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澳大利亞

{###_elleryhuang/7/1024032497.jpg_###}



這部片裡我最喜歡的一個橋段就是.....









妮可基嫚剛到澳洲,看到整片可愛的袋鼠狂奔,



結果,(雷),哈哈哈哈哈,實在是太好笑了!



這個笑點實在是很有周星馳的fu~







片中有一段,



妮可基嫚帶著牛群橫越沙漠之後,令大家驚歎不已,



但是依照那時的社會風俗,還是不能進去酒吧裡,因為是女生。



後來有一個人大喊:讓她進來吧!他帶著牛群橫越沙漠,這種事連男人都做不到!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突破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但事實上卻其實暗藏了一個假設前提:



這個社會還是以男人做為基準,女人要做出連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才有資格享有任何男人都享有的權利。





或許有許多敏感的兩性平權提倡者,就會抓住這句話,認為這部電影有性別歧視,應該要抵制這部電影。



與其這麼做,倒不如批評赤璧裡的孔明不懂得看任立瑜的氣象,還要搞什麼神壇來借東風,這部電影肯定股吹怪力亂神好了。





任何反應人類過去歷史不文明之面的史實,都應該被忠實地呈現,



用以提醒我們,兩性平權、種族平等、民主政治等等,都是得來不易的,



我們也才不會認為自己所處的安逸都是理所當然,而不加以珍惜。







...其實好像根本沒有人在挑那句話的毛病...我就東扯西扯一大堆了...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黃榮村校長的演講

昨天連同精神科以及我們學校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人一起聽了我們黃榮村校長的演講



內容是討論情緒與理性在決策所扮演的角色的議題





一個是以後我想走的科



一個是以後我想讀的研究所



所講的又是我這半年左右潛心研究的議題



我應該是會感到收穫良多......





黃校長從囚犯的兩難,接著透過一些實驗



試圖介紹這幾十年來經濟學、心理學界對於人類決策機制的範式的演變:



古典的經濟學認為,理性的人為了最符合自己(當下)的利益而做決策→



John nash賽局理論提出了nash equilibrium,揭示了原來最符合自己當下利益所做出來的決策反而不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決策→



Kahneman以及Tversky等心理學家透過實驗發現人在做策的時候並不像是經濟學家所說的,為了符合自己當下的利益而做出理性的行為,而是常常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響,而做出不符合自己當下利益的行為→



經濟學家湯馬士謝林以及研究合作行為的生物學家們發現,原來人類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響而做出不符合當下利益的行為,從長遠合作的角度來看,其實是會帶給自己更大的利益的。





最後,黃校長提出了一個說法:



人類的情緒是secondary於primary的理性的,secondary的情緒反應,事實上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理性的行為」。





不過,黃校長接著又提出: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人類理性以及情緒的神經機制並不相容,因此這種人類的情緒其實是理性的說法是有問題的!





聽了很是讓我驚訝。





其實,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情緒反應其實是理性的行為這個說法並沒有什麼「大問題」。



因為就如同我前面所介紹的,美麗境界的男主角john nash所發現的理性行為並不會為自己帶來最大的利益,



於是演化的過程就讓我們人類產生了非理性的機制例如情緒,而我們人類受情緒影響所做出來的決策,反而能達到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的最大利益。





要瞭解演化心理學的概念,可以從下面的例子來瞭解:



電視台舉辦「狗狗百米賽跑」,冠軍獎金一萬元。小明為了那獎金一萬元,於是帶著他的狗狗小黑去參加。



但是小黑並不知道什麼是百米賽跑,因此,門開了不會馬上出發,也不會照著跑道跑,更不會全力衝刺。



因此,小明就站到終點去,拿著一塊牛排來引誘小黑,結果,小黑果然得到了冠軍,拿到了獎金一萬元。



那麼,小黑在百米賽跑比賽中全力奔向終點,到底要說是為了那塊牛排,還是要說為了得到冠軍呢?



為了得到牛排的「食慾」,為了得到獎金一萬元的「理性思考」,究竟哪一個才是小黑全力奔跑的「機制」呢?



我們當然會認為,小黑在奔跑的那個當下,完全是「為了」滿足食慾的,因此,「食慾」才是小黑全力奔跑的「機制」,就如同「情緒」是人類做出非理性行為的機制一樣。



但是,假設小黑在比賽完之後,忽然得到了無比的智慧,小黑瞭解到了,原來比賽得到冠軍,可以得到一萬塊的獎金。



於是小黑就想:「我在比賽中全力奔跑的行為,還滿理性的嘛!」



這就好像人類在經過上萬年的演化之後,終於發展出了演化心理學,瞭解到:原來人類那些乍看之下受到情緒等非理性因素影響而做出來的決策,從長遠的角度看來,其實是理性的!



但是,要注意的一點是,縱使小黑瞭解了自己的行為其實滿理性的,在下一次的百米賽跑,



小黑依然還是會為了那一塊牛排,而不是得到獎金一萬塊而努力;



食慾還是小黑的機制,而不是理性



非理性其實是理性的!





怎麼會這樣?





其實,這需要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來分析。





熊貓是黑的也是白的,這句話矛盾嗎?



嚴格來說並不能說這句話矛盾,而應該說「用詞不精確」罷了。



熊貓本來就有部分的毛是黑的,部分的毛是白的,



因此熊貓是黑的也是白的。



這句話不過是一種文學上追求表面上矛盾形式而達到修辭效果的句子,



我也很愛用這種修辭形式,



事實上也沒有人會不瞭解「熊貓是黑的也是白的」這句話的意思,因為大家都知道熊貓長什麼樣子。



這句話之中,「黑的」所描述的是熊貓身上的黑色的毛,而不是整隻熊貓;



「白的」所描述的是熊貓身上白色的毛,而不是整隻熊貓。



兩者描述的根本是不同的對象,而不是針對整隻熊貓,因此,這句話完全沒有矛盾。



而這句話之所以看起來矛盾,完全是因為為了達到修辭效果而用詞不精確的結果,



而不是因為什麼「白色的毛與黑色的毛的生長機制並不相容,因此熊貓不可能是黑的也是白的」。





「做決策時,人的情緒反應,其實長遠看來是理性的」,這句話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句話之中的「情緒」所指示的的,是人類在做出決策行為時,腦中所產生的一種「決策機制」,



這種決策機制完全是「情緒性的」,一點都不理性。



而所謂「長遠來看是理性的」,之中的「理性」,並不是在描述做「決策的人」腦中的決策機制,



而是去形容這個決策做完之後,所帶來的有利結果,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是很理性的。



事實上,「理性」這個詞,原本是形容做出符合當下利益的決策的人腦中的機制的。



這也就是真正相對於「情緒」、與「情緒」矛盾、與「情緒」神經生理機制不相容的所謂「理性」。



但是在「做決策時,人的情緒反應,其實長遠看來是理性的」這句話裡,



「理性」的用法,如上所述,描述的並不是腦中與情緒相對的機制,



而是對於旁觀者從長遠的角度分析而得到的結果,



所做的一種「隱喻」。



因此,認為「因為情緒與理性的腦神經生理機制不同,所以上述經濟學家以及演化心理學家所做出的有關人類決策行為既情緒又理性是錯的」,



這種想法完全是不瞭解「隱喻」在日常語言所扮演的角色的關係。



這就完全像是「自私的基因」理論所遭受到的誤解一樣



自私的基因理論認為基因是「自私」的,事實上這只是一種讓人方便理解的隱喻,畢竟自私本來是用來描述「人類」行為的用詞,至於「基因」,怎麼可能會自私呢?基因有大腦嗎?



但是人們卻誤解這個理論,以為原來「人類」所有的行為追根究底都是自私的。



甚至有些人還拿自私的基因理論,作為自己做出「真正意義上的自私行為」的藉口。



人類本來就是自私的啊!我的自私行為很合理,



人類本來並不自私,自私的是基因。





我們生活中常常充滿了這種隱喻行為。



舉個例,我們說母螳螂(還是蜘蛛?我忘了)交配之後馬上把公蜘蛛吃掉,



是一種很「殘忍」的行為。



這種說法,就是一種隱喻。



事實上,「殘忍」這個詞,本來是「人類」拿來形容「人類」所做出的某些讓「人類」無法忍受的行為,



在螳螂(或蜘蛛)的心中,是完全不會有這種感覺的,



否則他們也不會這麼做了。



而說不定他們在他們的心中,還會感覺這種行為是「愉悅的」認為這種行為是「道德的」



(注意這裡的「愉悅」以及「道德」也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所做出的隱喻)。





隱喻會造成邏輯上的矛盾,但是沒有隱喻,人類甚至不能瞭解任何事情。





所以,哲學這門學問看似在打嘴砲,解決不了什麼大問題,



但是沒有哲學的思維,卻會平白無故產生許多假問題,以及回答這些假問題的可笑答案。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吸引力法則是錯的之證明

傑克流落到一個荒島上,島上的食人族抓住了傑克。



傑克大喊:「完蛋了!」



這時天上傳來一個聲音:「不,你還沒完蛋。



你現在拿起土著手中的長矛,往酋長的心臟刺去。」



傑克照做了,接著問上帝:「然後呢?」



上帝說:「然後現在你真的完蛋了。」





吸引力法則認為,只要你在腦中具體地想像你想達成的目標,你的念力就可以幫你吸引目標過來。



例如你想要當個有錢人,只要在腦中具體地想像自己已經成為一個有錢人,那麼你很快就會變成有錢人。





我下面就利用兩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來證明吸引力法則是錯的。





一、想像力的偏差(biases of imaginary)



這是Daniel Kahneman以及Amos Tversky所做的經典實驗,



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得到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



他們開啟了行為經濟學這個嶄新的研究領域。





實驗大致如下:



如果我們從十個人裡面,選出兩個人來組成一小隊,那麼總共有幾種可能的小隊成員組合?



第二種情況,如果我們是從這十個人裡面,選出八個人來組成一小隊,那麼總共有幾種可能的小隊成員組合?





懶得計算沒關係,試著估計一下上面兩種情形的答案,或者只要回答哪一種情形的小隊成員組合比較多種就好了。





估計好了嗎?





先不直接講答案,先想想哪一種情形的組合會比較多。





第一種情形,我從十個人裡面挑出兩個人組成一小隊,這時發生了什麼事呢?



沒錯,十個人少掉兩個人,而這剩下的八個人,剛好也可以當成是一小隊,以符合第二題的情形。



也就是說,不管從十取二的小隊有什麼樣的組合情形,從十取八的小隊都會有相對應的組合。



因此,兩種取法所得到的組合數應該是一樣的。



你答對了嗎?



還是你的直覺告訴你,從十取二的組合會比從十取八的組合多呢?



事實上,這正是實驗的結果。





從十取二以及從十取八的組合,正確答案都是45種。



但是平均起來人們估計從十取二的組合是70種,而取八的組合則是估計為20種。





為什麼?



因為人的腦袋從來就不是演化來給我們算數學的!





我們在遠古大草原(有人說是沼澤)生活的老祖宗們,



為了生存,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出大大小小的「決策」。



而要做決策,首先要能判斷未來某些事情、某些情況發生的可能性。



否則就會做出像是「拿著漁網去森林裡面捕魚」這樣的事情來。





而在我們老祖宗所生存的環境下,人類當然不可能演化出強大的數學能力以及統計學說



(我們有藉口去跟數學老師以及統計學老師說自己的成績爛都是老祖宗的錯了)。



但是,人類還是演化出了一些心智機制,來幫助我們判斷某些事情或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而上述實驗所描述的,就是其中一種機制:「便利性」。



也就是說,「如果我的腦子可以很容易、很方便地1)接收、2)思索、3)想像到某件事情或某種情況,



那麼,我們就會認為這件事情或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高。」





回到這個實驗。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從十取二的各總組合的可能性比從十取八的可能性還高,



就是因為「在我們的腦中,想像從十取二的過程比較容易、比較方便」的關係。





舉個生活上的例子:如上所述,我們對於探險的風險,是通過能想像到的各種無法應對的偶發事件來評估的。



如果對這些困難的描繪栩栩如生,那麼這次探險將顯得格外艱難。





而我們所謂抱持悲觀想法的人,腦中總是會很容易地具體地想像一些困境。



而越去想像這些困境,我們對於這些困境所發生的可能性,就會過度地高估,



而去認為這些困境很可能會發生,這又導致了這些人更去想像這些似乎很有可能會發生的困境。



到最後,這些困境縱使沒發生,也跟發生了一樣,對這些抱持悲觀想法的人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要正面思考!





二、預期心理



這個實驗的實驗對象,是亞裔的美國女性。



之所以選擇亞裔的美國女性,是因為這當中存在著兩種刻板印象(或者說是大眾的「信念」):



1)亞洲人的數學能力比較好



2)女性的數學能力比較差



而亞裔美國女性,剛好是這兩種刻板印象的結合,正好給了心理學家一個極佳的實驗對照。



實驗把這些亞裔女性分為兩組,分別讓他們進行數學測驗。



第一組在測驗之前,先刻意詢問他們一些與「種族」相關的問題,讓他們的腦中激發對於種族的概念。



而第二組則是先詢問一些關於「性別」的問題,讓他們的腦中激發對於性別的概念。



(這是心理學實驗常用的一種方法,詳細的原理在此就不詳述)





而數學測驗的結果:



腦中「種族概念被激發的那組」,果然正如信念「亞洲人的數學能力比較好」所提示的,



成績比腦中「性別概念被激發的那組」還要高出許多。





結合上述兩個實驗,我們來檢視一下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我們若是想達到我們的目標,



就要一直具體地想像我們已經達到我們的目標的情形。



這樣子做,根據上述第一個實驗,我們就會認為我們達到這個目標的可能性非常的大。



大到甚至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我們真的已經達到這個目標了。



接著,根據上述第二個實驗,我們的實際表現,會受到我們對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的信念所影響。



例如,我今天具體地想像我有很多錢的情況,想像到我幾乎認為我自己下一秒就是百萬富翁了。



而我們都有「有錢人很會賺錢(不然怎麼會有錢?)」這樣的信念,



這樣的信念又會影響到我們的具體表現,



因此,我們很可能真的變得比較會賺錢了,最後讓我們達成了成為有錢人的目標。





所以,吸引力法則是對的!





這不是跟我的標題以及我文章一開頭所想要證明的矛盾嗎?





沒錯,吸引力法則是對的,也是錯的。





吸引力法則是對的,就如同我剛剛所解釋的。



事實上,吸引力法則的概念,



根本是來自於NLP(神經語言程式,一種催眠以及改變信念的心理療法)之中的一小部分思想。



這些觀念,除了NLP之外,也在認知療法、正向心理學等等心理治療臨床上實際運用,



並且如同上述,這些觀念也經由許多實驗直接或間接的證明其效果或原理了。





那麼,吸引力法則錯在哪裡?



吸引力法則,錯在將這些正確的概念「過度推衍」、「誇大效果」,



而這使得人們將這些概念,應用在不該被運用的對象以及時機上。





拉拉雜雜長篇大論,得到了這麼短短兩行結論。



事實上,這兩行結論,讓我們思考到更重要的問題上,



那就是關於醫學理論的「過度推衍」、醫療療效的「誇大效果」,



導致人們進行許多無效甚至是有害的醫療行為。





而這點,正是實證醫學誕生的原因,也同時是實證醫學最大的使命來源。

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梅蘭芳與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

前幾天,在草屯療養院悠閒的晚上,看了「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



昨天晚上看了「梅蘭芳」。



這兩部片剛好一正一反地讓我發現了一個道理。





「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是一部黑色幽默的電影,就像是「吻兩下、打兩槍」(kiss kiss bang bang)一樣。



「kiss kiss bang bang」的片名來自於影評人Pauline Kael的著作書名,



因為Pauline Kael認為暗指「性」和「暴力」的「kiss kiss bang bang」



是「能對電影基本魅力進行總結的最簡短陳述」。



而「吻兩下、打兩槍」這部由帥氣鋼鐵人小勞柏道尼所演的片子也有著十分切題的劇情:



圍繞著性及暴力的毫無劇情的劇情。





「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最讓人印象深刻的,



就是兩大主角布萊德彼特以及喬治克魯尼。



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說:



「笑話嘲弄的對象,都一定要是那些大家都認為是自以為尊貴和重要的人物,



而且具有幽默感的事件,也都必須要能發揮削弱這些人物威風的效果才行。」



很多人在質疑為什麼布萊德彼特要演劇中這麼蠢的角色,



可是如果不是這麼一個帥氣迷人光芒萬丈的好萊塢巨星來演這麼一個電影白幕上的蠢蛋角色,



我們這些真實生活中的蠢蛋角色又怎麼會從中得到一點慰藉式的幽默反應呢?



至於喬治克魯尼所演的神經質外遇先生,也是同樣。





這麼一部沒有劇情的劇情片,就像片中最常出現的一句話一樣:「What a fuck?」



肯定是會遭受到批踢踢鄉民們無情的「負雷」攻擊。



但茫茫負雷之中,卻有幾篇「好雷」點綴其中。



這正可與「梅蘭芳」做比較。





批踢踢電影版裡「梅蘭芳」大部分都是介於「普雷」到「好雷」之間的文章。



不過就算是好雷,文章中也幾乎都會出現批評的聲音,同時一邊提醒大家不要跟霸王別姬做比較,一邊跟霸王別姬做比較。





好像在「梅蘭芳」這麼一部中上水準之作裡面,挑出了毛病,就可以顯得自己的藝術鑑賞能力很高。



好像在「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這麼一部招致了負雷群起的心得文之間,



提出了欣賞的角度而大加讚賞,就可以顯得自己的藝術鑑賞能力很高。





那麼我呢?



兩個多小時裡,我沈浸於「梅蘭芳」那句句發人省思的台詞,以及章子怡勾魂、黎明痴呆的眼神當中。



或許是因為最近在看NLP之中關於改變人信念的書,



因此我看「梅蘭芳」,幾乎句句看到了劇中人物的對白之中,存在著許多的限制性信念,造就了自己悲慘的命運。



其中也有許多相當精采的挑戰信念台詞,



例如梅蘭芳回應「這不像是你這個人會做的事」這句陰險的話術所說的:「那我是怎麼樣的人?」



或者是邱三哥屢次操縱、說服梅蘭芳所說的話,以及其中的一句「你可以選擇」。



若是梅蘭芳拍的其實是一位魔術表演大師的故事,



那麼「你可以選擇」這句話,聽在魔術師梅蘭芳的耳裡,會是多麼的刺耳。





也就是說,我沒辦法像那些我所誤解為「為了要讓別人認為自己的藝術鑑賞能力很高」的人一樣,



挑出梅蘭芳這部徹底地吸引了我的片的瑕疵,甚至我是回家跟楊秉杰聊MSN的時候才回想發現黎明的演技似乎挺爛的。



因此,我也只好藉著挑剔以及污衊那些挑剔梅蘭芳的鄉民,來「讓別人認為我的藝術鑑賞能力很高」。





而在這個同時,我也像那些我所誤解為「為了顯得自己的藝術鑑賞能力很高」



而對「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提出了欣賞的角度而大加讚賞的鄉民一般,



認為「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實在是很好看,而顯得自己的藝術鑑賞能力很高。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精神科

我能體會你的心情。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移情作用。



其實這種移情作用並不少見,是因為不論是心理醫生



或是精神科醫生對於病人的這種特殊的關係所容易形成



一種暫時的心理寄託。我知道你不喜歡人家拐彎抹角,



但是這種情形並不是一般單純的追求與拒絕的關係,



而是在醫病關係下非常容易形成的一種移情作用,



產生這種作用,並不是任何人的錯,而是醫病關係下



老天給人們的一種考驗。我能通過考驗,相信你也能夠。



謝謝你給我這個考驗,希望你也能通過考驗,了解自己這種



短暫的錯覺。若是你能通過了,相信你一定不會再遇到



任何足以動搖你的難關。加油,好嗎?



黃醫師

這是參加『人&自然科普寫作桂冠獎』......

的沒得獎作品。



醫學的前世今身

在這個世紀以前,醫學史不過是安慰劑效應的歷史

──媒體理論家Neil Postman (1931-2003)



海豹的悲歌

「抗議!抗議」,整齊劃一的抗議口號,不斷地穿透官邸的隔音玻璃,發出巨大的噪音。

「外面在幹什麼,怎麼那麼吵?」

「報告長官,是漁業工會在抗議。最近幾年的鱈魚漁獲量節節下降,漁民已經快活不下去了!」

「那你說該怎麼辦?」

「這……報告長官,我認為鱈魚數量的下降,都是因為海豹太多的關係,海豹是吃鱈魚的。所以如果設法讓海豹的數量下降,我想鱈魚的數量就會回升了,漁民也不會再抗議了。」

「好啊!那你趕快去處理,看能不能組織一個『海豹獵捕隊』,最好是把海豹都殺光光!」

之後的幾年,「海豹捕獵隊」每年差不多殘殺五十萬隻的海豹。而海豹平白的犧牲,卻換不到鱈魚數量的上升,反而鱈魚的數量依舊是逐年遞減。原因很簡單:生態系很複雜;鱈魚只不過是海豹的150多種食物之一!其中包括了大比目魚、烏賊、杜父魚,都會吃鱈魚;殺了海豹等於助紂為虐!

以上是真實發生在九0年代加拿大的故事。這個悲劇,正揭示了將還原論(reductionism)方法應用在複雜系統(例如生態系、人體、大氣)的缺失。所謂還原論,又叫作化約論,就是「把複雜的事物用簡單的成分來解析;讓系統可由其孤立組成部分來全盤瞭解,或讓思想可由簡單概念來全盤瞭解的觀點」。而醫學的基礎科目之中,生物化學以及藥理學,就是利用還原論的方法,來研究探討人體的醫學問題。

還原論的侷限

一般認為,醫學以研究疾病的機制為主,一旦掌握了疾病的機制,就可以設計並合成出特定的複合物或分子,接著再把這些複合物或分子拿到試管裡做實驗,再來是動物實驗,最後才能在瞭解了有關此藥藥理、藥物代謝和作用機轉的情形下,進行人體試驗,進而用於臨床。事實上,與其稱此為醫學的研究模式,不如說是西藥的開發模式。而此模式在人體臨床試驗以前所做的研究結果,例如試管內實驗、動物實驗等等,事實上並不允許直接使用作為醫學臨床決策的證據。而這點正好是大眾對於西醫臨床實務最大的誤解。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電視新聞今天說巧克力具有預防新血管疾病的效果,明天又說巧克力會導致胃食道逆流;今天說茄紅素可以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明天又說亞硝酸鹽會致癌,所以不要吃熱狗。這些新聞,大多沒有實際上的意義。事實上,對於熱狗的恐懼,是起源自1970年《自然》(Nature)期刊所發出的一篇報導,而這篇報導所根據的動物實驗之中的老鼠們,若換算成人類的尺度,相當於每天要吃27萬個燻香腸三明治!還要連續吃三十年!而這只不過是實驗當中作為對照組的「低劑量」老鼠!這說明了將動物實驗的結果直接運用在醫學臨床上的不恰當。

只有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簡稱為RCT)或基於RCT的系統性回顧,才是評估臨床醫療干預手段最好的證據來源。

難以淘汰的「無效的醫療」

出乎意料的,上述注重隨機對照試驗的觀念在醫學界佔有主導地位的歷史,其實並不長。這種觀念的主要倡導者,是誕生於20世紀末的醫學概念──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簡稱EBM)。實證醫學又稱作科學醫學(scientific medicine),這個名稱暗示了我們,傳統上認為西醫就等於科學的觀念,是錯誤的。

傳統的西醫學,臨床決策主要基於臨床經驗以及基礎理論的推理,而這種醫學模式雖然的確可以產生許多益處大於害處的治療方法,卻也同時產生了許多害處大於益處的治療方法,造成病人無謂承受許多傷害。就算只是療效不明顯的治療方法,也會產生社會資源的浪費,以及造成病人心理的負擔。而這些無益的治療方法,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被停止使用。其中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研究、社會行為的分析,以及疾病本身特質的探討得到啟發:

1.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不管治療是不是真的有效,人們通常都傾向於報告他們有效,這就是著名的安慰劑效應。對各種疾病患者的研究顯示,大約有35%的人吃了安慰劑後,病情也獲得令人滿意的緩解。因此,就算是害處大於益處的治療方法,也會因為安慰劑效應而掩蓋住其所帶來的害處,導致淘汰的困難。

2. 權威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史坦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在1963年所發表的著名研究。他的實驗簡單來說,是測試人們會不會為了服從實驗權威者的指示,而違背良心地電擊另外的受測者。實驗的結果十分令人震驚地揭示了以下的事實:權威的力量出奇的大!因此,不但民眾很容易相信權威專家的話,認為一些事實上有害的治療方法是有效的,更重要的是,醫生們就算在臨床上觀察到了某些治療方法的害處大於益處,也會因為學術圈內權威意見的關係,而很難停止使用這些治療方法。

3. 從眾實驗(following experiments):從眾實驗是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艾許(Solomon E. Asch)在1952年所做的實驗。實驗是讓一群受試者判斷兩張卡片上線條的長度究竟一不一樣。這種判斷簡單到在對照組中,所有的受試者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接著,艾許在受試者之中安排暗樁,暗樁故意大聲地說出錯誤的答案,結果,受試者居然也跟著說出錯誤的答案!最令人驚奇的是,根據後來神經科學家柏恩斯(Gregory Burns)利用fMRI(功能磁振造影)監測此種實驗受試者的腦部活動情形時,發現受試者並不是有意識地做出從眾的行為,而是眾人的看法真的影響到了受試者腦中所看到的東西!如此也就不難瞭解,在一個害處大於益處的治療方法受到眾人誤判為益處大於害處的療法時,其他人是多麼困難發現其中的謬誤。

4. 疾病的自然病程:有許多疾病,就算不加以治療,自己也會痊癒,例如感冒。因此,就算患者採取了無效甚至是有害的治療方法,疾病終究是會好,於是──相對於某些人做了錯事總是把原因推到別人身上──人們很容易認為疾病的自然痊癒是因為此種無效治療方法的關係。

5. 鮮活性效應(vividness effect):雖然人們有許多正確資訊可以幫助自己做判斷,但是他們往往不顧這些資訊,而被一個單一的、突出的例子左右,這就是鮮活性效應。「人類」只是我們腦子中的一個分類概念,儘管人類之間的共通特性的確存在,但是每一個人卻都是獨一無二的。醫學永遠無法保證某種有效的療法可以治療古往今來的每一個人類;相對的,醫學也無法保證某種無效的療法不可能治好少數幾個人。而當只有少數幾個人被某種統計來說無效的療法治好時,卻會在人們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過度地提高人們對此療法的評價。

6. 歷史文化因素:實際的例子是關於動物性蛋白質健康效果的推崇,其實並不是基於研究證據,而是基於歷史、文化、利益三部曲的推動。因為以前肉類的攝取不易,自然肉類在人們心中的價值變得比實際高。於是人們便難以割捨對動物性蛋白質的偏愛。另外,美國人勇於嘗試新事物的文化,也導致了許多尚無療效評估的療法,進入實際的醫療行為,而一旦進入了實際的醫療行為,也就產生了龐大的利潤……。

7. 利益驅使:有機會去大醫院走一遭,看到裡面琳瑯滿目的醫療用品,以及五顏六色七彩的藥丸,就不難想像醫療產業背後的利益之龐大。利益不但驅使醫療產業對於低品質研究證據(試管內試驗、動物試驗)的不當利用,以及不當宣傳;就算是基於隨機對照試驗所做出來的結論,也有誇大益處,隱瞞害處的行為。

醫學界無法順利淘汰無效或有害的醫療方法的這種情形,正如同科學歷史主義者例如庫恩(Thomas S. Kuhn)等等所描述的科學實際的運作情形一樣,說明了在一個科學體系的中心理論(硬核)保護之下,許多本該被否證的邊緣理論無法被否證,這是因為科學並不是如理想中所認為的「人類理性的純粹發揮」,而是一種社會結構,受到上述心理、社會、政治、利益等因素所影響。

用實際的例子來說明。《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在2002年7月11日於首篇文章刊載了莫斯理(J. B. Moseley)對於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炎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是:假手術組的療效與真手術組的療效相同!當然,儘管此研究是證據等級最高的隨機對照試驗,但是此篇文章絕對不可能會受到大多數外科醫生的歡迎──尤其是靠關節鏡手術吃飯的外科醫生。結果果然收到了異常多的質疑甚至咒罵。

實證醫學的誕生

實證醫學醞釀於二十世紀末期,以流行病學為基礎,針對傳統醫學的缺失,提倡「基於現有最好的證據,兼顧經濟效益和病人的價值觀,進行醫療」。

實證醫學的主要精神,就是懷疑和評估。懷疑,就是質疑任何醫療方法的效果;評估,就是透過科學研究評估干預措施的效果。秉持著此種精神,不斷地達到以下目的:1.淘汰現行醫療中無效的措施並防止新的無效的措施進入;2.促進經濟有效的治療措施的應用。

而實證醫學評估證據的方法,是重視流行病學的研究,將證據賦予不同的等級。見圖一。



圖一:實證醫學所建議的證據評估等級,金字塔頂端為最高,底端為最低。

1. 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s):即是對於許多研究主題相同、證據品質合格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數據綜合分析。

2. 隨機對照試驗:既利用隨機分配實驗組及對照組,以盡量抵銷治療方法以外的干擾因子。對照組施予安慰劑以抵銷安慰劑效應(也可施予已證實療效之常規療法)。甚至可對照一組不施予治療,以觀察自然病程。

要注意的是,正如實證醫學的奠基者考科藍(Archie Cochrane)所說:「隨機對照試驗是醫學研究中的一枝奇葩,有無限的前景,但與許多美麗的事物一樣,有其美中不足的地方。」隨機對照試驗並不是提供所有證據的最好方法,因為:

a. 基於醫學倫理的關係,對於有毒物質、藥物不良反應等的研究,只能透過流行病學方法中的觀察法,例如吸煙與肺癌的關係;或者動物實驗,例如黃麴毒素導致肝癌,來得到答案。

b. 若一種疾病的死亡率為100%,那麼治癒一個病例,已足以說明治療的效果,例如青黴素治療骨髓炎。

c. 實行隨機對照試驗所費不貲,由於利益所趨,現實上進行的試驗,多是針對新開發的藥物。因此,有許多療效相當好的舊藥、外科措施、傳統療法,因為無利可圖或實驗困難,而得不到最高等級的證據。此時,評估這些療法的最好證據,可能是觀察性研究或臨床經驗。

3. 觀察性研究:如上所述,觀察性研究可以彌補實驗性研究的不足,提供次等的證據。

4. 專家意見:實證醫學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幾年之內席捲全球醫學界,成為臨床醫療決策的主要思維方法,就是因為其打破了還原論的迷思,斬斷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決策的直接跳躍,而特別重視對於人體直接的觀察。所謂專家意見,就是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療從事者,對於其直接觀察病人所得到的經驗累積。雖然如前所述,此專家意見會受到許多人類的心理弱點所影響,而產生誤差,但終究是對於人體接受醫療措施前後狀態的直接觀察。因此,實證醫學將專家意見的等級,置於動物試驗以及試管內試驗之上。

5. 動物試驗以及試管內試驗:因為實證醫學針對的是臨床決策,所以這兩類證據的等級最低。但實證醫學並不否認此等實驗對於基礎理論建構的重要性。

在瞭解了實證醫學對於證據評估的方法之後,還需要注意,證據本身不是決策,證據只是決策的三個要素之一!臨床的實際決策,還必須兼顧經濟原則,以及病人的價值觀。如此,實證醫學才可真正稱得上是科學的醫療、後現代的醫療、以病人為本的醫療。



參考資料:

Dan Ariely著,周宜芳、林麗冠、郭貞伶譯(2008),誰說人是理性的,第1版,台北市:天下遠見。Predictably Irrational(2008)

Gary Belsky, Thomas Gilovich著,黃秀媛譯(2000),半斤非八兩,第1版,台北市:天下遠見。Why Smart People Make Big Money Mistake(1999)

Keith E. Stanovich著,楊中芳等譯(2005),這才是心理學,第1版,台北市:遠流。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7th edition)(2004)

Mark Buchanan著,胡守仁譯(2003),連結:讓60億人串在一起的無形網路,第1版,台北市:天下遠見。Nexus: Small Worlds and the Groundbreaking Science of Networks(2002)

Mark Buchanan著,葉偉文譯(2007),隱藏的邏輯,第1版,台北市:天下遠見。The Social Atom: Why the Rich Get Richer, Chaeters Get Caught, and Your Neighbor Usually Looks Like You(2007)

Muir Gray,唐金陵(2007),實證醫學:醫療照顧決策,第1版,台北市:合計圖書出版社

T. Colin Campbell著,呂奕欣、倪婉君譯(2007),救命飲食,第1版,台北市:柿子文化。The China Study(2006)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這影片實在是太屌了!正在run神內超有感覺!





movement disorder 之舞



利用

Chorea

Dystonias

Hemiballismus

Myoclonus

Tremor

Packinsonism

的動作編成的舞蹈



看完之後就可以學到神經內科的這些動作了



而且這個舞還滿好看的



跟著一起跳之後也會覺得通體舒暢



只可惜沒有Athetosis跟tics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鬥陣俱樂部、秘窗、靈異23、黑暗騎士(雷)

《秘窗》中出現了好多次Ellery Queen推理雜誌封面,真是令我興奮。

{###_elleryhuang/7/1024032495.jpg_###}



鬥陣俱樂部、秘窗、靈異23、黑暗騎士,



這四部片裡面都有精神病患,前三部的主角都是精神分裂。





昨天下午逛興農的時候,買了一部29塊的飲食男女,跟一部49塊的秘窗。



我挑電影最在意的就是演員,而在看到秘窗幾乎是強尼戴普一個人獨挑大樑之後,



便毫不猶豫地在對於劇情毫無概念的情況下買了回家。





回到家後,看了前一陣子呂彥璋推薦的鬥陣俱樂部。



很可惜已經被呂彥璋破了哏,



害我在電影的後半段主角發現布萊德比特是自己幻想出來的時候沒有多大驚奇。



不過要是事先不知道這個哏,很可能我在前半段就耐不住性子看下去,而錯失了精彩的後半段。





接著又看了秘窗。



因為先偷偷看了電影版關於秘窗的文章,



只不過看到了「結局很老哏」這句話,而沒有看到其他的雷文,



就讓我不幸在一開始就認定Mr. Shooter一定是強尼戴普幻想出來的人物了,



後來也很不幸的果然是這樣。





這兩部片都有著一個基本的架構:



主角承受著極大的壓力、束縛、悲痛、震驚,因而想要做出不符合人類道德標準的行為,



因此產生幻覺,創造出另一個角色,於是就開始大開殺戒!





大開殺戒就大開殺戒,為什麼要先幻想出另一個人?



早上在看史蒂芬平克的《心智探奇》,



剛好看到了《火爆浪子》這個章節,



從賽局理論之中,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 )的「嚇阻」理論,



以及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人類產生情緒、表達情緒的原因以及好處。



原來我們會陷入某種情緒之中,並且表現出這種情緒狀態,



是一種很合理的不理性行為。



這種行為,就是要告訴別人以及自己:我已經進入不理性狀態了。



而這種狀態,正是一種在搏弈上有利的威脅裝置。





這讓我想到了黑暗騎士中的小丑,



只要想想小丑那副置他人以及自己的生死於度外的表現,



再看到蝙蝠俠以及警察拿他沒輒的結果,



就不難瞭解陷入精神病並且詔告天下自己進入精神病狀態,對於進行搞破壞藝術是多麼大的優勢地位。





前幾天合記書局寄來的新書書單,有一本演化精神病學,



想當然爾這麼新穎的學術著作連大陸都還沒有翻譯本了台灣是不可能會有的。



不然實在是很想買回來看。





至於靈異23,由於我已經忘記劇情了,



只是覺得金凱瑞的演技實在很棒,



希望下一集的蝙蝠俠小丑不是金凱瑞就是強尼戴普來演。

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醫生,你不要喝太多水喔!

最近primary care的病人,



是精神分裂合併primary polydipsia,原發性劇渴症。



他二十幾年來每天都喝一萬CC以上的水。



雖然他很渴,不過他喝水的速度都很快。





這一陣子來每天利用奇怪的方法讓他降低喝水的量,



大概能控制在四五千左右了。





我結合米爾頓艾瑞克森以及禪修的原理,



希望他先從慢慢喝水,享受喝水的所帶給他的快樂開始做起。





今天我叫他喝一口水給我看,他喝得很慢。



我說:「喝這麼慢喔,我都沒辦法這麼慢。」



沒想到他居然回答我說:



「醫生,你不要喝太多水,不然會像我一樣低血鈉來住院喔!」



哈哈哈!



實在是太幽默了!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游泳 今天很正念

今天去游泳



我現在連打字的時候



心都能跟隨著身體的速度



心都能跟隨著念頭的速度





我觀察著我的念頭徜徉在綠水藍天中



滾燙的躺椅灼燒著我的肌膚



漸漸睡去



感受到陽光的感受





回到了醫院



繼續觀照著旁人



繼續觀照著自己



念頭讓他出來



讓他出來



一直出來



一直出來



一直出來



我不是在寫詩



沒有這麼爛的詩



可是我很高興



高興得很平靜



繼續



繼續



看著我



看著人



來了



去了



落下



跳動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悼 鬍渣青蛙裝與白袍

裊裊的炊煙繚繞



繚繞的窒息心跳







今天的case



上帝面前報





你的左手使勁按住



以使血液無法流出



你的右手按耐不住



想叛逆鬼魅般的無菌束縛



以停止那手機的嘟嘟嘟



但你無須停步



但你無法停步



七點二十嘟嘟嘟



八點十分嘟嘟嘟



那麼乾脆說凌晨三點沒有嘟嘟嘟





上千條電話塞滿了你的通訊錄



但你全都刪掉他們也毫不在乎



你到底是想哭還是想吐?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在醫院的修行

在醫院的修行不是在醫院的修行



你必須看見



看見那不是你所看見的一切



在醫院的修行是吃飯



你必須品嚐



品嚐那你所正在品嚐的口味



在醫院的修行是講話



你必須開口



開口說出那能夠達到你目的的口業



在醫院的修行是聽話



你必須傾聽



傾聽那尖銳背後的嫵媚



在醫院的修行是

















你會看見人生百態



而你不會覺得那是人生百態



回過頭來你走出了不安穩電梯的白色巨塔



你會看見不是人生百態的人生百態





每一個眼神都是一種疲態



每一種疲態都是一回戀愛





你不用嘆息



你無須感慨



每一個生命



都將會在未知的將來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又到了 玩弄文字的時刻

又到了



玩弄文字的時刻



聽著歌



小指中指無名指敲



ㄅㄆㄇ





我跟著他的一舉一動



我跟著你的一舉一動



我跟著妳的一舉一動



皺眉,微笑,眼球向上動



一個Yeah形狀的兩根手指頭



帶出了悸動的有點心痛





又到了



見證奇蹟的時刻

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Psyche

Psyche是



希臘羅馬神話



靈魂化身的



美女





我一生的追尋



她二元的束縛





肢體越顯得自大



自大越顯得孤獨





如果你真的毫無頭緒



那麼就接下許多外務





你擁有許多頭銜



因為你毫無頭緒





Psyche擁有六個字母



而第五元素就只是第五元素





不斷堆砌的murmur



空心磚似的華而不實





病人臉上痛苦的表情



家屬臉上悲哀的表情



透過光學物理而映射入眼簾



透過電學化學而擾動了神經





我必須抽離



我可以Psyche



Psyche是我的資源



Psyche是我的選擇



我選擇學習獨孤九劍



要將Psyche



鍛鍊成我最有力的一把武器

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洗手步驟圖片的心理學啟示

今天在濟生中醫廁所的牆上看到了每天在醫院都會看到的洗手步驟說明以及照片



我以前覺得這種文宣很無聊



因為根本沒有人會照著做



難道洗手還要人教嗎?



貼這個根本是污辱人的智慧





不過今天恍然大悟



原來這當中蘊含了一個心理原理





米爾頓學派的人認為,『溝通的意義在於所得到的回應』



若是我們誤以為這個洗手步驟照片的目的,真的是要讓我們照著上面所說的來洗手



那就大錯特錯了。



事實上,雖然這個洗手步驟照片,並不能達到讓我們照著做的目的,



卻可以達到另外一個目的:



『增加我們洗手的頻率』



洗手步驟照片利用視覺以及文字,對於洗手這個動作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而這些描述都假定了我們會洗手(因此才能『遵照或不遵照』這個洗手步驟)。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雙重束縛(double bind)



表面上我們可以選擇遵照或不遵照這個洗手步驟



事實上我們的潛意識卻受到了隱晦指令,增加了洗手的動機。





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洗手步驟照片提高了我們對於『洗手』這個動作複雜度的預測值



在我們心中下了定錨點。



因此,我們甚至會覺得『不遵照洗手步驟來稍微洗個手』是一種賺到時間的感覺。





以上所述,都不是單單一句『請常洗手』的標語所能達到的效果。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大揭密_冷讀手法大公開:一個中醫師的自我分析

首先聲明,本篇故事所揭露的手法,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使用,更不是我每次都會使用。 



就如同人人都有作弊的能力,並不代表所有考試的人都會作弊。



 另外,雖然利用作弊來比喻,但是任何行為的評價,還是要用使用者的初衷以及最後達到的目的來衡量。 



因此,冷讀術本身並沒有好與壞,而是要看使用者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去使用,以及最後能達到怎麼樣的目的。 





最後,下列故事部分取材自筆者今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因此可以做出內心的想法分析。



 不過為了達到說明的目的,加油添醋了許多細節,並調整了某些事件的發生順序。





 某君來看診,看的是膝關節疼痛,我問完關於疼痛症狀的問題後,接著問了中醫所需要知道的的其他基本身體狀況。



 這時,某君說:這些把脈都可以知道吼? 



這句話,激起了我練習冷讀術的玩心,於是便回答:



基本的當然是把得出來,



不過當然是不可能誇張到說連什麼幾點幾分幾秒睡啦之類的都能把得出來啦!



這裡首先我用一個很含糊的回答,看似回答了他的問題,事實上我講的是廢話。



什麼叫做"基本的"?最差勁的情形是:只能把出你的心臟有在跳!夠基本了吧!



也就是說,就算是我把了你的脈之後,也只能知道你的心臟有在跳,那麼我還是可以說"基本的當然是把得出來"。



但是,我當然不是要你這麼想,當然你也不會這麼想,於是,我接著便使用了行為經濟學家所謂"定錨"(anchoring)技巧,



也就是暗示並影響對方心理的期待點。



例如殺價的時候,假設老闆不可能以五成以下的價格成交,那麼客人不論是先以三成價開始殺,



還是先以四成價開始殺,因為老闆最後給的價格一定是五成以上,所以兩種方法最後得到的價格理論上會是一樣的(根據基於市場供需原則的傳統經濟學)。



不過根據型為經濟學家的研究,事實上當客人先喊出三成的價格,是會比先喊出四成的價格,還要能殺出更低的價格。



因為客人一開始提出的價格,影響了老闆心中的基準點,也就是在老闆心中下了"定錨點"。



而下這個定錨點,甚至不需要擺明了利用事先喊價來影響,似乎任何形式的數字,都能透過潛意識的影響,能起到定錨作用。



而我雖然是說"不可能誇張到說連什麼幾點幾分幾秒睡啦之類的都能把得出來",



表面上是對於自己把脈能力的一種否定,但是事實上,



第一:這種否定是一種非常誇張的否定,也就是一種廢話式的否定,我並不會因為這句否定而有所損失。



第二:在這句否定當中,我隱藏了"幾點幾分幾秒睡啦之類的都能把得出來"這個定錨點,接再上一句"基本的當然是把得出來"之後,借以影響他、提高他對於"基本的"的想像空間。





類似的手法,同樣可以具體的應用在魔術心理學方面。



例如,一般人會以為魔術的效果總是越強烈越好,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一些效果過於強烈的魔術,"適當地"出個錯,反而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接著,我把了他的脈,發現脈弦滑。這時,他拋出了一句:



把得出來我很疲勞齁。



這句話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若是一般不懂冷讀術,卻又想故弄玄虛的人,聽到這句話,便會如獲至寶般地馬上按耐不住而回答:對啊!把得出來。



這就犯了一個十分嚴重的錯誤。



在對方自己提供出線索之後,馬上"撿現成的",會馬上在對方心中形成一種"我聽你在放馬後炮!"的反感。



正確的作法,應該要先故弄玄虛,停頓個幾秒,假裝比剛剛更認真地把脈,接著說:



你都很晚睡齁。



為什麼會這樣說?



主要是因為他的脈弦滑,的確很有可能晚睡(所以冷讀術還是要配合基本的事實根據來使用)。



再來,我這麼問,等於是間接承認了他剛剛所問的"把得出來我很疲勞齁。"



因為我在他提到疲勞之後又提到了晚睡,而疲勞與晚睡是有關係的,他便會以為我是間接承認了我"把得出來他很疲勞",



並且覺得我對於這種能力不以為意。





接著,我又把到了他右尺脈特別緊,尺脈書上是寫說跟大小便、生殖有關,我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因為本篇著重在討論冷讀術,因此先假設這個理論是不實際的,而我只能靠著冷讀術來達到目的。



於是我說:



你小便OK嗎?



他回答:



結石沒有掉下來的時候是還OK。



(BINGO!)



我接著說:



結石掉下來就會很痛嘛。



我這樣說,說得好像是我把出了他有腎結石的樣子,事實上,有結石是他告訴我的,而我只是在他告訴我之前,先問他小便O不OK,而因為小便與結石有關,他會覺得我這兩句話是連在一起的,而且是在他說出自己有結石之前所說的。



因此,就能達到讓他覺得我把出了他有腎結石的目的。





如果他並沒有腎結石,而只是小便不正常,那我等於是更直接地表現出把出他小便不正常的樣子。



更精采的是,如果他沒有腎結石,小便也OK,我也不會犯錯。



因為,我說"
你小便OK嗎?"是一個問句,我並沒有明說我問這個問句是因為我把脈把出了什麼東西(當然上面的情形我是要讓他這麼以為)。



但是現在他小便OK,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承認"你小便OK嗎?"
是單純的一個問句了。



但是,我接著還可以用冷讀術的另外一個手段:訴諸道具。



例如,靈媒最常使用的道具就是水晶球,使用水晶球有一個好處,就是在預言錯誤時,可以辯稱是對於水晶球的解釋錯誤,



而不是水晶球所顯示的寓言有錯誤。



同樣的,若是他的小便OK,我就接著問他大便OK嗎?



如果他大便不正常,



我最後會"訴諸道具",對他說:



我把到你尺脈有點緊,尺脈緊通常是大小便的問題,既然你的小便沒問題,所以你的大便就有問題了。



這裡還利用了假邏輯,會讓他覺得,我是透過把脈以及確定他小便沒問題的前提知識,來推論出他大便有問題。



所以他就更不會覺得我剛剛問"你小便OK嗎?
"是在亂猜了,他會以為我是在作確認的動作。



最後,就算他大便也沒問題,我也能做出驚訝的表情,表現得好像我以前把過上千個尺脈緊的病人,大小便都有問題,



而他是我遇到的第一個例外,實在是讓我很驚訝。



如此,就算我做出了錯誤的寓言,也無損於我具有預言能力的印象,而這正是我要達到的目的。





具體的應用在魔術上,就是所謂的case by case法,這點在劉謙的新書"男人必學的魔術"裡有提到,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疼痛機制的痛鬼理論

為什麼人會感覺到疼痛呢?



其實,是因為"痛鬼"的關係。



痛鬼分布在人體全身的皮膚,最主要是在真皮層以及表皮層的交界,但是有時候也常常會擴散到人體的其他地方。



一個人的身上總共有三千六百萬個"痛鬼"均勻地分布,肚臍以上叫做"陽痛鬼",肚臍以下叫做"陰痛鬼"。



當人體受到強大的刺激,例如針刺、搥打、燒燙的時候,"痛鬼"便會受到刺激。



"痛鬼"受到刺激後,體積會變為原本的一半,因為體積變小了,所以很容易通過血腦障壁,跑到我們的腦子哩,刺激我們的痛覺中樞,於是我們就感覺到痛了。



或許有人會問,可是我明明就沒有看到過什麼"痛鬼"啊?



事實上,"痛鬼"是不可得見的。



不只是肉眼看不到"痛鬼",依照目前的科技,任何的儀器都沒有辦法檢測出"痛鬼"的存在,而這正好證明了"痛鬼疼痛機制"是大大領先現代科學的。





那麼"痛鬼"是怎麼發現的呢?



其實是某些具有特殊體質的人,經過不斷地修煉,才能看到"痛鬼"的存在。





但是,儘管一般人沒有辦法看到"痛鬼",也完全不能證明"痛鬼"並不存在。



人類也同樣沒有辦法聽到超音波,而這只是因為人耳的構造有所限制罷了。



就連物理學中所說的"電子",也是肉眼不可得見,甚至連任何的儀器都沒有辦法直接看到電子。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說"電子"就不存在。





臨床上,我將"痛鬼"理論應用在疼痛的治療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事實上,人體的每個地方的疼痛,都是因為那個地方的痛鬼受到刺激,接著體積變小,跑到腦中所致的。



而"痛鬼"的傳輸,是透過我稱之為"痛鬼道"的運輸系統來完成的。



透過調整"痛鬼道"上面的"痛鬼道號誌",便可以調整"痛鬼"的運輸,進而治療疼痛。



而調整"痛鬼道號誌"的方法,就是將處男所嚼過七次的七七乳加巧克力,塗敷在體表特定的"號誌點"上。



如此,便可以調節人體的"痛鬼",達到治本的目的,其效果不是西醫症狀療法所能比擬的。





至於"號誌點"的塗敷方法,也是有學問的。



必須要根據患者的症狀,整體地"辯號誌點論治",才能達到"巧克力到病除"的效果。





臨床上也有些同好在使用"痛鬼療法",不過有些時候效果卻不明顯,這都是因為"辯號誌點"的功夫還不到家的原因。



若是能夠準確地"辯號誌點論治",效果絕對是比西醫的"辯病論治"還要好上許多。





另外,或許有些人會質疑,說"痛鬼療法"沒有經過科學實驗的證明。



事實上,科學實驗室有其侷限性的。



西醫的實驗,總是要等白老鼠點頭。



就算是人體試驗也不能說明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醫學充滿了不確定性。



利用某一群人做實驗所得到的結果,就是針對那一群人的效果,並不可以推演到所有的病患上。



例如統計出台中市的男性身高平均起來比女性高,難道就能說阿吉仔比林志玲還高嗎?





而"痛鬼療法"的優越性,就在於能針對不同的體質,進行"辯號誌點論治",調理人體的"陰陽痛鬼",達到治病必治本的效果。





"痛鬼療法",是台東"胡蘭部落"的居民,累積了幾千年的臨床經驗,得到的寶貴療法。



不論是多麼巨大的疼痛,經過"痛鬼療法"的治療,都能相當大程度的緩解,最後治癒。





如果您的身體正承受著疼痛,請在下面留下您的聯絡方法,我會與您聯絡,接著您會受到"痛鬼療法"的治療。



您可以選擇留下手機,或著是選擇留下家裡電話,都會接到我的連絡電話。





注意:由於"痛鬼療法"是透過調整人體的"痛鬼",來達到治病的效果,而痛鬼又受到人體意志力的控制。



所以不相信"痛鬼療法"的人,常常感覺不到療效。



因此,對"痛鬼療法"有所懷疑的人,請勿留言!!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陳醫師被吃豆腐

今天問了一位初診的先生



西醫診斷是大腸激躁症



餐後一定腹痛腹瀉



我問診之後發現又有脅痛腹脹噯氣



所以心中覺得是小柴胡湯或生薑瀉心湯證



我應該會開小柴胡湯加生薑黃連厚朴



後來陳醫師開了平胃散加五苓散也就是胃苓湯



再加柴胡疏肝散、貝母、牡蠣、川楝子、木香等等



後來回家的路上我熊熊想起來好像有個叫柴平湯的方劑



就是小柴胡湯加平胃散



開這個應該也不錯,生薑黃連也可以加進去





陳醫師在指導我寫的問診單的時候



問了我一個問題:



你覺得問診是為了什麼?



我就很誠實的說出了自己的答案:為了開藥



同時心中想說這個答案太不官方了



可能回答"為了診斷疾病"這個嘴砲又官方的答案才會對



沒想到陳醫師就在我回答出為了開藥之後回答:答對了



真是讓我十分雀躍



不過雀躍歸雀躍



仔細想想在問診的時候還真的沒有時時記得這個目的



所以還有些鑑別點沒問到



甚至連舌頭都忘了看XD





到目前為止都是文不對題





接著鄒小妹妹來看病了



忘記事發生了什麼是



鄒媽媽要鄒小妹妹跟陳醫師說謝謝



沒想到鄒小妹妹說出了驚為天人的一句話:





謝謝把鼻!





說時遲那時快



鄒媽媽的臉上瞬間露出了尷尬的笑容



趕緊對鄒小妹妹說:



不是把鼻啦!





陳醫師就這樣被吃豆腐了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我是被老師教壞的

芬蘭驚艷跟驚嘆愛爾蘭都買了看了



同樣是吳學長寫的這本書怎麼能不看呢?





裡面有一段我看了真想馬上衝去同住汐止的吳學長家跟他握手阿!



"如果我只用兩個小時讀國文,別人花二十小時。別人賺一百(分),我只賺八十五(分)。



結論是我最笨。別人勤能補拙,我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幸好,並非如此。我花兩個小時就幾乎跟他們打個平手,其他十八個小時,



我用來讀他們根本想都沒想過、看都沒看過的文學和哲學著作。



他們是恨不得趕快準備妥善,考好成績,畢業,再考上第一志願,然後丟掉課本。



我是書越讀越快樂,越讀越多,永遠也讀不完。"





這正是我大學以來一直抱持的信念啊!



不過吳學長卻可以用這麼精鍊的文字敘述出來,實在是了不得。



(不過還好我在大學之前把這個信念給稍微壓抑住了,否則一定考不上中醫系,哈哈~)





這本書花了幾乎一半的篇幅在講作者的兒子學高爾夫球的歷程。



因為我不懂高爾夫球,所有看到一半會覺得作者有點離題,讓人稍微失去閱讀的耐心。



不過後來讀完整本,又覺得如果把那些高爾夫的段落加以刪減,整個故事又不完整了。



我目前還沒有辦法用文字把這種感覺表達出來。





總之,看完這本書,



實在是很想趕快生個小孩然後把她送到宜蘭人文國中小去。





內容簡介top

翻閱一個十四歲少年的「兒童檔案」。想從「歷史紀錄」中,激盪出幫助他的靈感。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他的表現都是一等一。

檔案中沒有他五年級以後的紀錄。他同期的笑容和檔案,一起消失。

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學務主任突擊檢查一○八教室,搜查違禁品。項鍊、耳環、化妝品、PDA、MP3……都是「違禁品」。但大家都知道,「信」才是真正的搜查的第一目標物。



  她寫給培正的信被搜出。學務主任不懷好意地笑看培正,一副人贓俱獲的得意之情……



  信封被打開的剎那,暴怒聲驚動四座:「你敢看我的信。那是我的隱私!」培正怒拍桌面:「有種你就拆開來看!」



快快樂樂、免於恐懼地受教育,是孩子的天賦人權。



  孩子轉入新學校後,看著他臉上的暴戾之氣已逐漸消失,線條變得柔和,以為他能在這裡平順度過轉性的日子。沒想到,他的傷痕已沉,夢魘未除。

我決定要放掉所有預定的行程,陪他走一段不知會有多長的「心靈復健」之路。

我感到慶幸。有這樣的學校和您這樣的老師,孩子也許「有救」了。



本書特色



「我有交到壞朋友。」培正說:「可是,老爸,我真的告訴你,我不是被朋友帶壞的。我是被老師教壞的。」



一個不斷衝撞體制的作家老爸,一個被貼上「變壞」標籤的輕狂少年,

200天的父子心靈探戈,一封封情詞懇切的親師溝通,

揭露台灣家長最關心的問題……



作者簡介



吳祥輝



培正眼中的作家老爸

他是我爸爸,是個狠角色,

在社會上佩服他的人太多了。

他有他自己明確的目標,

無論是以前在選舉在政治,或者是現在投入寫作,

只要是他做的事情,一定都會全力以赴。

我作為他的兒子,也一樣的佩服他。

在台灣你可能找不到第二個像他一樣的人了,

非常的宇宙不同,他也是個好爸爸,

對老婆好,對三個兒子也都很好;

努力工作賺錢養家,真的是個好丈夫。

好作家好政治家好丈夫好爸爸,

你說,台灣找不找得到第二個他呢?



實際生活裡的作家老爸

吳祥輝,1954年生,台灣宜蘭人。

七○年代以《拒絕聯考的小子》一書勇敢衝撞台灣的教育體制,轟動全台。

爾後進入平面媒體,從事寫作,並參與黨外運動和選舉公關等事務,但仍堅持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的信念。



  近年勤走異鄉,以國際觀點理性觀察,書寫完成《芬蘭驚艷》《驚歎愛爾蘭》二書,再登創作高峰,獲邀相關主題講座近二○○場,成為新一代的教育關懷者。



  《我是被老師教壞的》是他以切身經驗,分享他如何因材施教「陪伴」兒子成長的故事。除了道出扭曲的多元價值包裹著升學主義的一元思想,如何扼殺著教育食物鏈中的最弱勢——青少年,更與所有父母分享全台灣最「適情適性」的學校,期盼全民共創台灣教育新典範。

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趙敦華講波普爾

接續上一篇的話題。



波普爾提出了"證偽"的概念,並認為打敗了邏輯實證主義"證實"的概念。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邏輯實證主義認為,歸納法縱使不能證明一個全稱命題



(不能夠藉由歸納法證明"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因為"所有"的烏鴉包括了至今還沒有被歸納的烏鴉,以及未來的烏鴉),



也能夠得到一個對於命題的"概率性"的描述(根據對於現存烏鴉隨機抽樣的歸納結果,可以作出如下的表述:



烏鴉是黑色的機率是很高的)。



也就是說,若一個科學理論越接近真哩,則此科學理論為真的機率就越大(被證實)。



所以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科學理論的建立是依循著:



觀察→提出假說→實驗→修正或證實假說



也就是國中課本告訴我們的科學方法。



而波普爾則提出了看似截然相反的論點:



歸納法無法證實一個全稱命題,而只能證偽之(只要發現一隻不是黑色的烏鴉便行),



而科學理論越接近真理,此科學理論是假的的機率反而會越大(被證偽),因為多說多錯,少說少錯。



相比起"所有的烏鴉都是黑色的","所有的烏鴉既是黑色的也是兩隻腳的"更接近真理,



卻有更大的機率被證明是錯的(不論是找到一隻不是黑色的烏鴉,或是不具有兩隻腳的烏鴉)。



怎麼會這樣?越接近真理的科學理論,邏輯實證主義說他更有可能是真的,波普爾說他更有可能是假的!



這不是極其矛盾嗎?可是各別來看,卻各有各的道理。



其實兩個都是對的,而且並無矛盾。



之所以我們會產生矛盾的錯覺,波普爾會產生打敗了邏輯實證主義的錯覺,



就在於將兩個不對等的概念加以比附的關係。



我們都在上述的論點中看到了比較之詞,卻搜尋不到比較的對象,



而這也是我們常常會犯的錯誤。



行為經濟學證明,人只能從比較上獲得價值判斷,卻又同時產生幻覺,以為自己的價值判斷是絕對的。



邏輯實證主義所謂"具有更大的機率是真的",是"基於歸納法所得到的結論"。



例如:"所有的烏鴉都是黑色的"這個表述,比起"所有的烏鴉都是紅色的"這個表述,還要接近真哩,也就是更有可能是真的。



若是邏輯實證主義將"所有的烏鴉都是黑色的"這個表述,與"所有的烏鴉都是黑色的並且具有兩隻腳"這個表述相比較,



也會得出前者"被證實的機率比較小"的結論,這跟波普爾所說的"被證偽的機率比較大",是同樣的意思。



另外,接續上一篇我所提出的思考魔術,



波普爾認為,邏輯實證主義所提出的科學方法:



觀察(重複現象)→提出假說→實驗(再觀察)→修正或證實假說(再提出假說)



是錯的,應該是:



提出猜測或假說→觀察(實驗)→否證原假說



也就是說,波普爾認為,科學並不起源於觀察,而是起源於一種內心的定見,或是猜測,或是假說。



波普爾舉出了兩個例子:



1.有一次在上課的時候,波普爾叫他的學生"觀察自己手上的那隻筆",結果學生完全觀察不出什麼結論來。



2.大家都有小時候吃了噁心食物的經驗,一定是吃了一口之後就再也不吃了,並不是吃了好多口(觀察)之後,才得出這東西吃不得的假說。



但是,難道這樣就等於駁倒了邏輯實證主義關於科學方法的步驟嗎?



事實上並沒有。



波普爾舉的這兩個例子,正是我上一篇所說的"太蠢的例子",蠢這個字在我用來沒什麼負面的意思,



只不過如果再怎麼舉也只能舉出蠢例子,是永遠不能直指問題的核心的。



邏輯實證主義說,科學源於觀察,但並不等於"所有的觀察都會衍生為科學",



因此波普爾所舉的第一個例子,只能藉由歸謬法,去證明"所有的觀察都會衍生為科學"這個概念是錯的,



但是事實上,邏輯實證主義者並沒有提出這個概念,波普爾等於是自己豎立起了一個草包,再將之打倒,



,便宣稱自己駁倒了邏輯實證主義的論述。



而波普爾的第二的例子,更是沒辦法說明自己所認為的"科學方法源於猜測及假說,而不是觀察"。



因為"沒有人說只觀察一次的觀察不叫作觀察",而所謂"一次"的概念,更沒有明顯的界線,



什麼叫做"吃了一口"?,又或者吃了幾口才叫作觀察呢?



甚至,我們在吃了那一口之前,難道對於即將吃進去的那口食物,有任何的猜想或假說嗎?



(這個反問並不是要說沒有,而是要說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我寫這篇的主要目的,當然不是要批評波普爾的貢獻,



因為它的貢獻其實是非常大的。



他雖然並沒有如他所號稱的那樣,打倒了邏輯實證主義,



卻補充了邏輯實證主義所忽略的地方。



科學方法的過程本來就有可能從觀察開始,也有可能從猜測或假說開始,這並不矛盾。



尤其是中國的科學發展,更是常常由假說開始。





相反的,我相當激賞波普爾的論點,不論是關於科學,還是關於社會。



他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對於民主的論述,根本是大大超越了現今2008年一般台灣人的觀點。



這一陣子買了西方一些偉大的思想巨著,例如孔恩、波普爾、戴維森、皮亞杰等等,



心裡都會有種矛盾存在。



一方面覺得這些都是幾十年前的作品,會不會已經落伍了呢?



一方面仔細一看,其內的思想,根本是大大領先了現今台灣的學術思想。



更無奈的是,我買的這些書,都是簡體的呢!



到底是誰沒文化呢?

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黃致翰的思考魔術

最近連續看了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兩本書。





跟李天命(的書)實在是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那是一種感覺,就像是



如果一定要被亂拳打死的話,寧願死在李連杰手上



如果一定要被笑話笑死的話,寧願死在吳宗憲的嘴下



如果一定要活著的話,寧願活在怪醫黑傑克的手術之後。



是一種感覺,如果一定要被罵死的話,寧願被罵死在李天命"無與倫筆"的筆下。





而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如果把整本書裡面吹噓自己偉大功績的部分刪除,



剩下兩三頁薄薄的,賣個十塊錢台幣,



我是覺得十分的物超所值。





而今天又一口氣買了戴維森,皮亞杰,波普的書



又一次沉浸在蘇菲的世界裡。



而目前幾本書讀下來,悟出了一個思考的方法,



於是為了呼應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以及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這了就提出了一個方法



稱作是黃致翰的思考魔術也不為過(有沒有像日本書的語氣?)。





隱喻(metaphor):



電子繞行在質子周圍,就好像太陽系一樣。



這是一個隱喻,而且是完全沒道理沒邏輯可言的隱喻,



可惜的是,人類的頭腦就是得用隱喻來了解這個世界。



縱使這是一件可惜的事,在現實生活中,卻是越懂得運用隱喻的人,



越能思考得透徹,也越能讓別人思考得透徹。



但是,在我看了許多思考高手的思路過程中,最常犯的錯誤,就是



隱喻的使用不恰當。



為了達到幫助思考的目的,隱喻通常都比被隱喻者淺顯易懂,講白一點,也就是



蠢!



但是人們實在是不得不藉由這些淺顯易懂的蠢隱喻,來明白深晦難明的高明道理。



所以,思考的高手,常常會藉由平常人意想不到的"蠢隱喻",來思考出異於常人所能思考出的大道理。



但是,正所謂成也蠢隱喻,敗也蠢隱喻,



思考高手們最常犯的錯誤,就在於



不斷地丟出蠢隱喻來,卻與原本的問題脫節到了外太空去。



例如......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霹靂布袋戲-神州II之蒼玄泣 新片尾 ED(虞美人)





太酷了~



黃妃嫁人之後就幾乎銷聲匿跡了TT



好不容易來一首可以過過癮





五代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香港朋友鹿港遊

耶耶~



為了這次跟Hilson他們一起玩



我早早就開始唸中婦



總共念了五六遍!





禮拜天的時候Hilson就打給我



一開始就問我可不可以說廣東話啊~



沒想到我居然擠不出來



語言這種東西太久沒用了還真不敢開口



於是我就翻出我電腦裡的Twins姊姊說故事



聽Twins姊姊介紹貝多芬、華盛頓、南丁格爾、牛頓......



還有陳冠希的息影之作「破事兒」



來熟悉我廣東話的感覺囉



(以上人物 純屬巧合)





禮拜二考完中眼耳



就跟依倩還有元傑先到我家



讓雖然中婦期末考不用考也會過的張鈞皓還有中婦期末考不用考就不會過的王虹鈞辛苦犧牲考前的寶貴時光一起去玩





Hilson他們住在中台科技大學旁邊的青年會館



可是門口有一大堆樹



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最後找了半個小時才找到





{###_elleryhuang/19/1708970891.jpg_###}

左起為Roy、Jonathan、Karmon、Hilson、元傑、依倩、虹鈞、Winny、我、鈞皓



途中他們說想要嚐嚐看我也沒嘗過的檳榔



於是到了鹿港後...



買檳榔

{###_elleryhuang/19/1708970886.jpg_###}



{###_elleryhuang/19/1708970887.jpg_###}

看Winny跟Jonathan的表情就知道檳榔有多好吃了



{###_elleryhuang/19/1708970888.jpg_###}



{###_elleryhuang/19/1708970889.jpg_###}



檳榔還真是難吃



吃下去之後有種食道平滑肌痙攣還有心下痞的感覺

接著就是逛鹿港的廟阿宮啊什麼的



我們在一家復古但是低消六十所以我們後來什麼都沒點就走了的店發現了張愛伶在很久以前偷偷出的一張唱片封面

{###_elleryhuang/19/1708970893.jpg_###}



{###_elleryhuang/19/1708970894.jpg_###}



{###_elleryhuang/19/1708970896.jpg_###}



{###_elleryhuang/19/1708970897.jpg_###}



待續......

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國科會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沒有過

好吧!



這是我的機會



等著看我寫出曠世鉅作登上排行榜第一名



陽明中央大學認知腦科學研究所我來了



中醫實證醫學之父!



四萬七的研究經費只不過是坨屎罷了



所以我才會這麼在意



既然沒過就放上來紀念一下好了



懶得排版





二、研究計畫內容(以10頁為限):

(一)摘要

以哲學、史學、語言學、認知心理學以及中西醫學的角度來探討「病因」的概念並藉此為醫學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台灣的醫療環境特殊,除了主流的西方醫學以外,中醫也佔了一席之地。但中西醫學兩個體系在理論上差異極大,導致民眾無所適從。更有甚者,連中西醫藥界本身兩方的研究或從業人員,都不熟悉另一方的理論體系,而存在盲目的排斥。

非但如此,台灣醫學教育體制不注重醫學史教育,中西醫皆然,導致醫學研究或從業人員無法對自己所從事的醫療體系有客觀的認識,更遑論客觀地評價自己所不熟悉的醫療領域。導致台灣充斥著許多盲目迷信中醫或西醫的人,以及盲目排斥中醫或西醫的人,造成學術研究的落後與醫療人員精力無謂的消耗。

中西醫學主要在理論體系、治療方法、藥物型態、療效評估上存在差異,也因此多數學者們認為「中西結合」甚至「中西合作」在實行上有困難。

從表面上來看,中西醫學在「理論體系」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對於「病因」的認知上。例如對於感染性疾病,西醫主要以「微生物」為病因,中醫則以「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為主要病因。本計畫研究者認為,前述病因上的差異,只是表面上的認知,若能從「哲學」、「史學」、「語言學」、「認知心裡學」的角度來剖析,便能突破中西醫表面的差異,為中西醫結合開下方便之門,使中醫為現代醫學的瓶頸提供解套的方法,最終達到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提升醫學理論的水平、保障台灣甚至於全球人民的健康的目的。



關鍵字:病因 哲學 史學 語言學 中醫 西醫 流行病學 六淫 認知心理學



(二)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一、現代醫學在「治療」上面臨的瓶頸(陸廣莘,2001):

1.「消除病因」的抗生物代謝的化學療法,很快出現耐藥甚至是「多元抗藥」,它加速藥物淘汰而增加新藥研製的難度和費用,更由於它加速了病原的變異而在製造新的病原和新的疾病。

2.「糾正病理」的受體或通道阻滯劑的廣泛應用,以期糾正病理亢進,卻出現「受體超敏」,加重對藥物的依賴,減藥停藥病情就反跳;加重內環境的振盪,使慢性病變和復發增加。

3.「清除病灶」的針對靶點的化學藥物長驅直入,加劇體內化學污染,使抗原負荷過重而免疫應答錯誤、免疫超敏和自身免疫病增多。

4.外源性直接補充導致內源性抑制,反之,外源性直接對抗帶來內源性的激發作

用。

總而言之,現代醫學基本上以「疾病」為主要研究目標,並且由於科學研究的需要,有意無意地忽視臨床上病人的主觀感受。



二、在「理論」方面,現代醫學的缺陷主要有兩點:

1.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現代醫學過於強調以「微生物感染原」為病因。這點雖然在公共衛生上,對於傳染病的防治有重大貢獻,卻也造成了西醫在治療感染性疾病上,有意無意忽略了氣候、體質以及人體自愈能力的影響。而這點正好是中醫所長。

2.在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多病因」慢性病方面,現代醫學無法完整說明整個疾病機制,直接導致西醫在慢性病的治療上易於見樹不見林,而顧此失彼。

現代醫學在疾病病因的探討上,注重「機制」的闡述。如Hennekens and Buring(1987)所提出的,「一個因果假說是否成立的主要決定因素在於,它是否伴有一個可信的潛在機制」。但是在機制的描述上,依循著西方科學傳統還原論的線性規則,如James Gleick(1991)所說的,「傳統治療這種『最不穩定、最變化多端、高深莫測的機器』(腦)所用的手法,一直延續線性、化約的路線。『基本典範如下:基因決定peptide決定酵素決定神經傳導物決定傳導物受體決定動物行為決定臨床症狀決定藥物決定臨床評估表。所有精神藥物學的研究、治療幾乎如法炮製。腦袋包括超過五十個傳導體,數千種細胞類型,複雜的電磁現象,從蛋白質到腦波,不同程度的自主活動,造成毫無間斷的不穩定──然而仍然有人將腦子視作一種排列整齊的化學交換機。』凡是經過非線性動力洗禮過的人來看,只能反應:好天真喔!」

英國醫生Skrabanek和McCormick更是暗諷:「單是冠狀心臟疾病,研究人員就宣稱已發現大約有三百種影響因素和習慣會成為致病危險因子。」醫生們認為的危險根源主要有高膽固醇、高血壓、抽菸、過重、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膽固醇)太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膽固醇)過高、硒、酒精、缺乏運動、沒睡午覺、魚吃太少、住在蘇格蘭、母語是英文、強烈恐懼症、過度準時、沒吃魚肝油以及打鼾(Jörg Blech,2004)。

可見,目前人們對於「病因」的意涵及其所該扮演的角色,依舊是感到無所適從。這也是本研究想探討病因的動機。



三、傳統醫學在「治療」方面的缺陷:

雖然臨床從業人員以及廣大民眾對於其療效有所肯定,但卻缺乏有系統的實驗模式,來證明其療效。同時因為傳統醫學在療效評估上重視病人的主觀感受,也導致其療效難以用現代醫學的標準來評估。



四、傳統醫學在「理論」方面,則存在非常大的問題:

1.缺乏中醫醫學史的教育以及專業術語的規範,導致中醫在診斷以及病因病機的描述上存在著極大的歧異,也間接導致了用藥上的隨意性,影響了療效。

2.相對於現代醫學,中醫理論缺少對微生物的認識及描述。

3.在病因方面的描述過於簡陋以及隨意,根本上脫離了病因的涵義,導致病因論述成為事後諸葛,可有可無,甚至容易使人產生誤會。

4.在病因病機的解釋方面,所使用的詞彙過於抽象,且不在現代科學的體制之下,使得受現代科學教育的民眾難以接受,甚至產生誤解。



綜上所述,中醫及西醫分別在治療以及理論上有著不完善處,但相對的,也各有所長。因此,如何吸取兩家之長,彌補對方的缺陷,便成為了本研究的最主要動機。

而本研究主要著重在探討中西醫理論之中「病因」的涵義以及其被提出的目的,並比較中西醫在病因概念上的優缺點,以期能為未來醫學理論的發展,做出一點貢獻。



(三)文獻回顧與探討

要探討「病因」,首先得探討何謂「因」,相對地需要瞭解何謂「因果關係」。

現代醫學主要是使用西方自然科學還原論的方法,對疾病進行研究。而自然科學的前身則是自然哲學,是與西方哲學一脈相承的思想體系。

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認為:

大多數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兩件事物之間必然存在著一種關聯,使得後者伴隨前者出現(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後而來,故必然是從此而來)。休謨在《人性論》以及後來的《人類理解論》一書中反駁了這個理論,他指出雖然我們能觀察到一件事物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我們並不能觀察到任何兩件事物之間的關聯。而依據他懷疑論的知識論,我們只能夠相信那些依據我們觀察所得到的知識。休謨主張我們對於因果的概念只不過是我們期待一件事物伴隨另一件事物而來的想法罷了。「我們無從得知因果之間的關係,只能得知某些事物總是會連結在一起,而這些事物在過去的經驗裡又是從不曾分開過的。我們並不能看透連結這些事物背後的理性為何,我們只能觀察到這些事物的本身,並且發現這些事物總是透過一種經常的連結而被我們在想像中歸類。」(Hume, 1740: 93)也因此我們不能說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們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關連。休謨在這裡提出了「經常連結」(constant conjunction)這個詞,經常連結代表當我們看到某件事物總是「造成」另一事物時,我們所看到的其實是一件事物總是與另一件事物「經常連結」。因此,我們並沒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確造成另一件事物,兩件事物在未來也不一定會一直「互相連結」(Popkin & Stroll, 1993: 268)。我們之所以相信因果關係並非因為因果關係是自然的本質,而是因為我們所養成的心理習慣和人性所造成的(Popkin & Stroll, 1993: 272)。

而哲學家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同樣認為因果關係只不過是人類的妄想。

即便如此,人類還是廣泛的使用「因果」概念。因此,只有實地研究人類使用「因果」概念的情形,才能獲得實用的知識,而不是淪於過度的虛無主義。

而現代研究人類如何使用因果概念的學問,主要是認知心理學。例如認知心理學家Patricia W. Chengn關於人們如何從概率信息中推斷因果強度(causal powers)的強度PC理論(Power PC theory)認為,當科學家,和其他人推斷事件的原因時,使用因果強度的直覺概念來解釋觀察到的相關。她根據概率對照(probabilistic contrasts)描述相關(協變)的特徵:有原因的結果比無原因的結果發生概率大多少。結果e與可能的原因c之間的關係可用以下方程描述:(Paul Thagard,2007)



而語言學當中的語境理論(the theory of context)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因果關係的使用。

另外,流行病學也對病因的概念提出了許多描述,並且有許多爭論。最著名的就是統計學家費雪(Sir Ronald Aylmer Fisher, FRS,1890-1962)對於吸煙導致肺癌的爭論(David Salsburg,2001)。而Susser(1981)所撰《流行病學的概念與策略:因果關係的邏輯》,也相當程度地探討了流行病學的因果概念。

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中醫的病因概念,例如馬梅青在《試論中醫病因學說及其發展》一文中所論述:

病因學說的形成:

中醫學認為,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為病因。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病因學說已具備了雛形,《左傳•昭西元年》記有醫和給晉侯診病時說:“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提出了六淫致病。《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病因學說的基礎,首先將複雜的致病因素分為陰陽兩大類,《素問•調經論》曰:“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並根據天人相應的思想,運用五行學說將六淫、七情、飲食勞倦與人體之間建立了廣泛的聯繫,指出其致病特點。東漢時期,張仲景《金匱要略》對病因進行了重新分類,“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這三條儘管指的是六淫邪氣和房室蟲獸所傷二種,但較《黃帝內經》陰陽分類方法前進了一步,而為《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的三因分類法奠定了基礎。到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提出了著名的“三因論”,其云:“凡治病,先須識因,不知其因,病源無目。其因有三:曰內,曰外,曰不內外。內則七情,外則六淫,不內不外,乃背經常。”六淫者,寒、暑、燥、濕、風、熱是也;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如飲食饑飽,叫呼傷氣,蟲毒金瘡,有背常理,為不內外因。在傳變途徑上,六淫為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為外所因;七情乃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其不從邪氣情志所生者,為不內外因。同時,還認識到各種致病因素之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常常相互間雜致病。可以說,“三因論”標誌著中醫學病因理論的成熟。宋代以後,中醫病因學說理論又經過了補充和發展,如吳又可的“戾氣論”,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之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補充了陳氏對六淫認識的不足。隨著時代的發展,中醫病因學說也在不斷地發展。(馬梅青,2003)

在中醫的病因論述上,最被大家視為特色,並且認為是優於西方醫學的觀念的,就是「陰陽平衡的概念」。不過事實上,「平衡」的概念,一直是西方「體液學說」的重心:「希氏(Hippocrates)文集對疾病提供了多種多樣(常常是相互衝突的)解釋,認為健康與疾病是某種型式的平衡與不平衡造成的。有時這是某種元素(組成人體和宇宙的基本單位)的平衡,有時是液體(或體液)的平衡,有時是『能量』(熱和冷、甜和酸)的平衡,有時是流動的平衡。」(Roy Portey,2007)而希波克拉底大約與中國的孔子同時期。雖然西方醫學早已不使用「體液學說」之中的平衡這一哲學概念來指導臨床,但事實上,本研究認為,現代中醫對於「陰陽平衡」概念的應用,也近似於一種哲學概念上的事後諸葛,而並不是像一般人認為的是實在的病因概念。

另外最為中醫界驕傲的,還有吳又可(1582-1652)的「戾氣論」,一般認為近似於現代微生物感染源的概念,而感到自豪。事實上,在16世紀,「義大利的外科醫生,伏拉卡斯托羅(Girolamo Fracastoro)第一次引進了疾病的『傳染理論』:他在《論梅毒或法蘭西》(Syphillis, Sive Morbus Gallicus, 1530)中提到,梅毒的傳播是通過人接觸傳播『種子』來進行的」(Roy Portey,2007)

本研究並不是要貶低吳又可的理論價值,相反的,吳又可的「戾氣論」,可以說是對於疾病傳染現象所提出的一個天才性的理論假說。而本研究也會藉著探討吳又可「戾氣論」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來發現中醫治療以及病因學說的本質特色。

另外,關於中醫病因學說的內涵和本質,馬梅青說:

中醫對病因的認識,並不注重其客觀實在,而主要是根據病證的臨床表現,通過分析疾病的症狀、體征來推求病因,即所謂“辨證求因”,再據其推求之“因”,來“審因論治”。如六淫學說,是根據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把人體疾病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征結合自然現象屬性,進行廣泛的比較、聯系,來推求病因。並非研究自然界六種不同氣候對人體的影響,而是研究由於氣候因素而導致機體作出類似自然現象的病理反應,再據其病理反應與自然現象相互類比,進而得出的一種模擬“病因”。如患者所患發熱惡風、頭痛、汗出、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緩,其證與自然界“風”的屬性相類,因此,辨證求因,得出病因為“風邪”。七情學說亦是將疾病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病理反應,與人類七種情志變化進行類比、聯系,或直接將表現出的某一情志變化稱之為某一情志病因。如患者易怒、煩躁、兩脅脹痛、頭脹痛,其因稱之為“怒”。這種病因,實質上是“怒則氣逆”的一種病理反應。痰飲、瘀血更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性代謝產物,是疾病某一階段的病理本質的高度概括,亦為辨證求因所求得的一種象徵性病因。疫癘之氣、飲食勞逸、蟲毒所傷雖不像六淫七情那樣明顯,但亦是多由病證推導所致。這種模擬病因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原始病因,它早已超越了自然因素的範疇,超越了病因學說的範疇,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病理本質的一種高度概括,具有病因和病機的雙重含義。

這種以機體反應為核心的病因學說,其優勢在於綜合性、整體性和動態性。同時,也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陷:一是混淆了病因病機之間的界限。以臨床症狀為依據,以病因為結論,病因已經具備了病機的意義。二是推導方法存在缺陷和不足。立足於臨床症狀和體征推導模擬病因,導致了沒有推導不出的病因,同時推導出的象徵性病因用於指導用藥有一定的意義,但不能有效地用於預防疾病。三是無法客觀驗證或證偽。這種病因與客觀存在的致病因素不能簡單地對等,具有較大的遊移性和模糊性,既不能進行證實亦不能證偽。(馬梅青,2003)

以上論述,基本上反映了本研究的部分內涵,但卻缺少認知機轉的描述,以及古籍文獻的語言學分析,最終導致得出了「中醫對病因的認識,並不注重其客觀實在」這樣的論述。事實上,與其說是中醫「不注重」,不如說是「無法注重」客觀實在的病因。但這點基本並不影響中醫的臨床治療,甚至陰錯陽差的導致中醫在臨床治療上的卓越療效,關於此點,本計畫也會詳細探討。

另外,中國醫學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也對其病因理論進行了思辯與革命,產生了在病因方面追求極簡的「古方派」。例如後藤艮山(1659—1733)捨棄傳統病因論,認為「一氣滯留」是引起所有疾病的原因。而吉益東洞(1702-1773)之「萬病一毒論」,即言所有疾病「皆由一毒」所致。東洞對陰陽五行、運氣病因等,皆視為臆說,故其論病,強調據臨床實際,隨證用藥,「不拘病因」。(張國霞,肖照岑,2003)

而研究日本漢方醫學史最中肯詳盡的專著,首推廖育群所著之《遠眺皇漢醫學─認識日本傳統醫學》,本研究也會就日本漢方醫學的歷史,進行其病因觀點的研究。另外,廖育群所著《阿輸吠陀︰印度的傳統醫學》,也是本研究參考的對象。



(四)研究方法及步驟

1.哲學方法:

本研究首先進行哲學方面的思辯,探討「因果關係」的內涵。

2. 語言學、史學、認知心裡學方法:

使用語言學及認知心裡學方法,分別探討中西醫學史、日本漢方醫學史及印度傳統醫學史在病因方面的論述。

3.流行病學方法:

研究現代流行病學對於病因的概念。

5.中西醫比較方法:

最後比較中西醫在病因概念上的異同以及優缺點,並對中西結合提出建議。

(五)預期結果

本研究透過語言學及認知心裡學的方法,研究中西醫學病因的歷史,以及流行病學病因的概念,最終將能釐清以往在中西醫這兩種差異極大的理論體系下,對於病因的模糊觀念。並且能夠藉此突破中醫西理論術語的障礙,便於提取中西醫各自的優點,以進行中西醫合作,甚至中西醫結合。最終將為現代醫學的進展帶來啟發,以矯正現代醫學以「疾病」為『醫學科學』的研究目標,達成以「健康」為『科學醫學』的研究目標之人本醫學。



(六)參考文獻

David Salsburg著,葉偉文譯(2001),統計,改變了世界,第1版,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The lady tasting tea: how statistics revolutionized sci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Hennekens, C. H., and Buring, J. E. (1987). Epidemiology in medicine. Boston: Little, Brown.

Hume, D. (1740),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1967,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mes Gleick著,林和譯(1991),混沌──不測風雲的背後,第1版,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381。Chaos

Jörg Blech著,張志成譯(2004),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學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第1版,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Paul Thagard著,劉學禮譯(2007),病因何在──科學家如何解釋疾病,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27. 137。How Scientists Explain Disease

Popkin, R. & Stroll, A. (1993) Philosophy. Oxford: Reed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Ltd.

Roy Portey著,張大慶主譯(2007),劍橋插圖醫學史,第1版,濟南:山東書報出版社,35. 63。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edicine/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edicine(2006)

Susser, Mervy著,江東亮,陳建仁合譯(1981),流行病學的概念與策略:因果關係的邏輯,第1版,臺北市:省公共衛生實驗院

陸廣莘(2001),「中西醫結合需要從醫學模式上突破」,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第25卷,第3期,2001年5月,164

馬梅青(2003),「試論中醫病因學說及其發展」,山東中醫雜誌,第22卷,第8期,2003年8月,451-452

張國霞,肖照岑(2003),「日本漢方醫學古方派的崛起與發展」,天津中醫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3年3月,30-31

廖育群(2007),遠眺皇漢醫學─認識日本傳統醫學,第1版,台北:東大出版社

廖育群(2002),阿輸吠陀︰印度的傳統醫學,第1版,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七)需要指導教授指導內容

定期與指導教授討論本研究的進度,並希望教授能從中指導,彌補學生在中西醫專業上,以及流行病學、公共衛生上學識的不足,並在研究論文的繕寫上,提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我的學生做的魔術筆記,實在是足感心~

{###_elleryhuang/12/1481011041.jpg_###}



上禮拜四,結束了這學期常春藤魔術社的課程



在這一年之中,我得到的東西不會比我教他們的東西少阿~



尚感心的就是我的學生gary一路把我上課教的東西做成筆記



(可是為什麼要記在死亡筆記本裡...)



{###_elleryhuang/12/1481011042.jpg_###}



{###_elleryhuang/12/1481011043.jpg_###}



{###_elleryhuang/12/1481011044.jpg_###}



賭神

{###_elleryhuang/12/1481011040.jpg_###}

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大一被通識老師壓榨,大二被系主任壓榨,大三被西醫老師壓榨,大四被中醫老師壓榨,大五換誰?

大一被通識老師壓榨,大二被系主任壓榨,大三被西醫老師壓榨,大四被中醫老師壓榨,大五換誰?



昨天MSN用這個暱稱真熱門



陸續有四個人敲我幫我想大五應該換誰來壓榨



呵呵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失腳招領

{###_elleryhuang/17/1622035172.jpg_###}



那天照了之後就忘記是誰的腳了



沒想到今日有人出面指認



我才知道是林嘉韻的腳阿~



借你的腳用用



請多指腳~

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

動物催眠讓我想到的國中科展實驗

《 催 眠 知 多 少 》



楊幹雄 醫師 口述 王瑞琪 撰稿

性林文化出版 1997/10



【 動物可以被催眠嗎? 】



如有空閒的話,你可以找一隻兔子做個實驗。你將兔子很溫柔地抬高,然後放在一個平滑



的表面上。通常在很短的時間內,牠的頭和後腿就會開始放鬆,呼吸也會愈來愈規則;而



且,當牠被放開之後,會持續在這種位置上至少有五分鐘之久。





這隻兔子通常在這種姿態下可以維持不動。牠可以被正放、斜放、倒著放,這種完全不動



的行為我們稱它做「動物催眠」(Animal Hypnosis),雖然「動物催眠」這個名詞還有



很多爭議。因此,有很多其他的名詞用來形容這種狀況:「裝死」、「假死」、「強直性



的不動」、「不動的反應(反射)」、「強直的反應」等。





早期大家認為動物裝死的現象是天生的反應,是逃避追逐者掠奪的重要現象。雷德納(



Ratner)把這個觀念做進一步的申述,他認為動物面臨危險(掠奪者)的時候,假如掠奪



者距離還很遠,動物會逃走。如果掠奪者愈來愈近,牠可能就會站著不動,避免被掠奪者



看到。倘若掠奪已經太近,根本沒有機會逃走,這個動物就會躺著不動,就像「假死」一



樣,避免被攻擊。





舞臺秀的催眠師有時會利用動物的這種自然反應,就當做這個動物已經進入催眠狀態。…



…就像我們在戰爭的時候,有些人會在炮聲隆隆之下嚇到完全癱瘓,突然「死」在那裡一



樣。



=============================================



我記得我國中的時候看了法布爾的昆蟲記



裡面說一般人以為昆蟲裝死是在裝死讓敵人不吃他



其實根本就不是



只是被嚇呆了而已



而且呆掉了之後更好被吃掉



我就找幾個同學要做科展要研究這個東東



抓了一些草蜢弄死的跟活的看雞比較喜歡吃哪一個.....



活的會跳來跳去還要把腳弄斷



結果這個實驗一點統計意義也沒有



就莫名其妙交差了事了...

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

極短篇

誰最適合當中醫?



死人。



因為不管死人說什麼,中醫教授都信。

女人當家

今天早上起來看到田宇宸主持的女人當家,



就是賣藥節目,早上這種節目一大堆,除此之外還有和家馨、高凌風的節目也是。



有一個長得很像高尚德的常常上這種節目,ㄎㄎ。



楊烈自從得大腸癌之後也常常上這種節目。



大部分都很難看,上次還有一個一直讓主持人說EGF是表皮表皮表皮也在那邊對對對。



不過今天女人當家請來那個女的還滿厲害的,



推銷一種乳酸菌藥丸,



從西醫講到中醫,喝冰的土不能生肺金就會過敏性鼻炎。



還拿彈珠來示範組織胺。還有什麼第一型過敏反應都懂。



要賣藥功課就要做得像他一樣多阿!



我看我們學校可以考慮延請她來教中兒或中婦。

為什麼十二經絡的循行從手太陰肺經開始?

在班版上看到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我下面的回答聽起來一定很難以接受,



不過那也不是我說的,是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的作者黃龍祥,



以及醫者意也的作者廖育群說的。不爽的話可以去打他們兩個,



我寫這篇是要練習文筆罷了。



先來個「中國醫藥大學教授等級」的回答:



人體的經脈就像血液循環系統一樣不斷地循環週身,



為人體各部分的組織帶來氣與血,(先來附會一下西醫)



而經脈之內,所行為營;經脈之外,所行為衛(開始抄古書)。



營氣衛氣來源於先天腎氣,補充於後天脾氣;而後天脾氣又來源於水穀精微,



水穀精微受脾土的運化,土生金而在肝氣的疏發之下,上注於肺脈。



故十二經脈始於肺經,如環無端。



以上的回答要不是作者自己跳出來說他在虎爛,



隨便亂批評的話應該會被很多中醫衛道人士罵......。



接下來是正經的回答,欲知詳情請自行參閱開頭所述兩本書。



經脈的產生是這樣的:古人發現了手腕足踝關節附近有許多動脈點,



這些動脈點會隨著人體的病態產生相應的變化,而治療就直接灸這些動脈點。



當然,這些動脈點絕對就是現代醫學所稱的動脈,看得到也摸得到。



接著古人就依照這些動脈點,並且循著血管,半描繪半建構出了經脈。



有些人反駁這個論點,他們說古人描述的經脈循行並不完全等同於現代醫學



描繪的真正的血管,所以經脈怎麼可能就是血管?經脈一定是外星人發現的云云。



這些人一看就知道沒有親身解剖過人體。



我們大三的時候解剖大體花了一學期(因為泡了福馬林才不會腐爛),



利用的是高科技(相對於兩三千年前)的解剖刀,



依照著偉大的鎳特先生圖譜,最後的結果還是在期末跑考的時候連血管神經都分不清楚。



所以要因為古人描述的經脈循行跟真正的血管分佈不完全符合,



就說什麼經脈絕對不是血管,是氣功師反觀內照或者K隆星人發現的,



乾脆說一百年前的火車不像現在一樣是靠電力的,所以一定是外星人的產物算了。



總之,十一、十二經脈就這樣產生了,至於為什麼是十一條、十二條,



這裡就懶得打了,總之是跟歷史文化有關。



有趣的是,十一、十二經脈在比較古早的文獻上,是全都是向心性流動的。



如此也就不可能形成一個如環無端的循行。



這怎麼可以呢?天上的日月星辰週而復始的循環,



人體的經脈怎麼可以不循環呢?你給我循環!於是人體的經脈就一瞬間開始循環了。



你說古人怎麼那麼霸道,要經脈循環,經脈就循環?我說沒關係阿!



反正兩三千年之後就有「中國醫藥大學的教授」為你背書了,



安啦!三人成虎,三隻小豬嘛!



那麼血液循環總要有動力,動力何來呢?古人認為是「宗氣」(心臟個鬼!)



,而宗氣來源於肺(為什麼?也是先說先贏,等著兩三千年後



「中國醫藥大學的教授」來給你背書)所以十二經脈就始於肺經囉!



(我可以用這篇來投稿「世界是個禮物」嗎?隨文附上三張



「中國醫藥大學的教授」慾照,不是啦是玉照,真是個好預兆。)

手段與目的

傳統上關於「手段與目的」這個議題的論述,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來討論:



第一種,也就是光明的、正義的、君子的、社會規範的那種。這種人認為



「目的固然重要」,但是所使用的手段卻不能違背某種準則,



這種準則雖然每個人都不大一樣,卻也大同小異。



其來源大部分是受到社會道德觀的規範,講明白了就是一種



「透過多數決的影響來達成的演化優勢」。這種人佔大多數,



而這大多數的人裡面的大多數人,常常達不到最初的目的,不過他們往往是正義的代表、



人類的救星、孟母的好鄰居。



第二種,也就是卑劣的、黑暗的、霹靂火式的那種。簡單的來說,就是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種人常常會達到他的目的,不過他們是全人類唾棄的對象,



雖然達到了目的,卻常常被口水所淹死。



除了這兩種之外,還有一種高人,這種高人使用了一種全然不同的心態,



來面對自己的目的。



這種高人「為達目的」,先是「不擇手段地」將所有的手段給列出來,



接著並不像第一種所謂光明的一方,



依據自己毫無道理的固執來決定該不該使用某種手段;



也不像第二種所謂黑暗的一方,「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地」盲目般地使用手段,



而不顧一切後果。



這種高人能夠評估所有能夠達到目的的手段,所能帶來的後果,



並且將這些後果與自己原本想要達到的目的綜合評估。



最後,他可能選擇某種在演化優勢上多數決為「道德」的手段,達到目的;



或者雖然選擇了「不道德」的手段,



卻已經是在考慮到了人類的反應以及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之後,達到目的。



也可能,他在考慮了人類的反應之後,決定放棄達到自己的目的。



高人總是記得一句話:「溝通的唯一目的是得到想要的反應」。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受袍典禮

{###_elleryhuang/17/1622029795.jpg_###}



你就點進去看相簿吧!



{###_elleryhuang/17/1622029801.jpg_###}



你就點進去看相簿吧!



{###_elleryhuang/17/1622029802.jpg_###}



你就點進去看相簿吧!



{###_elleryhuang/17/1622029812.jpg_###}


你就點進去看相簿吧!



{###_elleryhuang/17/1622029792.jpg_###}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老練的服飾店店員

這篇在練習一種新的寫作方式,所以看起來真不習慣





今天晚上吃完永興街的雞肉飯,去後火車站的德安百貨血拼。



在三樓的一家服飾店,挑了一件T恤試穿,就此踏入了洗腦的陷阱。





店員是燙捲髮的中年婦女,在我穿著一開始挑的那一件T恤走出試衣間時,



她手上拿著另外兩件T恤叫我也試試。



這本來沒什麼,但是我注意到,她給我的那兩件T恤,



就是我剛剛在物色的時候眼神多停留幾秒在上面的那幾件。



也就是說,我很難會拒絕「多試穿幾件」。



接著,她又拿了我試穿的同款不同色的T恤給我。



她這個動作「預設」了我「可能不喜歡這個顏色,但是喜歡這個款式」。



事實上如果我不喜歡這個款式,我根本沒道理去試另一件同款不同色的T恤。



但她使用了這個帶有假設前提的動作讓我無意識地去試穿另一件同款不同色的T恤,



而我這麼一做,就等於說服了我自己「我是喜歡那個款式的」。





最後,我那邊總共有五件T恤,她接著出招。



你在試試看吧,看哪些要「刪掉」的。



這招更是厲害。



這句話的假設前提是:「我雖然不會五件全買,但卻一定會在這五件裡面買個幾件」。





而在我穿著其中一件亮粉紅的T恤時,他又出招。



「這一件賣得很好喔」。



正是利用了羊群心態,讓我的心又動了一下。





接著換我出招了。



我先用個簡單的同意階梯,說:「這一件是三百九嗎?」



她回答是。



「所以兩件可以算六百?」



這句是利用了假邏輯,不過我不確定我當時有沒有真的說出關鍵的「所以」兩個字。



她做出了假裝摔倒的動作,就好像喜劇裡會出現的那樣,說:



「不可能啦,一件三百九已經是特價了啦。」



其實她隨便說什麼都可以,因為我在她出了那麼多招之後才討價,



已經是不太可能成功。而且試衣間在店的最裡面,他完全擋住了我出去的路線,



我也不可能假裝要走。





最後她說:「那算你兩件七百五啦!」



成交。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我同學照的有趣照片

數字是第幾次段考的意思,這學期總共考五次



{###_elleryhuang/7/1024027180.jpg_###}



{###_elleryhuang/7/1024027181.jpg_###}



{###_elleryhuang/7/1024027182.jpg_###}



{###_elleryhuang/7/1024027183.jpg_###}



{###_elleryhuang/7/1024027184.jpg_###}



看來馬政府節能省下來的紙張都被我們浪費回來了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自虐之詩

從看完到現在整整十分多鐘



頭皮還陣陣發麻。





傳統日式蒙太奇語言



點綴後現代的肢體語言表達





平凡的小橋段



經由不平凡的組裝



看似無力地接續上演





之所以愛看電影



是因為無法分心同時享受閱讀以及音樂的協奏的遺憾





自虐之詩



真的是詩



一首詩



一半以上是空白



空白就注定該由音樂來襯





想到中谷美紀在戲中的的每一個表情



頭皮又麻了一次





原來



詩般的語言的美只是不善於表達的人類意外產生的副作用

腹脹腹痛大便難

腹脹腹痛大便難



水瀉



左下腹壓痛





處方:



桃核承氣湯



五苓散





結果:



好了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舌根腫脹潰瘍痛連咽喉

舌根腫脹潰瘍痛連咽喉



小便正常



大便稍難



質正常



口渴飲不止





處方:



三黃瀉心湯4



石膏4



生地4



甘草4



木通2



射干2



生薑1





舌腫用導赤散



潰瘍用甘草瀉心湯去人參半夏大棗



口渴飲不解用石膏



咽痛用射干



加強清熱解毒之力且大便微難故用大黃





服藥後疼痛以及口渴改善

覺知自己的自私

當你能夠不虛偽地極度覺知自己的自私,



你就能夠享受無私付出的快樂,



奇怪的是你一點也不求回報。

獨特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將統計得來的結果套在每一個人身上,是以偏蓋全的行為;就算這個「偏」是佔大多數。



但這並不代表由各自獨特的人們所集合形成的表現,沒有其固定模式。



因此,若眼中只有看到個體的獨特性,



而犬儒地排斥一切統計得來的知識,



後果將是得不償失。

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

轉錄:沈銘賢:科學觀的變革及其影響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6882230.html



沈銘賢 2008年02月15日09:22 來源:《科學時報》



  科學觀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科學觀指的是對科學基本的、總體的看法。它把科學作為探究和反思對象,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形成不同的科學觀。20年前,我在《科學觀——現代人與自然的對話》(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一書中曾指出:“在近代科學時期,人們普遍認為科學是真理的集合,非真理是不能涉足科學聖潔的殿堂的﹔科學是純客觀的,完全排除主觀的成分﹔科學是逐步累積的、一點一滴的進化過程﹔科學的理性方法是唯一合理的方法﹔科學所帶來的是社會的進步,人類的幸福。”二戰后,特別是20世紀70~80年代以來,這種長期佔據主導地位的科學觀受到普遍的、嚴峻的挑戰。



  首先,科學的客觀性受到質疑乃至否定。科學的客觀性是科學的根本特性。科學之所以為科學,乃在於它反映和揭示了自然的現象和規律。自稱“達爾文斗犬”的赫胥黎曾諄諄教誨我們,在大自然面前要做謙遜的小學生,虛心傾聽自然的聲音。生理學的開創者伯納德更形象地指出,科學工作者在走進實驗室之前要脫下自己的外套,穿上潔白的大褂。也就是說,要盡可能忠實於客觀,擺脫自己的主觀之見。愛因斯坦從哲學的高度,一般性地肯定了承認有一個獨立於主體的客體存在,是一切科學工作的前提。



  這一前提已或明或暗地發生了變化。一些人爭辯說,我們怎麼知道有一個獨立的客體存在呢?更怎麼知道我們的認識是對客體的反映,揭示了客體的所謂“規律”呢?比如量子力學表明,量子既是粒子又是波,它究竟是什麼?對不起,不知道也不關心,科學工作者隻是對它觀測和描述,在一種狀態下測量其位置,在另一種狀態下測量其速度。量子力學的主要創立者海森伯這樣認定:“我們不能再談論獨立於觀察過程的粒子的行為了。作為一種最終結果,在量子力學中形成的數學化的自然規律不再處理基本粒子自身,而是處理我們對它們的認識。也不能再問這些粒子是否是客觀地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中”。“科學家不再是一個作為客觀的觀察者來面對自然,而是把自己視為一個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的演員”。(《物理學家的自然觀》,此處譯文引自《索卡爾事件與科學大戰》,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P4)發生認識論也表明,認識是客體與主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沒有完全脫離主體的純粹客觀的認識。



  上世紀70年代迅速崛起的科學知識社會學(SSK),運用建構主義的概念,認為(自然)科學像其他知識形態一樣,也是“社會建構”的。其代表人物之一法國學者拉圖爾做了一件著名的工作,那就是到諾貝爾獎獲得者吉爾曼的實驗室去做“田野調查”。眾所周知,吉爾曼和沙利通過長達21年的合作和競爭,從幾十萬頭豬和羊的下丘腦中發現了促甲狀腺素釋放因子(TRF)等下丘腦—垂體激素並測定其化學結構,被認為是上世紀60~70年代最重要的生理學—醫學進展之一。拉圖爾對此進行了調查分析,得出的結論是TRF也是“社會建構”的產物,至於豬和羊的下丘腦中是否真的存在TRF、TRF的化學結構到底如何,並不是SSK所關注的問題。



  其次,與科學的客觀性密切相關,科學的真理性也受到質疑乃至否定。科學向來被認為是真理性的知識。兩千多年前,當亞裡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時,實際上就是宣告追求真理是知識(科學)的目標,如同愛因斯坦信奉的格言“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佔有更可貴”一樣。實証主義的科學哲學更進一步斷言,(自然)科學是“真命題的集合”。



  波普爾對此提出了有力的挑戰。他把自己証偽主義或批判理性主義的科學哲學的主要觀點概括為“從錯誤中學習”是耐人尋味的。波普爾強調,一部科學史並非真理的歷史,毋寧說是不斷尋求錯誤、排除錯誤、從錯誤中學習的歷史。錯誤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通向真理的途徑。



  可見,波普爾並沒有否定真理。一些后現代主義者根本否認科學真理的存在。在這方面,庫恩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在《科學革命的結構》這部影響極為深廣的著作中,庫恩指出他並不認為有所謂科學“真理”和“進步”。他認為,科學革命好像政治革命一樣,誰勝利了誰就宣布掌握了真理。其實,“科學家並沒有發現自然界的真理,他們也沒有愈來愈接近真理”。(《必要的張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P284。)著名的后現代主義哲學家羅蒂在《哲學與自然之鏡》等著作中,用“自然之鏡”的隱喻來嘲諷傳統的真理觀念,並且斷言真理不過是人們編造出來的有用工具。他說,真理“不過是一個表示滿意的形容詞的名詞化”。(《后哲學文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P12)在后現代主義的語境中,真理似乎成了過時的落伍的話題,被消解了。



  與此相適應,是消解科學的文化地位。既然科學也不是什麼真理性的知識,那它還憑什麼在各種知識體系乃至整個文化體系中佔有特別的地位呢?科學與宗教、神話、迷信、巫術之類,不都是一樣,應該完全平等的嗎?費耶阿本德明確提出這樣的看法,SSK則試圖用學術研究証明它們都是“社會建構”。



  第三,科學的理性方法受到質疑乃至貶斥。也許我們還記得恩格斯的那段名言:“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P404)確實,科學的理性方法被廣泛認為是科學的特征和驕傲,以致威爾杜蘭在其名著《世界文明史》中,把近代科學形成和發展的18世紀稱之為“理性的時代”。愛因斯坦曾概括地指出,科學的方法主要表現為:(1)運用邏輯和數學來發現和論証因果關系,(2)通過實驗來檢驗和証明科學發現。正因此,伽利略和牛頓才創立了近代科學,科學與理性可謂難解難分。



  然而,非理性思潮對此發起了挑戰。在這方面,不能不又提到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他提出新舊范式之間是“不可通約”的,從信奉舊范式到新范式如同宗教的“皈依”,是心理學的“格式塔”轉換。這被認為向非理性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以后,費耶阿本德更不遺余力地為非理性辯護。他提出“怎麼都行”的方法論,主要就是為非理性方法爭取合法地位。一些SSK的專家則把科學與政治類比,認為科學像政治一樣,受利益的驅使,靠公關、資源、網絡、談判等手段取勝。



  第四,科學僅僅造福人類的形象受到懷疑,開始逐漸淡化。長期以來,人們普遍相信,科學是人類的福音,將把人類引入幸福的天堂。雖然早在18世紀中葉,盧梭就曾發出科學是禍患的驚人之聲,之后叔本華、尼採等人也曾以批判的眼光審視科學,但都是微弱的不和諧的聲音,被淹沒在樂觀主義的交響樂中。



  二戰中,德國法西斯借口“種族衛生”的大屠殺和日本軍國主義的細菌武器試驗、原子彈的蘑菇雲,以及戰后頻發的環境公害事件、生態環境的惡化加上侵犯隱私、網絡犯罪等等,使人們終於醒悟到科學技術也有兩面性,弄得不好會帶來禍害,正如波普爾所引証的:“科學進展是悲喜交集的福音,例外很少。”



  與此相呼應,是科學家社會責任的覺醒和科學技術倫理的興起。傳統的理念是,科學與倫理互不相關,一個屬於事實判斷,一個屬於價值判斷。科學家隻需埋頭研究,至於應用,那是政治家和企業家的事。不過,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卻幾乎不由自主地與倫理糾結在一起,以至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破天荒地設立了一個子計劃:進行相關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研究(ELSI),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還建立了倫理委員會。計算機—網絡倫理和環境—生態倫理也備受重視。科學家們如《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所表達的,正“學會用新的方法來思考”。



  在更宏觀的層面,則是科學與人文的交流和對話。科學史學科的奠基者之一薩頓在反思科學史,特別是二戰中德國一些科學家、工程師和醫師的表現時,提出建立新人文主義或科學人文主義的構想。他認為科學是文明的樞紐,不管科學多麼重要,單有科學無論如何是不夠的,因而必須使科學重新與人生聯系起來,建立建筑在科學基礎上的新人文主義。1959年,英國學者斯諾發表《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的講演,引起熱烈討論。斯諾指出,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不僅是智力意義的文化,而且是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這兩種文化之間長期存在的嚴重隔閡乃至對立造成巨大損失,因而期待“第三種文化”的出現。1996年發生的“索卡爾事件”即所謂“科學大戰”表明,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依然嚴重,但它們之間的對話、交流乃至匯合已成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以上隻是粗線條地勾勒了科學觀變革的若干主要方面,由此已不難窺見這種變革是全面的、深刻的。《紅樓夢》第一回有首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也許,我們會覺得其中一些觀點也頗為荒唐。確實,我們自不必全盤接受,而要加以鑒別、分析,但總的來說,從傳統的單面的、單向度的科學觀向當今多面的、多視角的科學觀轉變,使我們對科學的看法更全面、更深入了。



  科學觀的變革是必然的



  科學觀的這種變革,不是我們喜歡不喜歡的問題,也不是我們承認不承認的問題。這是一個已然發生的事實,而且是不可更逆的事實,反映了當代科學復雜的、多面的狀況。



  我覺得,科學觀的變革首先是科學自身發展的要求和結果。這可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科學的社會化或者說“大科學”的興起。現代科學已廣泛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和文化的各個領域,成為社會系統不可或缺的主要系統之一,與政治、經濟和文化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同時,科學家的隊伍急劇增長,已達千萬之眾(如果加上工程師和醫生,可能過億)。由此,產生了各個利益集團爭奪科學資源的激烈競爭,以及科學家之間的激烈競爭。現代科學既很花錢,又很來錢。一篇高能物理論文成本上百萬,一次重大成果或專利獲利上億,都是常事。向哪些科學領域和項目投資,由哪些科學家和實驗室承擔,競爭日趨激烈。科學家不能不和政治家、企業家、媒體打交道,爭取支持、資金、項目和承認等等。本來,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分內事、主要事,現在,一些科學家尤其是牽頭的科學家把爭取資金和項目作為頭等大事,而把研究交給“打工者”去做。於是,資源、溝通、公關、談判、競爭之類,這些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同樣適用於科學。那種單純追求真理的科學形象已顯得過於單純和理想。



  另一方面,現代科技,尤其是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的發展,極大地豐富和更新了科學的形象。依據康德的觀點,盡管頭頂美麗的星空和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都能引起我們心靈的震撼和深深的思考,但那分屬於兩個不同的領域,一個屬於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探討是與不是的問題﹔一個屬於道德哲學研究的對象,探討應該與不應該的問題,兩者有不同的方法和標准。依據培根和聖西門,“所羅門之宮”和“牛頓會議”的科學賢人將醫治百病,帶來普遍的幸福,造就“人間天堂”。然而,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的發展,卻有力地破除了事實與價值截然兩分以及“人間天堂”的神話。電腦和網絡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提高,使個人隱私幾乎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更讓雪萊夫人虛構的佛蘭肯斯坦的悲慘故事有可能成為現實。同樣,HGP的實施以及克隆羊多利的橫空出世、胚胎干細胞研究的突破、輔助生殖和器官移植的進展等,使基因歧視成為可怕的陰影,人類面臨被設計、被制造,甚至人獸雜交的威脅,使人不由想起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



  顯然,現代科學的這些變化和狀況,不能不體現在新的科學反思上。



  其次,科學觀的變革是學術研究,主要是后實証主義科學哲學和SSK的成果。科學哲學本來就是對科學的哲學觀照,是理論化的科學觀。以維也納學派為代表的邏輯實証主義的科學哲學,把科學看成是已經實証的知識體系,理性方法的逐漸累積。如果說波普爾的挑戰還是在實証主義內部的話,那麼,庫恩開創的社會歷史學派就從根本上顛覆了實証主義的科學觀。庫恩認為,應該依據科學的歷史來考察科學,而實証主義的科學圖景恰恰經不起歷史的檢驗。他提出范式和科學共同體的概念,並且認為范式的更替和科學共同體的興衰,應該從“社會學—心理學”上去尋找根源。費耶阿本德和一些反實在論者,更明確倡導非理性主義和相對主義。



  庫恩被認為開啟了SSK,盡管庫恩強烈表示不贊同SSK的主要觀點。SSK從科學論爭、實驗室調查、文本分析等方面論証科學是一種“社會建構”,揭示了科學諸多被忽視或不為人知的方面,比如利益在科學中扮演的角色、科學與政治的糾結、科學家之間競爭與合作的復雜關系、談判技巧、文字能力在科學中的作用等等,使人們看到科學確實存在社會建構的因素或方面。



  對於后實証主義的科學哲學和SSK,當然不能接受他們的全部觀點,但也要肯定其中的積極因素。我以為,把社會歷史的概念和方法以及實驗室調查、文本分析等手段引入對科學的研究,就很有價值。它使我們對科學的反思增加了新的視角和維度,有利於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現代科學的面貌,促進科學觀的變革。



  舉起兩面旗幟



  對於科學觀的變革,一直存在著不同意見的爭論。其中最典型最集中的便是前面提到過的“科學大戰”。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談談這場幾乎波及全球的論戰。1996年,后現代主義的重鎮之一《社會文本》發表美國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艾倫·索卡爾(Alan Sokal)的論文《超越界線——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釋學》。在這篇長文中,索卡爾用拼湊的方法、支離破碎的材料、模棱兩可的語言,表明后現代主義似乎與現代物理學是相符合的,並且為“重新定義什麼是科學和科學是干什麼的提供了可能性”。之后不到一個月,索卡爾又向《大眾語言》雜志披露這不過是一篇有意編造的詐文,在該雜志發表《曝光:一個物理學家的文化研究實驗》一文。這一罕見的事件迅即引起媒體和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引發了一場載入史冊的大論戰。



  索卡爾及其支持者奚落以《社會文本》編輯部為代表的后現代主義的無知和偏見,竟然把一篇明顯胡編亂造的詐文當做支持后現代主義的寶貝加以發表。他們把矛頭主要指向后現代主義否認科學的客觀性,並同時編造“社會建構”的神話。這確實擊中了要害。正如著名物理學家、諾獎得主溫伯格所說:“科學知識的客觀性一直是安德魯·羅斯、布魯諾·拉圖爾、影響很大的哲學家理查德·羅蒂與后期庫恩所否認的東西,但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家都承認這種客觀性”。(《索卡爾事件與科學大戰》P114)盡管后現代主義廣有影響,但在自然科學界卻受到普遍抵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后現代主義貶斥科學的客觀性、真理性。



  當然,爭論的另一方並非毫無是處、節節敗退。羅蒂幾乎是輕蔑地指出,這不過是一場“不可信的科學大戰”,是“舊哲學爭論的新版本”(同上P288、291),拉圖爾則滔滔不絕地指出,實際上這是一場“不同世界之間的論戰”(同上P299),認為當今再堅持那種完全統一的,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文化已經過時了、行不通了,不同的、多樣性的文化是后現代的需求,而索卡爾等人堅持的正是業已過時的單一文化或“現代世界”。確實,后現代科學哲學和SSK,對於我們認識世界及科學的多樣性、復雜性是有益的。即使常遭詬病的非理性主義和相對主義等,也並非“滿紙荒唐言”,對於我們認識非理性因素的不可或缺和積極作用,以及認識真理的相對性、不完全性是有意義的。



  這場科學大戰不由使我們想起1923年發生在我國學術界的那場“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簡略地說,以丁文江為代表的“科學派”主張科學方法是萬能的,不僅能解決自然科學的問題,而且能解決包括人生觀的一切問題,認為應當擯棄玄學,打倒“玄學鬼”。以張君勱為代表的“玄學派”(人生觀派)明確主張科學並不能解決包括人生觀在內的諸多問題。以往通常認為這場論戰以科學派的勝利而告終,科學派是對的,玄學派是錯的。現在,學術界傾向於認為這樣的判斷過於簡單、片面。張君勱等人並非一無是處,科學確實不能完全解決人生觀的問題,不是萬能的。更重要的是,八九十年前就提出了應該如何看待科學的問題。



  類似地,對於這場世紀之交波及全球的“科學大戰”似乎也不宜作全或無的評價。我們積極評價索卡爾等人對后現代主義科學觀的批評,決不意味著站在實証主義、唯科學主義的立場上。



  這樣,我們將形成大致如下的科學觀框架。



  與后現代主義、社會建構主義的科學觀不同,我們堅持科學的客觀性、真理性。存在著獨立於人類又與人類密切相關的自然界,科學正是對自然的探索和研究。盡管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認識自然,登上所謂“絕對真理”的頂峰,但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實踐,科學已令人信服地表明,它可以正確認識和揭示其研究對象的特性和規律,並將繼續經受實踐的嚴格檢驗。科學中包含著越來越多的真理成分。客觀性和真理性是科學的根本屬性。否定科學的客觀性和真理性也就消解了科學,拋棄了科學。



  與實証主義、唯科學主義的科學觀不同,我們承認科學的主體性、建構性和局限性。科學作為人類的認識活動,作為一種知識體系,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子系統,不能不受到認識主體——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的影響,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影響。愛因斯坦早就明確地指出,他不滿意馬赫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馬赫忽視了科學理論“構造的—思辨的特征”。(《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6,P10)至於科學的社會建構性因素,在“大科學”時代幾乎有目共睹。同時,科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一種文化樣式,把它和迷信、巫術之類借口文化的多樣性相對性而平等對待,是不能令人同意的。但也應該看到,科學不是萬能的,是有局限性的,正如薩頓所說,不管科學多麼重要,單靠科學是不夠的。不僅科學理論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理,科學方法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其應用還可能帶來負面效應。因此,英、美等國已明確認定理解科學的局限性,是理解科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必須鄭重指出,這裡所說的主體性、建構性和局限性,並不是某些后現代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那種消解科學的客觀性和真理性的主體性、建構性和局限性,而是對客觀性和真理性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在20世紀的科學家中,可能沒有誰比愛因斯坦更重視也更善於在創立科學理論時發揮“構造的—思辨的”因素的作用,但這並非任意的、憑空的創造,而要有經驗的—理論的依據,並接受經驗嚴格的反復的檢驗,目的是更真實更深刻地認識研究的客體。他曾斬釘截鐵地表示:如相對論經不起日食觀測的檢驗,將放棄相對論。至於科學的局限性,正如波普爾所引証的,科學進展盡管悲喜交集,終究是福音。我們承認並正視科學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但認為科學的正面效應是基本的、主要的,決不能因為有負面效應而反對科學、否棄科學。為此,需要科學與人文的對話、交流和匯合。



  這種既不同於實証主義、唯科學主義,又不同於后現代主義、社會建構主義的科學觀,決定了我們要同時舉起兩面旗幟——科學的旗幟和科學與人文交匯的旗幟。



  舉起科學的旗幟,就是要繼續大力倡導科學,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應該清楚地看到,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我國公眾(包括各級干部和管理者)科學素養仍然很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是制約我國發展的一個重大障礙(2003年,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人口比例僅為1.98%,而美國2001年已超過17%)。從總體上看,不是科學多了,而是少了﹔不是過於重視科學了,而是不夠重視。盡管實施了“科教興國”的戰略,但研究與開發的投資還是沒有達到佔GDP 1.5%的目標,更不要說2%~3%了。2004年,我國研發經費僅相當於美國的8%,全國從事研究開發人員年平均經費分別隻有韓國的14%和日本的8%。盡管大力弘揚科學精神,但背離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精神的決策,如任意上項目、建開發區之類現象仍然相當嚴重,造成極大損失。盡管不斷開展科學普及,但新舊迷信還是有很大市場。特別是,一些人打著“科學”的旗號行各種騙術,比如把干細胞說成是“干什麼都行的細胞”用於美容之類,非常值得警惕。



  現代科學發展如此迅速,作用如此巨大,我們不能讓一些人用相對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消解科學的客觀性和真理性,扭曲科學的形象,動搖科學的信念,而要繼續堅定不移地舉起科學的旗幟。



  舉起科學與人文交匯的旗幟,就是要在科學中注入人文的情懷和規范,使科學更好地為人類造福。科學與人文本來是相通的,相輔相成的。可是,卻被唯科學主義和反科學主義切斷了聯系。唯科學主義從抬高科學的角度,把科學神化為唯一的絕對。在唯科學主義看來,(自然)科學知識是唯一正確的知識,科學方法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科學真理是唯一可靠的真理,其他知識文化都要向科學靠攏,以科學為准繩,並演繹出“科學萬能”、“專家治國”之類的社會政治理念。反科學主義則從貶斥科學的角度,把科學魔化為罪魁禍首。在反科學主義者心目中,當今時代的各種問題,比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能源短缺、資源匱乏、人口爆炸,乃至人情淡漠、道德墮落,追根溯源均由於科學的發展及其技術的應用,甚至斷言科學技術從本質上說就是惡的。唯科學主義和反科學主義殊途而同歸,都使科學與人文割裂開來、對立起來。



  另一方面,現代科學和文明的進程卻內在地要求科學與人文的交匯。其中尤為明顯且重要的是,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這21世紀的兩大“帶頭學科”幾乎都不由自主地伸進了價值領域,與倫理道德密切地交織在一起。比如隱私的保護、基因的歧視、“超級生命”的威脅等等。因而需要像《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所呼吁的,必須學會用新的方法來思考,用人文來導引和規范科學的發展,既不能站在反科學的立場上,把臟水潑在科學的身上,企圖遏止科學的發展﹔也不能像唯科學主義那樣,盲目聲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切問題都會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



  舉起兩面旗幟,反對兩種傾向,我以為除了科學觀變革的要求外,也是我國新時期的特點使然。當前,我國一方面依然很落后,不僅現代化尚待完成,而且還有不少前現代的因素(如封建等級制等)。同時,一些后現代的觀念和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開始逐漸傳播並產生影響,其中當然不乏積極的因素,但又確實存在一些不合國情民情且學理上也站不住腳的東西。既落后又超前,當今中國就是這樣復雜、這樣多面,隻能實事求是地應對。



  舉起兩面旗幟,反對兩種傾向,可能比較原則,比較空泛。具體而言,科學觀的變革到底有些什麼影響?這確實是一個需要認真討論和思考的問題。根椐我目前的認識和考慮,初步認為要:



  (1)更加重視科學政策的作用。



  (2)更加重視科學共同體的建設。



  (3)更加重視科學與人文的交流、對話和合作。



  薩頓曾經痛心疾首地追問:為什麼在一個最文明的時代(20世紀)最文明的國家(德國),也許還可以加上最文明的群體(科學家和醫生)中,會發生如此不文明的悲劇呢?薩頓的追問是驚天動地的,應該牢牢記住,永遠記住,決不能讓這樣的悲劇重演。為此,要加強科學人文教育,加強科學與人文交叉學科的研究,加強科學技術倫理的建設,加強自然科學技術專家與人文社會科學專家的聯系與聯盟,讓科學與人文的交響成為文化的主流,時代的強音。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周紅(實習))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熨斗人

有個高中同學臉長得很像熨斗



一段時間大家都叫他熨斗人



英文就是IRON MAN



前一陣子在看二十七件禮服的秘密的時候看到鋼鐵人的預告



最後閃出大大的英文字



IRON MAN



登時大笑出來





所謂臉長得像熨斗大概就是李登輝那樣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駕馭不喜愛科目的方法

幾年前傅佩榮來我們學校演講,他提到了要喜愛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或課業。



我問他,可是我沒辦法欺騙我自己,怎麼辦?



他說這的確很兩難。





最近從學習大體解剖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剛上大三的時候,簡直厭惡極了大體解剖這門課程。



為什麼?



因為在我的眼中,大體解剖根本就算不上什麼學問,只不過是把人體各個部位命上名字而已__



而且用的還是很難記、老師發音又很讓人莫衷一是的拉丁文來命名。



所以那時候只是用應付的態度,只求能及格就好。



這種心態之下,當然是不可能學好的。



現代的認知心理學研究也證實,



只有主動的學習才真正有效果以及意義。





但是最近居然能夠從學習大體解剖過程中,得到極大的樂趣。



樂趣一:



沒錯,大體解剖真的只是把人體各個部位命上名字而已。



永遠要記住,玫瑰花之所以會香,並不是因為他叫作玫瑰花的關係。



人類為萬物命名,並不具備任何實質的意義,而且因為這個世界的現實面,以及語言的本質,



人類的命名結果可以說是充滿了模糊以及矛盾。



但是因噎廢食卻是另外一件愚蠢的事情。



人類就是在這種模糊以及矛盾的命名過程中,不斷的加深對世界的認識。



雖然大體解剖學只不過是將人體各個部位命名而已,



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試著去探究當初命名的人的內心想法,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而在這種莫名其妙的學習狀態下,也就莫名其妙的更瞭解人體。





樂趣二:



大體解剖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需要很強大的記憶能力。



如果能學習一些記憶的竅門,並且把記憶的過程本身當作一件有樂趣的事情,



學習大體的過程當然會充滿了樂趣。





樂趣三:



找到自己喜歡的教材永遠是最重要的,不要去管什麼國考參考書目。



想像自己在讀自己所喜歡的推理小說、或打電動、看棒球、看漫畫



找到自己喜歡的教材,就能夠讓讀書像是在做上面那些自己所喜歡的事情一樣充滿了樂趣。





樂趣四:



模仿頂尖人物。



運氣好的話,你會看到大體解剖方面的頂尖人物,



二話不說,模仿他!





上述方法,其實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刻意朝此方向進行的,而是最後的結論。



在未來的路程上,我會繼續如此利用樂趣的貪念來學習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XO

國中的時候妳送我的XO



我看不懂洋文只知道一個圈圈一個叉叉



於是我迷迷糊糊的打了趟醉拳



在這個第一階段國考的百天倒數之內



我旋開了鐵製瓶蓋



以為會嘗到熟悉的不喜歡的純酒精般的vodka味



卻是淡淡的果香



香香的刺舌



於是我的顏面神經以及舌咽神經興奮地去極化



以為這會導致我的膽汁擴散到腦脊髓液中



結果卻是麻痺了我大腦皮質的衛氏區以及布氏區



所以你才會看到以上以及以下這些語無倫次



忽然一股成熟的決心湧上我的舌骨



I am going to mastering the god damn fucking NLP!

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我的藍莓夜

導演 王家衛



監製 王家衛



編劇 勞倫斯·卜洛克

王家衛



演出 諾拉·瓊絲

裘德·洛

瑞秋·懷茲

娜塔莉·波曼



這個組合實在是很酷~



本來只知道導演是王家衛,男女主角是裘德洛跟諾拉瓊絲,其他人都不知道



前天逛誠品的時候才發現編劇居然是勞倫斯卜洛克!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我買過很多本他的書但是都不記得內容而且只喜歡我買的第一本



別無選擇的賊



不過好像就是這一本太好看了讓我之後買的每一本都不好看還是繼續買下去



總之我的藍莓夜的劇情果真很冷硬派阿



沒什麼大道理



就讓自己沈浸在爵士的音樂還有格放的畫面以及冷硬的劇情中吧!





之前就覺得諾拉瓊絲長得很像瑞秋懷茲



沒想到這部片不但同場對戲



還有有趣的台詞(你有雙胞胎姊妹嗎?)





我最喜歡娜塔莉波曼那段



而且跟主題毫無關係的是我剛剛發現他居然是哈佛大學心理系畢業的!





裘德洛....



戲份實在是太少了....

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回應: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又是山, 略探中醫理論科學化

原文出處:http://pingudavid.blogspot.com/2008/04/blog-post_19.html



因為我一直在那邊留不了言,



所以就在這裡回應了。





看到這篇的時候實在是覺得很巧,



因為我最近也開始對認知心理學很有興趣。



前幾天看完了《這才是心理學》。



我看書習慣把重要的那頁折起來,



結果發現整本書沒有幾頁是沒被折起來的。



可是看到後面,講到臨床經驗的推測怎麼樣都比不過統計數據,



還舉出了很多研究當證據,



看到這裡實在是很沮喪,



很害怕自己學了這麼多年的中醫還有最近很有興趣的米爾頓艾瑞克森,



會不會都是假的。



雖然說沒有科學證據就說一個東西是假的跟沒有科學證據就說一個東西是真的是一樣的,



但是至少原來完全憑著信念以及見證還有很容易產生錯覺的經驗所學的東西,



有可能是一首冷讀術加安慰劑與鮮活效應的圓舞曲。



我一直提醒自己,



每個人都有作弊的能力,



但不代表每個人都有作弊。



如果沒有科學證據就說中醫沒療效,那跟沒有科學證據就說中醫有療效是同樣的等級。



但是面對一個常常作弊的學生,



老師很自然的會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說他這次考一百分也是作弊,



結果可能害得這位這次沒作弊的學生去自殺。





我都能靠著冷讀術以及說服術加上一些詭異的手法,讓一個素昧平生的人相信我有超能力了,



要一個人相信吃我的大便具有神奇的療效,更是舉手之勞做環保,



更何況本草綱目記載。





說實在的,我還真的掰過一篇中醫古文,讓人信以為真。



甚至有人懷疑,還有人幫我反駁。





說我是知識潔癖也好,我就是不能忍受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是假的,



對於我來說就像是腦袋裝大便一樣,



人生不過三萬天,那麼多時間塞下假知識,不如吃喝拉撒睡,讓大便正常地從肛門出來。





反對科學化的人,難道你們很喜歡自己腦脊髓液裡驗出urobilinogen嗎?



如果是的話,歡迎來找我,我對冷讀術稍有研究!

後現代主義

這個世界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副有色眼鏡



透明無色的有色眼鏡



一相情願就是這麼一回事兒



畢竟所有的人都在一相情願



不如徹底一點而不要心不甘情不願



管他地球是平的還是圓的



我都是中心重心圓心



你以為你還有多少天可活?



超過三萬就不錯了



史前一萬年的頭腦裝在二零零八年的頭殼打著電腦



為什麼不當成遊戲來玩?



誰說不的



現在就玩給你看!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昨日最中肯

昨天那個代課的長的很像楊中賢但是不像胡瓜的外科老師講了一些很中肯的話:



其實你們在學校學的這些都沒什麼用都一定記不起來,



醫學的東西就是熟能生巧,



以後常常在用就一定會記起來了。



你們在學校這麼多年只是要讓你們熟悉這些英文單字而已。



偉哉!





其實我以前就一直這麼覺得了,



不過都沒有一個老師看透這個真相或者是看透真相之後肯說實話給我們聽,



似乎身為老師跟我們說這些實話就顯得自己也跟我們一樣平庸,



而裝飾地一副自己學生時期都是乖乖唸書的好學生的模樣,



彷彿這樣就可以讓我們乖乖唸書。



說起來一切都是虛偽的權威政治謊言。



而以前的我並沒有看穿這荒謬的謊言,



自恃得到了真理,



便下意識地抗拒單純快樂地學習這些並不高深的英文單字,



以凸顯自己能夠洞悉真理的狂妄,



成熟卻幼稚地犧牲了自己的美好時光,為了這些或自知或不自知其為之的政客。





誠如羅素所說的,這個世界上好人所帶來的危害往往比壞人所帶來的危害還恐怖。



不管這個好人是真正的好人或者是世俗的好人,



又或許真正的好人這個概念本身是件荒謬。





那麼就在文章的末尾再讚頌一次世俗的壞人李明禮老師。





狗尾續貂般的我的文氣越來越像魯迅翻譯西洋作品的水準,



十分糟糕,



但或許又更尼采了一點。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間諜

憑藉著細若遊絲般的線索貪婪地搜索著一切最後一根稻草般的資訊



而後就像濃染的墨滴在微潤的暗白宣紙上那樣的震撼以及失落



儲存檔案



資源回收桶















去。念。書。

2008年2月25日 星期一

[心得] 解悶救人生:郭子乾live show

今天吃飽飯閒閒去三協堂就把他讀完了。



同是雙魚座的郭子乾果然容易打動我的心阿~



最後還小小的熱淚盈眶。



看完有股衝動要買一本送我妹。





不過有個有趣又很無聊沒事發牢騷的事情。



郭子乾在書中很平鋪直敘地把學生時期的打架行為說得天經地義。



我本身是沒打過架啦~不過對於打架這個行為也不認為有什麼大不了的



(我猜我爸一定打過架...至少他撞球比我強...)



在書中郭子乾是沒有說他打架啦,



但是假設他有打過架,



大家現在看到了這個功成名就的郭子乾在書中說自己以前打架,



好像也不會有什麼反應,反而會覺得他很坦承。



反之一般人如果知道一個殺人犯在小時候打過架,



就會說這果然是從小就學壞了!



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





這篇沒什麼重點,只是跟最近研究的主題有關,而



對於這種大眾心態的一種無病呻吟罷了!

我不是台灣人,我不愛台灣

我不是台灣人,因為....因為...因為...



我怎麼知道為什麼啦!我根本就是台灣人阿,我在台灣出生,活了接近22年,



也才離開台灣26天過。那麼我為什麼要說自己不是台灣人?



記得當時年紀小,小到大概國小,存在著一種幼稚心理:



我討厭某某某,所以某某某摸過的東西我都要消毒過才敢碰!



我討厭某某某,所以某某某說戶外教學要去動物園我就說要去美術館!



就算自己其實很想去動物園。



沒錯,現在就是這種幼稚心態在作祟,我才說我不是台灣人。



這樣真的很幼稚。



但是,除了這個幼稚的理由以外,我想不到別的理由,去質疑任何一個在台灣出生,



又在台灣住了大半輩子的人說:「你不是台灣人!」





我不愛台灣。為什麼?因為...因為...因為...



我怎麼知道為什麼啦!我明明就很愛王建民,每次只要他先發,



就算是凌晨我也會準時收看現場直播阿!



但是,我愛王建民又跟我愛台灣有什麼關係呢?



我也愛大塚愛,所以我愛日本;我也愛大衛考伯菲,所以我愛美國......



什麼國你都愛,那愛台灣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依照這種邏輯,我才不敢說我愛阿嬌,跟什麼照片沒關係,



只是因為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



(本文章絕對不是要影射...就是要影射操弄族群的人啦!)

2008年2月14日 星期四

陆广莘:不要问“病从何来” 只需问“治向何去”

這篇文章真的很好,沒想到八十幾歲高齡居然有這麼開明的思想,果然是



"學貫中西醫學,基礎理論紮實,臨床經驗豐富"啊~!



文章裡的許多研究以及中肯的論點,只要是有學養的醫生,



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會贊同。



這種文章比起許多謾罵的西醫文章好太多了。



我昨天甚至還看到一本新書,整本都是藉由一篇篇的新聞來罵西醫的文章。



當然我以前也很喜歡看這種文章,不過後來才知道,



罵西醫這種事情哪需要中醫來做?



這種事情西醫自己做得才多咧!



但是西醫就是這樣越罵自己,自己越進步。



就像陸老這篇文章裡面提到的許多研究,還不都是西醫研究出來的嗎?



沒有西醫這些研究,哪來陸老這篇睿智的文章呢?



就好像我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說肝指數正常並不代表肝沒問題,



以前看到這種文章就會想說:



哈哈!你看西醫多爛啊!只會看生化指數,現在你看吧!肝指數正常並不代表肝沒問題。



可是仔細想想,肝指數正常並不代表肝沒問題這句話可是西醫說的啊!



一般只會看報告數字就說怎樣怎樣的的明明就是民眾還有醫術不好的西醫啊!



這不正好跟西醫罵的中醫都是一般民眾的中醫觀念跟醫術不好的中醫一樣嗎?



表面上的理性討論,事實上都是在互相抹黑。



所以說這個世界真是有趣,原來一切是政治差不多。





陸老這篇文章真的不錯,不過我還要補充一些想法。



陸老文中提到"中醫臨床有效但用實驗方法證明無效,只能說明實驗有問題",



正如我在"臨床與理論分離的醫學"一文中用比較偏激的語氣所說的:



"臨床上有效,就是有效嘛!



理論上無效,只能證明理論需要修正而已,關臨床何事?



理論上有效,就是理論上有效嘛!



臨床上無效你還是臨床上無效。"



我們的意思並不是說西醫的科學理論研究不重要,



相反的我還認為西醫的研究非常重要,但那屬於理論科學的範圍,



應該與臨床醫學劃清界線,就像物理也有分理論物理以及應用物理甚至航空力學一樣。





我還是要舉個百舉不厭的例子:



科學家最近才搞懂為什麼飛機能夠飛上天,但是飛機已經飛了一百多年。



陸老在文章中也是舉出了很多西醫實驗研究的成果,



可見他也認為西醫的實驗方法很重要。



我們只是要強調以及導正一些人"將所有事情混為一談,



而在批評時又專挑可批評處批評"的不良政治行為。





雖然說我一直認為科學方法的使用對中醫很重要,



不過也是到最近看了徐坤銘學長的"科學化建立中醫的地契"一文之後,



才體會到問題有多嚴重。





沒有錯,"中醫臨床有效但用實驗方法證明無效,只能說明實驗有問題",



這點我非常贊同!



但是,所謂"中醫臨床有效"的涵義是什麼呢?



民俗療法也說他有臨床療效、股票分析師也說聽他的話可以上天堂、



算命的也說你印堂發黑,需要花錢消災...。



當然"我"由於親身體驗過中醫,所以是不會否認中醫的臨床療效的。



但是"假設"中醫沒有臨床療效呢?



除了安慰劑效應之外,江湖上招搖撞騙的手法太多了,



要讓大家相信一個沒有臨床療效的醫學具有臨床療效,實在是太容易了!





所以才需要科學實驗方法。





做實驗很累的,如果不是必要,西醫為什麼那麼喜歡做實驗?





之前新聞說香港的西醫利用砒霜萃取物治療癌症,還取得了專利,



而中醫當然不能使用這種專利的西藥。



最近又聽說英國研究證實針灸可以治療不孕症。



就如同徐坤銘學長所說的,中醫就在沒有地契的情況之下一塊一塊的被人家挖走了...。





最後用後現代主義對於科學的看法做結尾。



後現代主義認為:



"科學家開展實驗的目的是為那些最大限度地兼顧他們個人和社會利益的假說提供依據,



而且他們與其他科學家談判以聚集足夠力量來確證其理論比他們對手的理論更令人信服



......



後現代觀點認為科學主要是一種政治的東西。"

______(Paul Thagard所著"病因何在,科學家如何解釋疾病")





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強調科學有多偉大,



只是看到了不會利用科學作為政治手段的中醫,不斷地被鯨吞蠶食所發的感悟。

===============================================================

陆广莘:不要问“病从何来” 只需问“治向何去”





陆广莘:不要问“病从何来” 只需问“治向何去”□ 王敬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资深专家陆广莘教授日前在由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八届中华特色诊疗技术高层论坛上做了“中西医诊疗思想的区别”的专题演讲。陆老是当代著名的医家,学贯中西医学,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而且不断进行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和思想。虽然陆老今年81岁高龄,但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对百年来中西医之“热点”问题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现将陆老专题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中医临床有效但用实验方法证明无效,只能说明实验有问题



  近百年来,对中医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最开始提出问题的是梁启超,他的问题是:“中医尽能愈病,总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最近那些主张要废医验药或废止中医的人只学了一点西医的皮毛,学识和经验两不足取。几十年来我们用西药的疗效标准来检验中药能不能除去病因、能不能消除病灶、能不能消炎、能不能降血压等等,全国各大中医院校、中医院等做了大量实验,结果多数是“阴性结果”,也就是无效的,即使少数有效的也不及西药。那么问题来了,你实验无效但临床有效,这说明实验有问题。



  医学不等于药学,保持健康也不是老得吃药。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这个观念一直没有改变。中医不认识病因,药理学实验认为中药无效,但它却能治好病,说明你药理学有问题。例如SARS来了,西医还没有搞清楚它是什么病毒,到底是支原体、衣原体,还是其他病毒,中医已经有了对抗的方法。还有,过去中医治疗天花、麻疹、乙脑、流行性出血热、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都没有用所谓的抗病毒药物,但都治好了。这个就是诊疗思想的问题。因此,这个讲究病因、病理、病位的医学不可能就是终极真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商讨,但不要对骂,“金刚怒目不及菩萨低眉”嘛!



  中西医根本不同点在于诊疗思想的不同



  西医诊断就是努力找到病因、病理、病位,治疗就是除恶务尽,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清除病灶,他们认为是科学的,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而且形成了当代的世界性的医疗危机。



  第一,病因。例如,治疗糖尿病有胰岛素,高血压也有很多抗高血压的药物,但是到现在为止,糖尿病、高血压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即使血压下来了,但是心梗、脑梗的患者多了,说明它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高血压、糖尿病只是一个现象。第二,病位。解剖定位是不是就定在那一个地方,也值得考虑。比如说肝炎,肝炎就在肝吗?肝炎有胃里的毛病,有肠道的,有胰腺的,还有肌肉的。第三,病理反应。炎症是不是都是坏事,抗炎是不是都对,发烧及白细胞升高是不是都是“敌人”?实际上机体的很多反应都是抗病的反应。医学今后发生质的转变就是把病因、病理、病位的诊断改变成抗病反应的自我调节问题上,也就是人体的防卫功能、抗病机制的调节上。



  这个问题是怎么警觉的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个女科学家卡逊写了一本书《寂静的春天》揭示农药化肥的滥用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引发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医学界从农药化学的教训中得到启示:抗生素犹如农药,激素犹如化肥,外源性的替代和补充,对生命健康有不利影响。1970年人们鉴于医药源性疾病的教训,提出“从哪里去寻找健康的钥匙”的问题。拜因豪尔等认为:医学的发展要有质的飞跃,在诊疗思想上,不能专注于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应转到机体的防卫抗病反应及其调节机制上来。1993年我在美国讲学,他们给我出了一个题目叫做“人的自我痊愈能力”,这个命题就很有道理,愈病之理不光是病因、病理、病位,还包括人的自我痊愈能力。例如,伤口拉开又缝合上了,这就是人的自我痊愈能力。1993年十四个国家提出医学的目的再审查,反思当今世界性的医疗问题,指出现在高科技的医疗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只占8%。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其根源就来自近代医学模式的主要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在这以前,他们是把认识疾病作为科学,中医你不认识疾病就不科学。医学自身实践本应是“治向何去”的问题,但却被转换成为疾病对象认识的“病从何来”的问题,这就是现代医学的最大误区,这就是百年来把中医骂得一塌糊涂的原因。



  所以这百年来争论的问题是诊疗思想的问题,他们要废也是废诊疗思想。现在谈论半天,不触及这根本的问题怎么行?中医的诊疗思想中,如推拿、针灸、刮痧、点穴等没有药物进去,是怎么治病的呢?扎针可以治疟疾,针灸可以杀疟原虫吗?这只是现象问题,其本质还在诊疗思想上。就是它要发现什么,如何去发现?它要实现什么,如何去实现?早在《汉书·艺文志》中把中医药本质功能归纳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指导中医诊疗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宇宙演化论哲学,不单是唯物质的世界观。因此我们要讨论“生生之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着人类生命的生存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中医的诊疗思想就是要发现生命体自身的自组织演化调节的功能、目标、动力等等,而不单是对疾病本质的结构原因进行的治疗,在病中积极发现机体自身的防卫、抗病和它的控制能力,不光是被动地消除病因、病机、病位。



  西医和中医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中医不是疾病医学,而是健康医学;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而是生命科学。第三,中医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而是实践论。中医的思想是“养生保健治病必求于本”,是人本主义的实践观念,是“治向何处”的问题。问题的回答是“治”到哪里去?走什么路?依靠什么?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医学家、免疫学家欧立希所做的实验表明,用锥虫红治疗锥虫病,在实验室需要全计量,但在感染锥虫病的动物身上只需实验剂量的1/6即可治愈。其余的5/6的差额从哪里来呢?这是医学的重大命题,只能推断说是生物体的自身功能,我们医学的任务就要重点调动这生物体的5/6,而不仅仅是在这1/6上做文章。西医的物质科学的对象思维认识论,把对象定位在“病”上,问题意识是“病从何来”。要回答的是:病在何处?什么性质?什么原因?把疾病分离出病因、病理、病位,这是建立在物质科学的基础上的,扭曲了医学与科学的关系。



  医学不必拜倒在科学脚下



  医学发展到现在,它本身就有着很多不健康的成分,现在中医和西医的吵架,就是医学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我们首先回答医学是干什么的?医学是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的目标服务的。科学是一种理论假说,假说经历实践检验,就成为科学,医学是一种实践。近现代西方科学是物质科学,是我们身外之物的物质构成的科学。近代几百年来是医学从属于科学。其实科学应该为医学服务,它必须站在为全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现代医学力求客观化、科学化,而“医学的科学化”却是一个误区,“科学的医学化”才是正道,而我们的危机就在于医学拜倒在科学的脚下。

2008年2月5日 星期二

[心得] 請帶衛生紙去看長江七號

才開始三分鐘我就哭了。



周小狄在貴族學校裡面被有錢同學還有老師歧視。



台灣人可能沒什麼感觸,



但是香港就真的是這種情形,



不但貧富差距很大,



而且有錢小孩的朋友都是有錢人,



窮人的朋友都是窮人。



...



幹麻講得一副我是香港人的樣子...



整部片大概有一半的時間是熱淚盈眶的。



我覺得長江七號才是真正的藝術片。



星爺把他想表達的想法用很多簡單的象徵手法傳達給大家,



大家都想看他搞笑,



他偏不搞笑。



看完了長江七號,



就知道這部片不但很多星迷不會喜歡,



也不可能會得很多獎。



但是再想想其他所謂的藝術片,



好像看了幾分鐘就知道會得獎,



那些得獎的片,也越看越相似。



並不是說這些片都是為了得獎而拍的,



但是為甚麼讓人看了有這種感覺呢?



我也不知道。



長江七號,真的有種清新的感覺。



傳統的星式無厘頭笑點,



只有在片中的電視新聞中出現。



星爺蹲在櫥窗外看著無厘頭的電視新聞,



露出淡淡的微笑...

回應"科學化建立中醫的地契"

原文

http://pingudavid.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html





現在台灣充斥著兩種人:迷信科學的人、迷信中醫的人。





迷信科學的人,認為科學就是天下唯一真理,



這種人,反對中醫。



迷信中醫的人,認為古人說的話才是真理,



這種人,鄙棄科學。





牛津大學的歷史學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說:



本世紀許多爭論歷史是否為「科學」的歷史哲學家,



似乎不了解他們的科學觀念還停留在19世紀,早已過時。



此外,如果他們多注意科學家的實際工作,他們可能會驚訝、



甚至高興地發現自己問錯問題。因為近代自然科學的許多發展都有一個驚人的特色,



亦即他們本身就具有歷史性質。





同樣的,那些視科學為顛仆不滅的真理,而不認為中醫是科學的人,



並不了解科學的涵義。





馮˙紐曼(John von Neumann)說:



科學主要在於製作模型,不嘗試解釋,甚至很少嘗試詮釋。





因此科學不可能是真理。

現在台灣充斥著兩種人:迷信科學的人、迷信中醫的人。





迷信科學的人,認為科學就是天下唯一真理,



這種人,反對中醫。



迷信中醫的人,認為古人說的話才是真理,



這種人,鄙棄科學。





牛津大學的歷史學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說:



本世紀許多爭論歷史是否為「科學」的歷史哲學家,



似乎不了解他們的科學觀念還停留在19世紀,早已過時。



此外,如果他們多注意科學家的實際工作,他們可能會驚訝、



甚至高興地發現自己問錯問題。因為近代自然科學的許多發展都有一個驚人的特色,



亦即他們本身就具有歷史性質。





同樣的,那些視科學為顛仆不滅的真理,而不認為中醫是科學的人,



並不了解科學的涵義。





馮˙紐曼(John von Neumann)說:



科學主要在於製作模型,不嘗試解釋,甚至很少嘗試詮釋。





因此科學不可能是真理。



那麼科學是什麼?



科學家兼禪師史蒂夫.哈根(Steve Hagen)



在其《地球是平的,也是圓的:量子物理學家和禪師眼中的實相世界》中提到,



咖啡杯是什麼?



科學家會告訴你咖啡杯由原子組成。



那麼原子又是什麼?



科學家會告訴你原子就是組成物質的基礎粒子,原子又由更小的粒子組成,



而其中絕大部分是空無一物。



也就是說,你眼中實實在在的咖啡杯,是由組成咖啡杯的基本粒子所組成的,



而其中大絕大部分是空無一物。





科學似乎什麼也解釋不了。



但是,就在這個尋找為什麼、是什麼,最後注定找不到答案的過程中,



麻煩的事情不斷的解決、科技不斷的發展、科學不斷的進步。



很多為什麼,還是不知道,



但是你不會再問蝕月的天狗住在哪哩,你坐在電腦前看我的文章,



享受科學的成果。





因為,科學主要在於製作模型,不嘗試解釋,甚至很少嘗試詮釋。



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已經一百多年,現在都已經可以超音速飛行,



科學家卻是直到近幾年才似乎搞懂飛機飛上天的原理。





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認為,科學理論必須具有"可證偽性",



也就是說一個理論必須是"有可能是錯的"。



而真理不可能錯,因此科學不是真理。



五行學說被戲稱為"什麼都可以解釋(永遠是對的),卻什麼都解釋不了",



因此當然不是科學。



在這種定義之下,不但把宗教信仰排除在科學之外,



還十分大方的表示:所謂科學就是有可能是錯的東西,



而不科學的宗教信仰沒辦法被證明是錯的,反而有可能是對的。



卡爾˙波普爾實在是非常高明。





科學,就是在這種莫名奇妙的狀態之下,不斷的解決問題。



迷信科學的人,實在沒有必要迷信科學;



迷信中醫的人,實在沒有必要摒棄科學。





談完了科學,來談中醫。



談中醫之前,先談西醫。(我並不想做作地使用現代醫學這個比較政治正確的詞,



人們花太多時間在用詞的斤斤計較上了,因此我故意使用容易誤解的辭彙,



希望讀者能夠直接體會詞彙背後的實像涵義)



古時候,西醫也是跟中醫一樣,使用天然草藥,憑藉臨床經驗的累積來治病,



再利用哲學思想來解釋醫理。



我相信,這時西方某些厲害的臨床醫師,應該跟古代中醫一樣厲害,



不過可惜沒有留下類似傷寒論的書籍,因此無從得知當時的實際臨床用藥規則,



加以驗證。



到了文藝時期,科學突飛猛進,西醫的大體解剖學、細胞病理學、生理學也有所發展。



不過,這些學問的研究者,大多不從事臨床工作,所研究出來的學問,



當時臨床上也沒什麼用處。



甚至一些臨床醫生(西醫喔~)還批評這些學者的研究與臨床脫節、



細胞病理學只關注"病灶",忽視整體。



不過西醫這時的臨床,普遍還是沒什麼療效。



因此,明清時期,這個階段的西醫理論傳入中國,並沒有對中醫造成明顯的衝擊,



除了明顯比較正確及精細的解剖學之外。





直到抗生素發明,西醫對抗傳染病的療效大增,



不過,值得注意的事,傳染病死亡人數的下降,主要還是公共衛生學家的功勞,



並不能全部歸功於抗生素。



而從這個時期開始,西醫正式大幅侵略中醫的地盤。





之後,隨著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藥理學的發展,



以科學實驗法的應用,西醫憑著紮實的科學實驗基礎,



壓得中醫苟延殘喘。





那麼中醫是怎麼發展的呢?



中醫的菁華,完全在於以傷寒論為代表的臨床經驗的累積以及傳承。(針灸暫不論)



而被奉為中醫聖經的黃帝內經,



是一本受當時陰陽五行、天人相應學說影響,所建構的一本醫學理論空中閣樓。



在金元四大家以前,中醫的裡論以及臨床經驗,是極度各自為政的。



(要不就是諸病源候論的純理論,要不就是小品方的純方書,



最關鍵的千金方,其中的理論與方藥,更是可以抽出來拆成兩本書,



不過卻千金方卻開啟了中醫理論附會臨床用藥的源頭。)





這種以虛構的哲學思想附會臨床事實的行為,我起初十分排斥,



後來我才了解,這種行為,在缺乏正確科學思想的人類身上,



是十分正常的。



正如尼采所說:



從未知事物追溯已知事物,能緩解焦慮,令人感到愉快、滿足,



也能讓人覺得擁有力量。未知事物經常令人感到危險、不安和焦慮,



而人的第一個本能就是消除這些令人苦惱的狀態。



第一原則:任何解釋都比沒有解釋好......因此,創造原因的動力向來源自於恐懼。





而人類又十分難以割捨這些沒有多大用途的理論,



正如馬克˙布坎南在《改變世界的簡單法則》中所說:



如果正統經濟理論認為經濟預測是可能的,但卻每每預測失敗,



為何不乾脆摒棄這無用的理論?一位分析師提出了一個有幾分正確性的看法,



亦即經濟學家不在失敗時摒棄最喜愛的理論關係,是因為這會



「毀了這個工具的實用性。」在不甚了解或不想太多時,



大腦比較容易把事物合理化。這就是為什麼在牛市時,



會有人解釋日經指數上漲對美國股市有激勵作用



(「市場上相信日本的不景氣不會惡化,所以不會擴散至美國。」),



隔天又會有人解釋為什麼日經指數下跌對美國股市有激勵作用



(「錢會湧入更強的市場」)。





不過,還是有理性的人物,看透了中醫的菁華。



日本的古方派,摒棄金元以後的中醫理論,以傷寒論的臨床經驗為基礎,



本著"我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你的病會好"的精神,在日本繼續傳承中醫。



後來雖然有後世派與之抗衡,不過現今還是以"後世派皮,古方派骨"的折中派為主流。





到了近代西醫傳入後,中醫為了與西依相抗衡,



於是在不了解西方科學歷史以及真諦,又不了解中醫歷史以及真諦的背景下,



將西醫的理論移花接木到中醫奉為圭臬的黃帝內經上,



將古書斷章取義,附會西醫,形成了現代的中醫基礎理論。



(詳細內容請參看張效霞所著回歸中醫)





在了解了中醫西醫各自的發展史之後,讀者可能會覺得西醫是完全站了上風。



但是事實上,西醫在面對許多疾病時,卻幾乎無能為力。



而中醫幾千年的臨床事實,儘管被不科學的中醫理論所埋沒,



卻對於許多疾病有良好的療效。



例如感冒。



對於病毒所引起的流行性感冒,西醫就算是在理論上也是沒有藥可以處理的。



而對於細菌所引起的一般感冒,西醫當然會使用抗生素。



而不管是病毒還是細菌所引起的感冒發燒,西醫都會用退燒藥治療。



但是卻有研究指出,使用解熱鎮痛劑Acetaminophen退燒的病人,



感冒竟然比對照組還慢痊癒。



這種實驗,是中醫最好的力量,結果居然是西醫做出來的。



而中醫治療感冒,就我的經驗是十分有效,



但是我的經驗算什麼?



我不會說謊嗎?



我就算不會說謊,難道能保證不會對事實有所誤解嗎?



有的人刮彩券中了一百塊,就說上個禮拜報紙上算命的說得真準,



可是另外有三百次報紙上算命的說他會中獎,結果都沒中,而他都忘記了。



一百個醫案有什麼用?





科學這種"有可能是錯誤"的東西,還能夠存在,可見一定有存在的原因。



今天早上起床從右邊下床,結果下午走路跌倒,



認為從右邊下床會導致走路容易跌倒。



於是一天從右邊下床,一天從左邊下床,



三年後,發現左邊下床跌倒三十次,右邊下床跌倒三十一次。



於是,再也不用花心思在意該從哪邊下床。



科學,人人都會。



沒必要排斥。





科學的西醫為什麼不能治療所有的病?



不科學的中醫為什麼能治病?



這個問題其實很糟糕,因為科學本來就不等於能治病,



不科學本來就不等於不能治病。



科學只是一種方法,一種態度。





愛因斯坦說:"當一個複雜現象中,起作用的因數數目太大時,



科學方法在多數情況下就無能為力了。"





而人體正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





馬克˙布坎南在其《隱藏的邏輯》一書中說:



要想了解金融市場、政治、一窩蜂、流行、甚至更深度的議題,



譬如婦女教育與出生率的奇特關連、種族衝突等等,



應該從群體行為的「模式」來思考,而不是從個人本身。



鑽石之所以璀璨,並不是組成鑽石的碳原子都亮晶晶的,



而是因為碳原子的特殊排列方式。



個體單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構模式。人也一樣。





上面這段論述,並不能證明中醫的療效,



只是為醫學的發展,提供了一絲絲的啟示。



要證明中醫的療效,"建立中醫的地契"。



只能使用科學方法。





要讓中醫接受這個觀念,第一要讓他們了解什麼是科學,



第二要讓他們了解什麼是中醫。



竹內薰所著的《99.9%都是假設》,認為要加強科學史,以及科學哲學的教育,



才能了解科學。



我也認為,中醫必須加強中西醫學史的教育,



至少不能再發生像趙洪鈞寫出了《近代中西醫爭論史》這個偉大的論文,



教授卻說你學中醫的居然還批評中醫,而不給他畢業的事情。



另外,黃龍祥的針灸史研究一出來,也戳破了很多針灸研究的荒謬。



加強醫學史的研究,才能出更多趙洪鈞、黃龍祥、張效霞、廖育群等人物,



才能為中醫科學化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