悉下載操作,幾分鐘就能夠核對確切字數,看我是不是瞎說。

有人可能說,我學的似乎不是你說的《傷寒論》,博士說的大約和我學的教材相同。

不錯,上面說的宋本可稱之為足本,是10卷22篇的。目前高等中醫院校通行的教材

本,就是這個宋本《傷寒論》中從「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起,至「辨陰陽易差後勞復

病脈證並治」止,共十篇,398條,112方,再加上仲景自序。教材不是全部條文

(即398條)都講,條文也常常不按原順序編排,但所有條文都可以找到——不重要

的條文只是作為附錄。比如,博士最拿手的六經病欲解時,都可以找到。

據我所知,沒有比這個本子字數再少的了。

這個本子是多少字呢?

電腦自動計數,2萬7千左右,故博士說的字數大約少了一半。試用微機把足本中的這

十篇和序言計數一下,就知道誰在瞎說了。

還有人可能說,鉛印的本子都有標點,博士所說大概不算標點。

儘管博士這話(不過萬餘言)是對應其大作30余萬言說的,標點應該在內。我還想替

他打打掩護。看看沒有標點是多少字。

結果,逗號3200多,句號700多。其他標點就很少了。純文字應是2萬3千左右



  我再替他打打掩護。下載的這個本子對部分藥物註明了藥性,教材中是沒有的,但

這種註明不會超過600字,全本字數還是2萬2千多。

  於是,無法替他掩護了,除非像方有執那樣,再替醫聖刪去了幾千字。

  總之,若客氣地說,博士沒有認真讀過《傷寒論》。不客氣地說,就是他沒有讀過

此書。為其作序、跋或題詞的人也沒有認真讀過《傷寒論》。

有的網友可能說:篇幅、字數無關緊要,不要吹毛求疵。

我則認為,既然是名震海內外的大家,自己和他的先生反覆說他如何在經典上下功夫,

又專門寫出學術專著,竟然丟掉了仲景書的幾乎一半,這不是古今罕見的笑話麼!如此

導論傷寒和思考中醫,不是糟蹋中醫麼!這樣的大作被捧到天上,不是令人悲哀麼!思

考中醫的專家,都這樣治學,中醫還有希望麼!

7.不懂裝懂,信口雌黃

很想把這本書仔細讀讀,卻很難從頭至尾地讀完。至今沒有發現一章是值得讀完的,因

為其中至少有四分之一是與中醫無關,卻又雲山霧罩的瞎扯,毫無可讀性。真正涉及理

論的地方,他又常常不懂裝懂,弄得人們啼笑皆非。比如下面這段:

「我們男的稱起來有100多斤,女的有90多斤,但主要的東西是什麼呢?是水。大

家還可以打開世界地圖看一看,佔絕大多數的是什麼?依然是水,陸地只佔很少一部分

。老子說『人法地』,所以,我們人身也是這樣,水佔絕大部分。……。

  「二十多年前,唐山發生大地震,死的人有幾十萬,可是有的人被埋十來日經又奇

跡般地活過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有水。所以,一個人一個星期不吃東西是沒有問題

的,但是不能沒有水。……( 148頁)

  這是真正涉及醫學理論的問題,他卻瞎說。且逐點指出。

  7.1.男女體重不是大問題,但說男的100多斤,女的90多斤,就要有依據

,不然,非專業人員也認為是信口雌黃。比如,若有人說:您夜郎國的成年婦女平均體

重不足100斤,也許是事實,但是我們君子國的妹子平均在110斤以上,90多斤

的妹子我是不娶的。就不能說人家拿中醫學術當玩笑,因為博士首先拿中醫學術當兒戲

了。

  7.2.地球表面確實水的面積大大超過陸地面積,但是不等於地球主要由水組成

。若只看表面,應該說空氣最多。在宇宙飛船上看地球,就是這樣。地表深層(包括海

底),現在知道的以岩石為主,當然其中有水和很多礦藏。總之,不能單看世界地圖就

說地球的組成以水為主。真的「人法地」,就應該人體表面像地球表面那樣到處是水。

可惜,人的皮膚主要用處之一是防止水跑掉。試看,那裡破了皮,必然流水。

  7.3.人身上有多少水呢?這是醫學教科書上說得很清楚的。中醫學院的有關教

科書也有交代。水確實比較多,但不是「佔絕大部分」。看來,博士沒有學好本科。按

:正常成年男女體液總量,分別占體重的60%和50%。體內的水是以體液方式存在

的,水占體液的97%左右。故水占體重的55%左右,不能說是「絕大部分」。中專

教科書和不少科學普及書比我說的都更詳細、準確,醫學專著怎麼能瞎說呢!只能說作

者根本不懂。

  7.4.唐山地震死人24萬左右,說「死的人有幾十萬」,不算很離譜。「可是

有的人被埋十來日竟又奇跡般地活過來」就是胡說。任何人都會認為這句話是指死而復

生的。如果博士的本意不是這樣,那就是沒有起碼的表達能力。他說的是當時的一大新

聞:10多位礦工被困在井下(注意!不是被埋住了!)大約2星期,終於獲救,還送

到北京治療。這些人屬於同一個工作面,也不是不可能找到通道出來,但他們沒有找到

。後來礦燈沒有電了,體力也消耗完了,只好躺在那裡等救援。他們自然沒有吃的,但

有井下的水喝。

  7.5.「一個人一個星期不吃東西是沒有問題的」。這顯然是不顧常識的信口雌

黃。正常人一個星期不吃東西(只喝水)沒有問題嗎?讓博士喝一星期的水,不吃東西

,就沒有力氣到處胡吹或到清華訪學了。

  其實,他的本意是說水對人體很重要,也聽別人講過前人的實驗。但自己講出來,

語無倫次。

只喝水,不吃飯,一週,只是不會死(必須是在常溫環境,若在北冰洋、南極洲那樣的

低溫環境,是必死的),不能說沒問題。否則,只能相信前些年某些特異功能人,可以

數月不吃飯,是事實了。若在前些年,博士必然吹特異功能。

  正常成年人,在常溫下(20度左右),只給飲水,不進任何其他食物,可以存活

50天以上並且再進食而恢復。

  這是馬克思時代就有外國人自願做的實驗。最近,國人某想打破記錄。可見於最近

的報紙,記不准那家了。

  博士胡說了幾句夢話,醒著的人就得花幾倍的篇幅解釋並批駁。不少「名人」跟著

胡說,誇他如何博學,如何在經典上下功夫。初入中醫門的人,很可能上當受騙。這樣

說胡話太可惡了。

8.臆說天文,醫林之恥

博士說:「日的自轉週期是一年,月的自轉週期是一月」(223頁)

啊!原來月亮的向地面不是不變的!原來一個月是月亮的自轉週期,而不是月亮圍繞地

球轉動一圈所需的時間!原來一年(且不說是回歸年、恆星年、歷年還是物候年)不是

地球圍繞太陽轉動一圈的時間,而是太陽自轉一週的時間!真是令人茅塞頓開了。

按:太陽各部分自轉週期不同,最長的約37天。月亮向地面不變,故自地球上看,它

不自轉。不過,圍繞地球轉一週而向地面始終不變,也就是同時自轉了一週。這個週期

不是通常說的一個月——朔望月——約29.53日,而是一個恆星月——約27.3

日。博士所說月自轉和週期,肯定不是此意。即月自轉是向地面不變的,其週期約27

.3日,而是他的想當然。

也許,博士思考中醫還在天文學方面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中國古代天文學,似乎沒有天體自轉之說,更沒有說太陽自轉一週是一年,月亮自轉一

週是一月。博士的說法是哪家的天文學呢?只能稱為劉氏天文學。這是他究極經傳,醉

心經典的心得。

所以,不要怕中國的天文學家聽到博士的高論,會撇嘴。怕的是,粗通中文的洋鬼子,

一讀博士的高論,立即把中醫看得一錢不值。他們會說:目前博士代表著中醫最高水平

,怎麼對天文半竅不通還要瞎說呢!

博士的天文學是為了證明「陽道常饒,陰道常乏」。為什麼不舉地球自轉週期是一天呢

?這不是婦孺皆知而且更有力的證據麼!顯然他不知道這個連洋鬼子都不會否認的常識



所以,我建議博士與清華的天文學者交流一下。他曾經在那裡訪學,必有這方面的朋友

,會把他的高論介紹到海外去。

9.解讀時間,宇宙速毀

請看博士大作98、99頁。引文從簡。

「31920年就叫做一極。那麼,到了這個31920年會有什麼變化呢?有一個非

常大的變化,就是『生數皆盡,萬物復始』。

「在這個極點到來的時候,所有的『生數』都終了,在所有的生命結構及生命所需要的

條件完結之後,又再開始『萬物復始』的新的循環。

「這個過程,古印度哲學把它叫做『成、住、壞、空』。

  博士真是善於中西結合,但是,我們聽著更像佛家的輪迴或基督教的世界末日說。

  今天還能說,宇宙經過31920年就要再次循環嗎。中國發現的類人猿化石,最

早生活在100多萬年之前。地球上出現生命,是在約40億年之前。現有如此豐富而

可靠的宇宙和生命演化知識和學說不講,卻要鼓吹佛家的哲學,不是愚弄讀者嗎!

  有的讀者可能說,博士是闡發《周髀算經》的,為了光大中國傳統文化。那麼,要

看闡發到哪裡去,光大的是什麼。博士顯然闡發到佛家的哲學去了。又,《算經》是認

為「天圓地方」的,不是也該光大麼,為什麼我們非要說大地是球形的呢!

  據在下所知,《算經》的一極,是古時制定新曆法時,為求歷元(即起點)而計算

出來的。怎樣計算,為什麼找這麼久遠的起點,在下也不很熟悉。最好去問問自然科學

史研究所的專家,特別是在國內外久負盛名的席宗澤先生。請專家判斷博士的日月自轉

和一極的「成、住、壞、空」,是光大了精華,還是在宣傳迷信、謬誤而且想當然地瞎

說。

  其他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士說,也應該聽聽專家的評價。比如,關於文字學的,

問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的李學勤先生。關於傷寒學的,自然有不少本行的專家可徵求意見

。如果,本文的評價與專家的看法略同。那麼,博士就不但是糟蹋、侮辱、謬說了中醫

,而且糟蹋、誣蔑、侮辱、謬說了中國傳統文化。

  10.謬說師道,抬高自己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道自然是要講的。所謂「自學」,也無不

以前人、他人為師。否則,人類的知識就沒有繼承方法了。學問如此,日常生活也如此

。比如,學語言大概是最難的了。但是,小孩子卻能很快學會日用口語。周圍的人都是

他的老師。

然而博士說:「(中醫)這樣一門特有的學問確實沒有現代科學那樣的通透性,它不是

通過中介來實現的,而必須靠我們這個主體自身去用功」。(33頁)

讀到這裡,人們會認為博士主張是:學中醫不需要學校這個中介,也不需要老師這個中

介,只能自己學習、自己體會、自己實踐。然而思維混亂的他,本意不是這樣。他強調

的是與學校教育不同的師徒傳授方式。故接著說:(學中醫)「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本質

上的一對一的師父」(34頁)是不行的。

如此強調師徒傳授方式,看來博士還是沒有讀過《傷寒論》。一味靠師徒傳授,不是會

像仲景自序批評的那樣,「各承家技,始終順舊」嗎?

其實,博士的孤陋還不止於此。須知,中醫的學校教育不是現代才有的,至遲自唐代開

始,我國就有了學校式的醫學教育,而且一直延續到清代。就傳授的知識系統和深度而

言,當代中醫教育絕對比古代學校教育好,更比只跟著一兩個師父學習好。學校教育同

樣可以做到「一對一的」傳承方式,就看教學雙方怎麼做了。至於為什麼培養出的人才

不大能適應社會需求或學生自覺不滿意,不是學校教育制度不好,而是指導思想有問題



目前中醫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很有問題,然而,若按博士的主張做——排斥一切現代科

學,一味跟著師父學經典,就更有問題。那樣只能培養出博士這樣的人才——思維混亂

,沒有起碼的當代科學常識和傳統文化常識,經常說夢話,經典根本沒有學好。博士本

人就是樣子。道理很簡單,他的師父只是幾個醫林高手,是靠神奇的「療效」名聞一方

的。這種人十個有十個沒有起碼的當代科學常識和傳統文化常識。試看他吹噓的師父,

懂經典麼?

實際上,博士拖拖沓沓地說了不少廢話,最終是想通過師傅抬高自己。

博士有很多師傅,其中在高等學府而且海內聞名的是不用說了。有這麼多名人師傅,博

士還能不高明嗎!你看,現在他就和某老並列了。

然而,博士最引以為榮的還不是這些人,而是幾位醫林高手。特別是他有一位師父的師

傅,人稱「田八味」,見其書第31-33頁。

這位神醫,日診3、4百人,經常只靠切脈處方,而且療效卓著。

有是理嗎?

仲景書各篇都是「辨某某病脈證並治」,莫非神醫根本不用辨證嗎?只切脈即可處方嗎

?博士導論傷寒,導出這種謬論來,不是把仲景導倒了嗎!

博士也基本上可以單靠切脈處方了,見其書33頁。於是,我只好引用幾句先賢的嚴厲

批評。

楊則民說:「脈診為近世醫者病者所共信,以為診病惟一之術。在醫者可不加問診而使

三指以疏方,病家則隱匿病情以試醫生脈診之能否,醫道之荒莫甚於此。此習不去,吾

醫將無立足地乎。」

李時珍說:「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工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 每見時

醫於兩手六部之間,按之又按,曰某臟腑如此,某臟腑如彼,儼然臟腑居於兩手之間,

可捫而得,種種欺人之醜態,實則自欺之甚也。」

張景岳說:「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末,則於望聞問之際,已得其病情矣。不過再診其脈

,看病應與不應也……,以脈參病,意蓋如此,曷以診脈知病為貴乎。」 

徐大椿說:「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種,且一病而數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

診脈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測偶中,以此欺人也」。

思考中醫的博士,很可能比楊則民、李時珍、張景岳、徐大椿高明,沒想到比仲景還高

明,只差一步就趕上了大師嚴新的水平。嚴新是連切脈也用不著的,而且能夠遙隔數千

里看病,而且無不百發百中。跟著博士思考,咱們中醫肯定都要成為嚴新那樣的大師了



   

  敬告師友、主管部門並有關媒體:

  我住在鄉下,孤陋寡聞,最近才見到《思考中醫》。此書如此糟蹋、誣蔑、侮辱、

謬說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媒體竟然連載並請多人吹捧至今,實在是中醫界和中國傳統

文化界的恥辱。故在幾乎沒有參考資料的條件下,勉力寫成此文。切盼有關學術界的專

家、師友和主管部門關心此事。特別是指出拙文錯誤。如果,拙文確有無中生有或嚴重

歪曲,因而是對博士的無端攻擊,我願意在任何媒體上通過任何方式,向博士道歉。

  假如不是無端攻擊,即博士確實在糟蹋、謬說因而是誣蔑中醫和有關傳統文化,那

麼,媒體和某些人就不要再吹捧此書而加劇炒作了。注重理性的中華民族,不應該容忍

此種現象。

  更希望有關專家,指出博士的謬說。他的謬說遠不止拙文提及的。

  趙洪鈞 2005年11月29日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咽痛案

2007/11/8

晨起咽痛,餘無狀。

處方:

連翹4g

甘草3g

桔梗3g

一日分數次服盡,似有改善。

翌日晨起咽復痛。

處方:

連翹8g

桔梗6g

甘草3g

葛根湯7g

分為八包,9日六點到十點之間服三包,翌日晨起疼痛幾無。

10日續服原方三包,11日兩包。未再復發。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國學超女__于丹」給中醫學界的啟示

「國學超女__于丹」給中醫學界的啟示

最近中國大陸最紅、最火、最潮、最in、最牛逼的風雲人物,莫過於「國學超女」于丹了。

于丹靠著在電視節目上講演「論語」,掀起了一股「孔夫子熱」。于丹的這股熱潮,讓我瞬間聯想到幾個人。

第一是「思考中醫」的作者,劉力紅。紅得同樣令人啼笑皆非的人。「思考中醫」這本書,如果不是每隔幾頁就讓我發現作者毫無邏輯的謬論,藉此而得到些許的「成就感」,我還真的沒辦法看完整本書。至於書中的內容是多麼的荒謬,網路上已經有不錯的討論文章,在此就不贅述。而且我相信有受過教育的人,應該就能看得出來。

但是,劉力紅,畢竟是紅。「思考中醫」賣得火熱,連學校老師也十分推薦。而于丹呢?

于丹同樣是火紅如丹,也同樣招致批評聲浪四起。甚至還有十位國學博士聯名抵制于丹。批評于丹的內容,大致是說他任意曲解論語。

下面放上一段批評于丹的文章:

「于丹的成功,只是一次學術媚俗的成功。《論語》被切割成七個為人處世之道,每三二段語錄後面,就是一串串流行的哲理小故事。真正打動人的,不是孔子,不是《論語》,而是這二十多個小故事。走進書市,當下最熱銷的書裏,有一種就是形形色色的《小故事•大道理》。其實,《于丹〈論語〉心得》不該放在《論語》書堆中賣,倒該放到那一堆《小故事•大道理》裏去。不信,拿掉了這二十多個小故事,《于丹〈論語〉心得》怕只剩下幾十條乾巴巴的說教了。」

其實,于丹並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也不是第一個因此而紅的。曲解經典的風氣,最盛行的應該是宋朝吧!陸九淵甚至說了:「學苟知本,六經皆為我註腳」。的確,當一個人能夠體悟天地間的大道理,的確是不再需要拘泥於古人所言了。但是,這並不能拿來當作可以隨意曲解古書的藉口。

「道」,不管是廣義的「宇宙大道」,還是狹義的「醫道」、「商道」,都是「實相」,而實相是無法完全用文字精確表達的。所以老子才會第一句就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諷刺自己後面說的都是廢話。也所以禪宗才會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直指人心。

但老子畢竟還是「道」了,說了。禪師們也不是終身緘口不語。真正得道的人,既明瞭「語言文字所描述的並不能代表實相」這個道理,也並不排斥利用語言文字做為工具,來趨近於實相、真理、道。道就像是魚,語言文字就像是網子。網子當然不是魚,卻可以用來捕魚。

於是,古人們編織出了一張張的網子,一部部的經典,供後人們選擇。但是,網子放久了總會腐朽,便需要專家的修補。

假設你今天在日記裡寫了「wii」、「7-11」,兩千年後,大部分的人一定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更何況「小樺」可能是你的國小同學,「春日部」是同學們聚會場所的暱稱,更不用說「科科」了。但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語言文字學專家,就是專門「補破網」的。

中國一直到了清朝,「小學」盛行,學術界本著「六經皆為史」的共識來註解經典,為我們瞭解古人的想法,做了十分偉大的貢獻。所以我認為,史料是越古老的越接近真實,歷史則是越現代的越接近真實,這也是歷史學家存在的目的。古代的經典,我們可以認為是古人藉以描述實相的媒介,而經過了這一媒介,必定不是百分之百的實相,在整本書完成的當下,可能只反應了實相的百分之九十,這是實相本身的特性。而這百分之九十,再經過歲月的流逝,想必是越來越少。後世註解者所該做的,就是想盡辦法,去逼近還原百分之百古人的想法,也就是百分之九十的實相。這是學者的基本功,而不要像宋朝人一樣去妄想天馬行空,穿鑿附會,能夠一蹴可幾,直接達到百分之百的實相。這麼做的後果,常常是連百分之九十的實相都達不到,而且還低很多。

于丹讓我想到的第二個人,是奧修。奧修是近代印度的得道者,他的演講內容都被紀錄成文字,出版了大量的書籍。從禪宗到老子,從耶穌到莊子,每一本都讓我愛不釋手,手不釋卷。但是,奧修解釋的老子、耶穌、莊子,絕對不是原本的意義,也就是說,奧修做了跟宋儒、跟于丹一樣的事情,也是在穿鑿附會。最大的差別是,奧修已經是個得道的人,他已經看到了實相,甚至是古聖人都沒看到的實相。也就是說,他真正達到了陸九淵所說的「知本」的境界,當然可以「六經皆為他註腳」了。就像他所說的,他是在「透過他的身體,讓老子對大家講話,或者說他自己透過老子的書,在跟大家講話」,多麼的詭異。並且,奧修並沒有三不五時的強調「這就是老子的想法阿!」、「老子多麼的偉大阿!」,而這正是許多中醫書籍,例如「思考中醫」,在做的事。

得道之人曲解經典可以原諒,但自以為得道之人曲解經典,卻不可取。得道之人曲解經典,百分之九十再也不是個限制,極有可能更接近於百分之百,而這時,所註解的經典,根本只是個幌子了,是虛招,不是實招。得道之人在一開頭擺明了就是「六經注我」,君子坦蕩蕩,讀者也不致產生誤解。而一般穿鑿附會、曲解經典之徒,卻幾乎是打著「我注六經」的名號,行使「六經注我」之實,騙得讀者一愣一愣的。坊間許多中醫書籍,洋洋灑灑,說得一副中國人早在幾千年前就懂分子生物學等等觀念似的。到最後,不得不說古代中醫是外星人所遺留下來的產物。

回到火紅的于丹。于丹其實也承認,他的講演,並不是在告訴大家孔子真正的想法,而是透過孔子這個招牌,跟大家分享一些「心靈雞湯」式的小故事,所以書名才會叫做《于丹〈論語〉心得》。事實上,于丹的講演,我也很喜歡看,因為他的台風穩健,才思敏捷,講起話來口若懸河,十分值得人學習。但是,我完完全全地不認為他是在講論語,而是當作一場精彩的講演來欣賞。

最後來談中醫。從于丹,劉力紅給我們的啟示,我們知道了,要想成為一位呼風喚雨的名中醫,一定要能穿鑿附會,曲解經典,是非不分。仔細分析,紅、火、潮、in、流行、牛逼,意味著大眾化,而大眾化正意味著庸俗化。論語本來就不是給天下人讀的,中醫也本來就不是給天下人學的。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于丹給中醫界的啟示3

任繼愈、楊波、方克立、鐘肇鵬等專家呼吁:重視儒家經典詮釋 保護優秀傳統文化

     2006-09-25 來源: 光明日報

面對國學熱而出現的一些錯誤注釋儒家經典書籍出版的現象,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任繼愈,國際儒聯常務副會長楊波,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方克立,清華大學教授錢遜,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桂鈿,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鐘肇鵬、郭沂,上海師大教授李申,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李存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單純,北京大學教授張學智,中國哲學史學會秘書長張利民,國際儒聯秘書長曹鳳泉、副秘書長金美華等專家,9月17日在國家圖書館參加由任繼愈先生提議,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哲學史學會、中華孔子學會和北京市哲學會主辦的“儒家經典詮釋問題學術座談會”上呼吁,重視儒家經典詮釋,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專家們說,目前社會上出版了一些有嚴重問題的儒家經典注釋本。其表現為:一是沒有讀懂古文,望文生義,誤解古人。二是缺乏深入研究,掌握資料不全面,輕易否定前人的說法,自以為創新。三是用現代觀點簡單否定古人思想,或者說現代的成果“古已有之”。四是有人借儒學熱謀取私利,如拉一些名人包裝自己,嚇唬別人。以上情況,第一二類需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第三類則需要學習理論,提高思維水平。最難辦的是第四類,這些人把學術“戲說”、“惡搞”,並盜用一些官員和知名學者名義為自己撐腰,欺世盜名。



專家們指出,中國自古就有“我注六經”和“六經注我”兩種治學路子。“我注六經”,是根據其他典籍的內容來注經書,力求弄明白經文的意思,這是學者的基本功。有的學者不停止在這個階段,繼續深入研究,結合其他學說,根據自己的理論研究,借用經書上的文字,加以引申、發揮,提出創新觀點,這叫“六經注我”。漢代、宋代、明代,都有這兩種注經的方式。現代當然也可以用這些方式來注釋經書。可是,“六經注我”是有思想根據的,不是隨意亂注的。方克立認為,對于政治導向錯誤、學術規范出格的典型,學者有責任出來說話,表示自己的態度,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應該保持沉默。任繼愈先生語重心長地說:當今儒學走向世界,“孔子形象”周遊天下,我們有責任給世界提供真實的孔子形象和真實的儒學思想。大家讚同李申提出的“守土有責”觀點,即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一旦發現比較嚴重的政治問題、學術規范問題及各種假冒偽劣的精神產品,學者有責任加以糾正與批評,為學術的聖潔發揮自己的作用。(李子)



于丹給中醫界的啟示2

于丹對《論語》的一場喜劇性解構

--------------------------------------------------------------------------------

2007年01月31日 14:17



慕毅飛



于丹笑了,不知孔子有沒有笑,孔子如果笑,一定笑得有點苦澀。



于丹的講座很火,根據講稿印的書賣得很火。聽于丹講座的聽眾,看于丹講稿的讀者,都在於丹笑呵呵的指引下,把目光投向了孔子,投向了一個兩千多年前窮途末路、兩千多年來聲名顯赫、兩千多年後倍感冷落的老年智者。在這樣的聽眾和讀者面前,薄薄的《論語》,從思想到語言,都有些沉重。他們未必拿正眼瞧過《論語》,關於《論語》的全部了解,可能就是初中的《〈論語〉六則》,或者再加上高中的《季氏將伐顓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回,于丹擺開架勢,要給大家講一回《論語》了。于丹是教授,是北師大的教授,而且還曾是古代文學的碩士,大家帶著親聆教授講課的虔誠,走進了“百家講壇”,捧起了《于丹〈論語〉心得》,找到了大學聽課的感覺;而且,聽得意興遄飛,讀得意愜心悅,激動之餘,忍不住要追攆始終微笑著的于丹,甚至於忍不住要擁向於丹背後那正苦笑著的孔老夫子了。



我沒有看過於丹在“百家講壇”的講座,但我看了《于丹〈論語〉心得》(中華書局2006年11月第1版)。這本150多頁的書,印得天空地闊,疏可跑馬,除去後面附錄的《論語》全文,細心的讀者,曾替于丹算過,全書共總只有6萬來字。拿這6萬來字,就敢賣人家20元,足見了于丹與出版社的自信,事實也證明了這種自信的可信。書,始終火賣著。聽說,于丹還要繼續講,講的可能是《莊子》,這回是不是該輪到莊周這漆園小吏苦笑了呢?不得而知,拭目以待吧。



在這麼一個娛樂化的時代,于丹的勝利,首先是《論語》的勝利。憑著一部《論語》,能從超女擄走的觀眾中,拽回幾個人來,這就是于丹的能耐。近十年書市賣的所有跟《論語》搭邊的書,加在一起的數量,不一定有《于丹〈論語〉心得》的一半。從這個角度說,于丹堪稱是當代普及儒學文化的第一人。可我依然覺得,于丹身後的孔老夫子笑得有些苦澀。倒不是說孔夫子會怪于丹將他15000多字的《論語》附在後邊,卻不會給他分一個子兒的版稅;而是《論語》被于丹這麼一說,幾乎也就不能再叫《論語》了。古往今來,把《論語》說得太沉重,太莊嚴,太微言大義,隨便逮著字兒就能摳得連篇累牘,弄得最後“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肯定是對《論語》的解構,正是這麼一種讀法,讓讀者見了《論語》,敬而遠之,畏而避之。但像于丹讀《論語》,讀得這麼輕鬆,這麼輕佻,這麼機趣橫生,隨便一個由頭就能拽出古今中外一大串哲理故事,最後煲成一鍋普世版的“心靈雞湯”,這恐怕也是一種解構,是對《論語》的一場喜劇性解構。



《論語》是否真如于丹所說,它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的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既對,也不對。在孔子看來,“克已復禮”所要達到的理想社會,人們的心靈應該是快樂的,否則,他就不會對曾晢“浴乎沂,風乎舞雩,而歸”的人生志向,表達“吾與點也”的讚賞態度;但在孔子那裏,這種心靈的快樂,是一種臣服於等級的快樂,是臣服於禮數的快樂,是臣服於雷池一步不可逾越的快樂,未必就是“我們的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但在於丹的“心得”裏,它幾乎可以等同於“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了。



于丹為了完成自己的“六經注我”,有時牽強到常理都不顧。譬如子貢問孔子,治理國家什麼最重要,孔子講了三點,一是要有足夠的兵力,二是要有足夠的糧食,三是百姓要有對國家的信仰。子貢問了,要是去掉一項,能去什麼?孔子說,那就去掉兵力。子貢再問,要是再去一項,去掉哪項?孔子說,那就去掉糧食。唯一不可或缺的,就是百姓對國家的信仰了。其實,孔子並不傻,要是兵力沒了,糧食沒了,百姓對國家還能有信仰嗎?道理很簡單,如果百姓對國家真有信仰,兵力會有的,糧食也會有的,所以,信仰是很重要的。但被于丹的花舌一轉,孔子的這番道理,竟成了這樣的意思:“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權的認可,則來自於信仰。”再一轉,就轉到時髦的“國民幸福指數”上。而且,還轉成了這樣的關係:“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總值和絕對量和增長速度,更要看每一個老百姓內心的感受——他覺得安全嗎?他快樂嗎?他對他的生活真正有認同嗎?”於是,《論語》就成了一部“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的行動指南。其實,即使孔夫子也不會認同,如果真的離開了“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還有所謂“心靈的快樂”可言。孔子的“安貧樂道”,對“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讚美,都植根在對道義的堅守上。窮且益堅,絕不意味著“欲堅必窮”。真正代表孔子財富觀的,也許應該是這樣的一句:“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篇第八》)該窮的時候,要窮;該富的時候,要富。這樣的“心靈快樂”,才是孔子所期待的。



如此說來,于丹的成功,只是一次學術媚俗的成功。《論語》被切割成七個為人處世之道,每三二段語錄後面,就是一串串流行的哲理小故事。真正打動人的,不是孔子,不是《論語》,而是這二十多個小故事。走進書市,當下最熱銷的書裏,有一種就是形形色色的《小故事·大道理》。其實,《于丹〈論語〉心得》不該放在《論語》書堆中賣,倒該放到那一堆《小故事·大道理》裏去。不信,拿掉了這二十多個小故事,《于丹〈論語〉心得》怕只剩下幾十條乾巴巴的說教了。



但于丹偏就成功了,公眾又一次走近了孔子,雖然于丹把孔子定位為兩腳落地的“聖”,但公眾在於丹的帶領下,畢竟是帶著敬仰與善意去的。這讓人想起三十年前,也是由幾個學者帶著,走近了孔子,那卻是帶著仇視與敵意去的。那回要把孔子踩到腳下,這回卻要把孔子捧到天上,雖然孔子的際遇冰火兩重天,但在文化的類型與意義上,卻有著驚人的相似:都是被學者領著去的,都不是從《論語》文本出發的,雖然一次是悲劇性的解構,一次是喜劇性的解構,但接近都不是真正的孔子,孔子恐怕只能再一次露出苦澀的笑。

于丹給中醫界的啟示

結論:想當個呼風喚雨的名中醫,就多跟于丹學學吧!

看來我不適合。



媒體刊文發出質疑:《論語》可以庸俗化地閱讀嗎

--------------------------------------------------------------------------------

2007年03月04日 08:08



1月24日,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來到西安,首先在市委禮堂面對千余讀者進行演講,接著到西安圖書大廈簽售她的《于丹<論語>心得》,贏得男女老少各個年齡段的FANS對其狂熱追捧。 中新社發 尚洪濤 攝



圖為上海消費者在書店選購于丹《論語心得》。2007年2月12日,于丹《論語心得》自2006年11月26日上市以來,已創造一系列紀錄,從首發截止到2007年2月5日,銷售量已達到230萬冊。 中新社發 井韋 攝



對千人證萬人論的經典古籍,準確理解是第一位的,千萬慎用顛覆性表述。“個性化”不能成為隨意發揮的藉口。若有“不同見解”,應清晰提供論據與出處。



講述經典古籍《論語》,只要稍有人文學養,均知此任不輕,擺弄博大精深的《論語》,這個臺是不能隨便上的。然而,既非《論語》方面專家的于丹教授(北師大影視傳播系主任),亦未備課(于丹自謂語),硬是敢上臺開講,而且春節期間又開講更為精深玄奧的《莊子》,實在令我佩服她的勇氣!據媒體報道,《于丹〈論語〉心得》發貨180萬冊,已售150萬冊。我以為,銷書雖熱,只能說明央視對民眾的影響力,並不能證明于丹教授對《論語》的研究功力。



于丹說:“我對《論語》是只言片語、非學理化的闡述……《論語》也可以這樣庸俗化地閱讀。我沒備課,就是冥想,拿著杯水,想如何把《論語》裏做人的道理匹配點故事,拿張白紙,這邊是一主題詞,那邊是一點小故事,鼓搗到一起。”有人評曰:“對孔子的理解,于丹斷章取義為我所用,可以說她展示給觀眾和讀者的只是一個倫理性人物,甚至是一個勵志傳銷員……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闡釋,于丹基本上浮現在表層,矮化甚至縮小了先哲的思想,讀她的東西,感覺就像聽輕音樂,輕鬆愉快,又甜得有點膩味……把《論語》當成了廉價的慾望工具,與敢於擔當要度眾生的儒家思想南轅北轍。”一網友亦置評:“于丹的講課就是南方的饅頭,漂亮,用力一捏,原來是個很小的麵糰。”于丹的《〈論語〉心得》,“釋卷後似乎什麼也沒留下,而且文字經常露出文學女青年的語氣和修辭。”再如對儒家經典中一再出現的“小人”,于丹“創造性地”解為“小孩”,言前人所未言、發前人所未發,而且無須任何考證,這已不僅是“個性化表述”,而是十分不嚴肅的生拉硬扯、望文生義,對千年經典豈能搞這樣的“現代化”?





于丹教授出現的“大”毛病,根子何在?也許于教授更適合其他方面的講座,但不適合主講經典古籍。講述《論語》、《莊子》這樣的經典古籍,準確理解是第一位的,沒有這一最起碼的“地基”,一切文學性與藝術性均失附驥。此外,對千人證萬人論的經典古籍,千萬慎用顛覆性表述。“個性化”不能成為隨意發揮的藉口。若有“不同見解”,應清晰提供論據與出處。于丹還說:“我喜歡的解讀方式不是我注六經,而是六經注我。我只是在講一己心得,我不認為自己是在解讀《論語》,我是在講《于丹〈論語〉心得》,而不是《于丹解讀〈論語〉》。”這一辯解亦甚蒼白,因為講述《論語》,準確介紹是第一位的,首先得“我注六經”,然後再談得上“六經注我”。僅僅介紹個人讀書心得,脫離“我注六經”搞“六經注我”,這個理說得通嗎?



有的評論也瞎湊趣,“誰會想到,一部2500多年前的經典語錄,還能在2500多年後叩動我們的心弦。”然而,事實上《論語》一直在叩動歷代國人的心弦,如果不能叩動心弦,怎會列入“四書”?怎會流傳至今?難道沒有于丹的講述,《論語》就不再叩動我們的心弦了?恕我推測:大概于丹確實叩動了某位文章作者的心弦,因為他(她)此前可能還未完整讀過《論語》。



近日,還有網友發帖指出於丹的《〈莊子〉心得》中的常識性錯誤,如用“美輪美奐”形容舞蹈“千手觀音”,而“美輪美奐”的準確內涵是形容建築的高大眾多,移用“千手觀音”,不倫不類。于丹還將“黠”念成“ji岢”、將“穢”念成“su岥”等,都暴露出基本功的嚴重欠缺。



畢竟,筆者作為文化人,看到傳統經典能得到暢銷,一度中斷承傳的《論語》得到空前關注,實在由衷高興!評點不足,亦為愛之耳。(裴毅然)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

二十一世紀的中醫藥研究者還在「六經」注我、內經注我、難經注我!



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儒家经学思潮的演变轨迹与诠释学导向

姜广辉



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一语,最早出自陆九渊之口。历来学者对此差不多都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即将“我注六经” 与“六经注我”当作两种对立的解释学方法,前者强调揭示经典的本来意义,这种观点相信我们完全可以把握历史的真实,至少可以接近历史的真实。后者则是以自己主观的认识来解释六经,反过来再以六经来证明自己的理论。然而综观历史上众多解释经典的著作,虽然解释者多声称是“我注六经”,但实际却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结果反而是“六经注我”。



其实,“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一语,包含解释学的最深刻的意义。一方面,经是原典,是本文,它告诉人们一种生存样法。信仰什么经典,也就有什么样的生存样法。 另一方面,“经为写心之书”,它本身即是一种解释,解释“我”所作为的“社会存在”,这种“社会存在”的变化反映在对经典的一再解释当中,正所谓“六经皆我注脚”。因此,真正需要解释的也许不是经典,而是历代人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六经不过是揭示民族文化基因的遗传密码。而社会是民族文化的生命体,文化基因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社会结构的改变,必然会使其文化基因发生变异。



那么,这个“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我”是谁?这里也许要作一个区分,“我注六经”的“我”自然是作为解释主体的个别,而“六经注我”的“我”则是作为解释主体的一般。



儒学本质上是社会知识精英的哲学。儒家经典解释的视角即是儒者的视角。作为社会良知的代表者,他们的思想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每一次儒家经典解释的新思潮出现,差不多都是一种新的系统工程的建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1、时代主题的切换;2、解释者身份与视角的微妙变化;3、一种根源性解释——精神的归属的改变;4、对某些经典偏爱和特别重视;5、解释方法的改变。如此等等。举例而言,西汉的时代主题是维护历史上刚刚出现的“大一统”的国家秩序;董仲舒的身份与视角是“王者之师”;他的哲学思想中关于根源性解释——精神的归属是神学意义上的“天”;他所推重和依托的儒家经典是公羊《春秋》;他的经学思想的特点是以灾异说经,其方法则是天人感应的牵强附会。再如,宋明的时代主题是回应佛道的思想挑战,建立儒家的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此时期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儒者注重道统和治统的区分,保持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性和人格尊严。而此时哲学思想关于根源性的解释——精神的归属则是道德形上学意义上的“天理”或“良知”;他们所重视的儒家经典是《周易》和《四书》;他们所注重的方法则是对经典中的心性概念、范畴作义理的发挥和阐释。



由此我们认识到,经典解释实际上折射了当时社会和精神思想的情况,因此,与其说是对经典的解释,还不如说是对当时人的存在方式和精神现象的解释。



四、实事求是,六经皆史



清代乾嘉时期的经学诠释学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六经皆史”八字。“实事求是”一语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乾嘉学者如钱大昕、阮元、汪中等人多以此为职志。钱大昕《卢氏群书拾补序》说:“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



阮元《研经室集·自序》说:“余之说经,推明古训,实事求是而已,非敢立异也。”汪中《述学》别录《与巡抚毕侍郎书》:“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六经皆史”思想可以上溯于王阳明,至章学诚而举为旗帜。王阳明说:“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是三代史。”(《传习录》)章学诚益推阐其义,概括说:“六经皆史也……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509)



关于乾嘉汉学的意义,可以通过与宋明理学的比较来看。在中国经学思想史上最大的分歧是宋学与汉学的分歧。宋明理学家意在建构一个整合自然、社会、人生的的价值思想体系,其基本的思想前提是一方面认为“天下万物莫不有理”,一方面又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此即所谓“理一分殊”。因而理学家如二程教人“先识义理,方始看得经。”(《二程遗书》第十五)而在读经过程中,不 于经书的章句训诂,而是将自己所体认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理(即“性与天道”)同对经书意义的理解打成一片。用朱熹的话:“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朱子语类》卷十一)



乾嘉汉学家批评此种解经方法是离经言理,空言说经。他们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共识,即如戴震所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因此欲求圣人之道,必自训诂始,识字审音,乃知其义。戴震又谓,要会通经典,须具备天文、音韵、礼制、古今地名沿革、数学、博物学等专门知识,否则,说经即不免滞碍穿凿。乾嘉汉学家治经的成绩,如王家俭先生所说“以一种相当谨严的科学方法,对于古书中的难字难句训诂名物加以研究。查考各家的异文,寻求原始的出处,参互考订,务其得其真正的意义与根据而后已。其范围广泛,举凡经学、史学、地学、子学、天文、历算、金石、文字几于无所不包。结果将我国的古书古史大加补充与整理,对于学术的贡献既深且钜。”(《由汉宋调和到中体西用》,见国立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2期,公元1984年6月。)平心而论,就经解而言,宋学实不如汉学为可信,因为汉学家解经较为接近经书的本来意义。



乾嘉汉学家将“六经”还原于历史,自有其意义。但自孔子提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后,六经即是作为“经”而呈现于此后两千年的历史当中的。“经“的意义是“常道”,是作为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准则而世代传承的。如果六经只有历史的意义,它未必会流传这样久远。



乾嘉学者说经主张“实事求是”、“六经皆史”,实际是以一种考古学的态度解释六经,将经学转为史学,视经文为史料,这是对传统的儒家经典的一种降格。这种作法的特殊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经学思维方式,中断“通经致用”的传统。它提出这样一种可能:通经不必致用,致用不必通经,经学因此失去社会功能,使儒家经典由社会政治学的指向变而为历史博物馆的内容。经典的生命在于意义的阐释,没有对经典意义的阐释,便没有经典的生命。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乾嘉时期虽然儒家经学如日中天,但实际是在以极端经学的形式进行经学的解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