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趙敦華講波普爾

接續上一篇的話題。



波普爾提出了"證偽"的概念,並認為打敗了邏輯實證主義"證實"的概念。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邏輯實證主義認為,歸納法縱使不能證明一個全稱命題



(不能夠藉由歸納法證明"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因為"所有"的烏鴉包括了至今還沒有被歸納的烏鴉,以及未來的烏鴉),



也能夠得到一個對於命題的"概率性"的描述(根據對於現存烏鴉隨機抽樣的歸納結果,可以作出如下的表述:



烏鴉是黑色的機率是很高的)。



也就是說,若一個科學理論越接近真哩,則此科學理論為真的機率就越大(被證實)。



所以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科學理論的建立是依循著:



觀察→提出假說→實驗→修正或證實假說



也就是國中課本告訴我們的科學方法。



而波普爾則提出了看似截然相反的論點:



歸納法無法證實一個全稱命題,而只能證偽之(只要發現一隻不是黑色的烏鴉便行),



而科學理論越接近真理,此科學理論是假的的機率反而會越大(被證偽),因為多說多錯,少說少錯。



相比起"所有的烏鴉都是黑色的","所有的烏鴉既是黑色的也是兩隻腳的"更接近真理,



卻有更大的機率被證明是錯的(不論是找到一隻不是黑色的烏鴉,或是不具有兩隻腳的烏鴉)。



怎麼會這樣?越接近真理的科學理論,邏輯實證主義說他更有可能是真的,波普爾說他更有可能是假的!



這不是極其矛盾嗎?可是各別來看,卻各有各的道理。



其實兩個都是對的,而且並無矛盾。



之所以我們會產生矛盾的錯覺,波普爾會產生打敗了邏輯實證主義的錯覺,



就在於將兩個不對等的概念加以比附的關係。



我們都在上述的論點中看到了比較之詞,卻搜尋不到比較的對象,



而這也是我們常常會犯的錯誤。



行為經濟學證明,人只能從比較上獲得價值判斷,卻又同時產生幻覺,以為自己的價值判斷是絕對的。



邏輯實證主義所謂"具有更大的機率是真的",是"基於歸納法所得到的結論"。



例如:"所有的烏鴉都是黑色的"這個表述,比起"所有的烏鴉都是紅色的"這個表述,還要接近真哩,也就是更有可能是真的。



若是邏輯實證主義將"所有的烏鴉都是黑色的"這個表述,與"所有的烏鴉都是黑色的並且具有兩隻腳"這個表述相比較,



也會得出前者"被證實的機率比較小"的結論,這跟波普爾所說的"被證偽的機率比較大",是同樣的意思。



另外,接續上一篇我所提出的思考魔術,



波普爾認為,邏輯實證主義所提出的科學方法:



觀察(重複現象)→提出假說→實驗(再觀察)→修正或證實假說(再提出假說)



是錯的,應該是:



提出猜測或假說→觀察(實驗)→否證原假說



也就是說,波普爾認為,科學並不起源於觀察,而是起源於一種內心的定見,或是猜測,或是假說。



波普爾舉出了兩個例子:



1.有一次在上課的時候,波普爾叫他的學生"觀察自己手上的那隻筆",結果學生完全觀察不出什麼結論來。



2.大家都有小時候吃了噁心食物的經驗,一定是吃了一口之後就再也不吃了,並不是吃了好多口(觀察)之後,才得出這東西吃不得的假說。



但是,難道這樣就等於駁倒了邏輯實證主義關於科學方法的步驟嗎?



事實上並沒有。



波普爾舉的這兩個例子,正是我上一篇所說的"太蠢的例子",蠢這個字在我用來沒什麼負面的意思,



只不過如果再怎麼舉也只能舉出蠢例子,是永遠不能直指問題的核心的。



邏輯實證主義說,科學源於觀察,但並不等於"所有的觀察都會衍生為科學",



因此波普爾所舉的第一個例子,只能藉由歸謬法,去證明"所有的觀察都會衍生為科學"這個概念是錯的,



但是事實上,邏輯實證主義者並沒有提出這個概念,波普爾等於是自己豎立起了一個草包,再將之打倒,



,便宣稱自己駁倒了邏輯實證主義的論述。



而波普爾的第二的例子,更是沒辦法說明自己所認為的"科學方法源於猜測及假說,而不是觀察"。



因為"沒有人說只觀察一次的觀察不叫作觀察",而所謂"一次"的概念,更沒有明顯的界線,



什麼叫做"吃了一口"?,又或者吃了幾口才叫作觀察呢?



甚至,我們在吃了那一口之前,難道對於即將吃進去的那口食物,有任何的猜想或假說嗎?



(這個反問並不是要說沒有,而是要說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我寫這篇的主要目的,當然不是要批評波普爾的貢獻,



因為它的貢獻其實是非常大的。



他雖然並沒有如他所號稱的那樣,打倒了邏輯實證主義,



卻補充了邏輯實證主義所忽略的地方。



科學方法的過程本來就有可能從觀察開始,也有可能從猜測或假說開始,這並不矛盾。



尤其是中國的科學發展,更是常常由假說開始。





相反的,我相當激賞波普爾的論點,不論是關於科學,還是關於社會。



他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對於民主的論述,根本是大大超越了現今2008年一般台灣人的觀點。



這一陣子買了西方一些偉大的思想巨著,例如孔恩、波普爾、戴維森、皮亞杰等等,



心裡都會有種矛盾存在。



一方面覺得這些都是幾十年前的作品,會不會已經落伍了呢?



一方面仔細一看,其內的思想,根本是大大領先了現今台灣的學術思想。



更無奈的是,我買的這些書,都是簡體的呢!



到底是誰沒文化呢?

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黃致翰的思考魔術

最近連續看了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兩本書。





跟李天命(的書)實在是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那是一種感覺,就像是



如果一定要被亂拳打死的話,寧願死在李連杰手上



如果一定要被笑話笑死的話,寧願死在吳宗憲的嘴下



如果一定要活著的話,寧願活在怪醫黑傑克的手術之後。



是一種感覺,如果一定要被罵死的話,寧願被罵死在李天命"無與倫筆"的筆下。





而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如果把整本書裡面吹噓自己偉大功績的部分刪除,



剩下兩三頁薄薄的,賣個十塊錢台幣,



我是覺得十分的物超所值。





而今天又一口氣買了戴維森,皮亞杰,波普的書



又一次沉浸在蘇菲的世界裡。



而目前幾本書讀下來,悟出了一個思考的方法,



於是為了呼應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以及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這了就提出了一個方法



稱作是黃致翰的思考魔術也不為過(有沒有像日本書的語氣?)。





隱喻(metaphor):



電子繞行在質子周圍,就好像太陽系一樣。



這是一個隱喻,而且是完全沒道理沒邏輯可言的隱喻,



可惜的是,人類的頭腦就是得用隱喻來了解這個世界。



縱使這是一件可惜的事,在現實生活中,卻是越懂得運用隱喻的人,



越能思考得透徹,也越能讓別人思考得透徹。



但是,在我看了許多思考高手的思路過程中,最常犯的錯誤,就是



隱喻的使用不恰當。



為了達到幫助思考的目的,隱喻通常都比被隱喻者淺顯易懂,講白一點,也就是



蠢!



但是人們實在是不得不藉由這些淺顯易懂的蠢隱喻,來明白深晦難明的高明道理。



所以,思考的高手,常常會藉由平常人意想不到的"蠢隱喻",來思考出異於常人所能思考出的大道理。



但是,正所謂成也蠢隱喻,敗也蠢隱喻,



思考高手們最常犯的錯誤,就在於



不斷地丟出蠢隱喻來,卻與原本的問題脫節到了外太空去。



例如......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霹靂布袋戲-神州II之蒼玄泣 新片尾 ED(虞美人)





太酷了~



黃妃嫁人之後就幾乎銷聲匿跡了TT



好不容易來一首可以過過癮





五代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