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5日 星期四

台灣的教育失敗之處在於...

台灣的教育失敗之處在於:

義務教育都不義務教育了!

精英教育都不精英教育了!



何謂也?



芬蘭驚艷說,芬蘭的義務教育,其基本理念在於:不讓一個孩子落後!

我說,台灣的義務教育,其基本理念在於:不讓班上考上建中北一女的人頭數落後!

而仔細想想,台灣的飆仔,流氓,地痞,不會是這些遭受過度關愛的精英__即便假使他們不受關愛。

今天新聞說,有孩子操行成績居然是負的!

該感到可恥的,是把心血精力花在聰明孩子身上的老師,而不是負操行的學生。



反觀大學教育__所謂精英教育,所呈現的景象卻是:

老師們處心積慮的,想要當掉班上成績倒數百分之XX的學生,

而不願多花心思在啟發具有潛力的精英身上。

台北今夜冷清清

台北今夜冷清清

冬來春蠶絲不停

地牛驚

開手機

心頭總不輕

2007年1月20日 星期六

醫療制度與社會公義淺議

要設計一個美好的醫療制度,好難阿!



經濟制度也同樣難。

從最早的封建制度「貧富差距大,有權者有錢」,

到共產制度「想要人人都有錢,卻是人人都沒錢」,

到資本主義「貧富差距大,有錢者有權,加速消費地球」,

似乎又回到了原點,而且更糟。

人類看來還沒找到最理想的經濟制度。



之前看一篇社論,

提到某個人所認為最好的政治制度,

就是假設有個「身份抽獎機」,

當你設計完這個政治制度後,

你必須從中抽出一個身份,

而任何一種社會上的身分被抽到的的機率是相同的,

也就是說假如你設計完台灣的政治制度後,

你有兩千三百萬分之一的機率會成為陳水扁,

也有兩千三百萬分之一的機率會成為某位拾荒老人。

政治家,必須抱持著這種心態,來治理國家。



我想醫療制度,也該如此。



公平、好品質、低價格,

表片上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

實行起來卻是處處衝突,處處矛盾。



現今的醫療制度,

生病的人越多,醫生賺的錢越多,

如此,醫生怎麼會希望人們都不生病呢?



奧修在《靜心與健康》一書裡說:

孔子認為,良好的醫療制度,應該每個醫生有自己負責的病人,

醫生有基本的薪水,假如病人生病了,

醫生就要扣薪水。

我是完全沒有在其他地方聽說孔子說過這樣的話啦,

不過這個制度的確不錯,

相對的,真的要實行也有困難。

要怎麼分配醫生的病人呢?

不過,總之,使病人的利益(健康)與醫生的利益(薪水)

導向相同,的確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醫療,是為了人民的健康。

但是,什麼又是健康呢?

肚子痛,藥吃下去,馬上就不痛了,

病人馬上會覺得你「醫術高明」

也不管這個藥是否會付出更大的健康代價。

如此,有哪個醫生,願意認真找出病因,

拔除病根,而不是快速地治標不治本呢?

瀕臨死亡的病人,你能把他救活,並且延長他生命,

而不論是否活得痛苦,活得有意義,

病人的家屬就會感動萬分,覺得你是「華陀再世」。

如此,有哪個醫生,願意提早截斷病勢呢?



更甚的是,病患意識抬頭,動不動就告醫生醫療疏失,

好像想搾乾醫生,

於是,越來越多怕一個不小心被告而見死不救的醫生。



曾經看過探討醫療疏失的節目,節目提到:

五十年前的機師不會比現在的機師更大意而不小心,

但現今的飛機失事率卻降低許多,

除了科技的進步之外,

重要的還是制度如何去防止疏失所造成的傷害。

因為,機師也是人,人都會犯錯,無可避免。

該如何減低錯誤所造成的傷害,才是重點。



而醫生也是人,「醫生不是天使」。



再者,健保制度,固然照顧了弱勢族群,

但問題也的確不少。

每個病人只補助低廉的藥費,

又有哪個醫生願意開較貴卻較有療效的藥呢?

利用點數來決定收入,利用病人數來決定點數,

於是病人在醫生眼中,真的變成一點一點,走進診療室。

於是醫生只會集郵般地累計點數,

而縮短問診時間。



另外,健保費用便宜,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

更便宜的價格,

沒道理品質會更好。



某些醫學影像檢驗,

健保規定,檢查出來有問題的話,

健保才補助,

檢查出來是正常的話,

健保不補助。

你是病人,你要怎麼決定該不該做檢查呢?

真矛盾阿!



要設計一個美好的醫療制度,好難阿!

心下痞及張永明老師教學記錄

主證:胸悶,胃脹,飢而不欲食,大便難行而質軟。

兼證:失眠,心悸。

脈象:尺脈浮大,關脈細,近寸脈處突起。

舌象:苔白厚膩。

張永明老師說,關脈細,近寸處突起,是心下痞。

尺脈浮,便溲不利。

左關是脾胃實質,右關是肝膽系統,

所以我兼肝木乘脾。



處方:

半夏瀉心湯4

木香0.5

延胡索2

厚朴2

柴胡0.5

麥芽2



晚上吃了兩包,睡了十三個小時,很舒服。

做學問如同蓋房子,基礎最重要,也最不重要

從小到大,老師都會說「讀書就像蓋房子阿!基礎最重要了!」

這句話的確沒錯。

但是,如果我們不思考其中的意義,

便只會讓這句話,淪為老師騙我們唸書的藉口而已。



我的確很重視基礎。

高中的時候,在重重資優高材生圍繞之下,

不去做參考書上困難的題目,

而會看數學課本、物理課本,並且做後面例題的,

應該只有我吧。(其實是程度差XD)

最後指考還真的考得不錯。

當然如果考題的難度跟建中的段考一樣難的話,

我又要輸那些高材資優生了吧!



但是,蓋房子的基礎真的就是打基礎嗎?

我想不是的,打基礎之前,還得畫建設圖才行,

而畫建設圖前,甚至需要蓋房子的夢想,

否則,你努力工作買一棟就是了,

何苦自己蓋房子呢?



現在的醫學教育,或者說整個大學教育,

我想是有點過渡重視打基礎了。

重視打基礎,卻連基礎的基礎__建設圖都還沒畫出來。

於是,可能就打了一個大學的基礎,廣大得像可以在上面蓋中正紀念堂,

但畢業之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是要蓋台北101。

更慘的,發現自己更本不是建築師的料,

於是荒廢著昔日建築的基礎,回鄉下種田,

再把種田所賺的錢拿來買房子。



我想,我們的醫學教育,也該教教人如何畫出自己的建設圖了,

也該刺激並給人時間,讓學生夢想出自己心目中的豪宅了。



沒有建設圖,基礎就只能亂打。

遲鈍的我,前幾天才發現,

原來牙醫系要修大體解剖。

牙醫系修大體解剖幹嘛呢?

是不是只是因為大體解剖是所有醫學的基礎呢?

我是不知道。不過,假設兩個醫術一樣好的牙醫,

一個有修大體解剖一個沒有,

但是沒修的把時間拿去讀道德經,或拿去禪修,或拿去釣魚,

我想我會選擇給沒修大體的牙醫師看病。

甚至,他把修大體的時間拿去鑽研牙醫技術,

醫術絕對會比修大體的高。



現在是個多元價值的社會,

所謂多元價值的社會,不過就是沒價值觀的社會,

也就是每個人都有價值,只要他能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而我們的醫學教育,似乎還是停留在一元價值的觀念裡。

要好好唸書當個醫學生,考試考高分,以後就是好醫生。

表面上有很多通識科目,有很多人文課程,

卻也只是緊緊扣住醫學兩個字,產生一些莫名其妙,

讓人不會有興趣的課程。

我不知道,專業科目以外的課程,如果學生還不能選擇自己有興趣的,

那這些課程存在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我看,只不過更壓縮學生自己培養人文素養的時間罷了。



現今醫學教育的一元價值還有,

將學生時代與打基礎劃上等號,

並且不將整個醫學生涯視為一個整體,

而是硬性分為:培養人文素質、學習醫學基礎學科、臨床學科,

以及畢業之後,漫漫無終期的行醫生涯。

如此分割,連大一的老師都跟我們說:「大一趕快玩阿!

念什麼書阿?大二以後就每天唸書沒得玩了阿!」

何必呢?大一不能唸書嗎?大二以後就不能玩了嗎?

如此分割,好像大體解剖非得在大三上的期末考之前唸完不可,

就算考完了你忘光光也沒關係,反正考試分數越高,你就越屌。

如此分割,好像只有學生才能學習,當醫生你就只能賺錢,

不能再讀大體解剖。

甚至,再將各個階段,又用期中考期末考,割裂成讀書期以及玩耍期。

訓練得我們,好像只有期中考之前會讀書而已,期中考之後,

課本好像可以丟掉了。



最後,醫學教育還有一個不符合多元價值的地方,

那就是,好像醫學系畢業的,就只能當醫生,

而不論他適不適合當醫生,或想不想當醫生。

於是,又因為自己已經先入為主地認為

所有的醫學生就等於未來的醫生了,

便只能逼所有的學生用功唸書,來安慰自己不會教出醫術不好的醫生。



我希望,台灣能有一個符合多元價值的醫學教育,

能有一個將生命視為一個整體的醫學教育,

能有一個,不畸形的醫學教育,

能有一個,不是現在的樣子的醫學教育。

關脈浮

心情亦浮



寸脈數

喜悅亦碩



尺脈大

晚睡不怕



心下痞

心上卻沾沾自喜



舌厚膩

未完待續

2007年1月19日 星期五

想看卻不想花錢買的書單

1.芬蘭驚豔 BY 吳祥輝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0836



2.姊姊的守護者 茱迪.皮考特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7913



3.學習與知識 克里希那穆提/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07262



其實這些書都值得花錢買阿

不過最近實在花太多錢買書了

就看有沒有緣份可以讓我不花錢看完這些書囉

血鑽石

九點!晚上九點!是晚上九點!

考大體解剖,直到十點半。

九十幾題,寫到頭暈、腦漲、眼花了。



本來以為很多人都會去玩的,

卻沒想到很多人都想回家睡覺,睡二十四小時的覺。

(其實我本來也是想睡覺的)

後來去看血鑽石。



之前第一次看到預告的時候就超想看了!

好不容易等到上映,

卻適逢胚胎期末考,

只好等到現在才看,

沒想到,人還是很多。



恩...李奧那多真不是蓋的,

一開始的南非腔就很新奇,

讓人感到他的敬業,

聽說他學了半年呢!



對於非洲,你的印象是什麼呢?

住在落後住宅,肚子大大、四肢乾癟的捲毛黑人小孩?

可憐嗎?

可憐,可怕的疾病。



這些大腹便便的小孩,電影裡沒出現,

出現的是,拿著先進武器,互幹的黑人白人,

互幹的黑人黑人。

可憐嗎?

可憐,可怕的人類。



片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反叛軍的「孩子兵」了。

叛軍掠奪、掃射村落之後,便會抓起「倖存」的孩子們,

訓練訓練,再訓練,

從矇著眼睛拿槍射人,

拿下眼罩的錯愕,

訓練到,殺人不眨眼。



洗腦洗腦,再洗腦,

從求知慾旺盛的學生,

洗腦成六親不認、「為人民服務」的殺人狂。



片尾字幕說,「孩子兵」們,現今非洲還有幾十萬。



他們可憐嗎?

你會說他們可憐。

他們所作所為殘忍嗎?

你會說殘忍。



那麼,保衛自己國家的軍人,可憐嗎?

你會說他們不可憐而偉大。

保衛自己國家的軍人所作所為殘忍嗎?

你會說不殘忍而是為了和平而戰。



事實上,「孩子兵」們,與世界上任何「英勇的軍人」,

唯一的差別,我看只有年紀而已。



要死多少人,人類才能參透「互即互入」呢?

才能不帶偏見地看待事情呢?



要如何做,才能減少世界上的暴戾之氣呢?



我想,我還不知道,但我願意從自身最微不足道的行為做起。

2007年1月11日 星期四

等價交換

十元買早餐

八元買豆乾

不是幹

不是幹





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舉成名天下知





吃飯

慢慢吃飯



古寧頭大戰

八二三砲戰

背起來

通通背起來

換不回來

喚不回來



先甘後苦



先苦後甘

同樣的甘蔗

沒有換



人人愛



沒腦袋

有腦袋



沒人愛



原來我人生

不過是

等價交換



2007年1月9日 星期二

你想變成趙建銘嗎?

我想出一本書,書名叫做__《你想變成趙建銘嗎?__給大學生及教育者》。



今天在圖書館苦讀胚胎的時候,一直心不在焉。

因為,看著眼前的胚胎共筆,實在覺得,每一句話,都像是,「冷知識」。

所謂冷知識,就是某件事情,你不知道也不會死;知道了,最多是嘴角輕輕上揚三度,

你的人生不會因此冷知識而更有意義。

當然,我現在只是個學生,我未來可能會變醫生,但還不是。

所以,現在我說念這些東西以後沒用,也不代表真的就一點用都沒有。

那麼,姑且先說「念這些東西,我現在覺得以後會沒用」好了。

正所謂「以古鑑今」,以前的我,又是怎麼想的呢?

以前的我,認為念歷史有什麼用嘛!背這些1832年、5566年的,

我就能像歷史課本前言所說的一樣,「以古鑑今」嗎?

那麼,現在呢?歷史有用嗎?

有!

歷史太好玩了!

最近買了《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萬古江河》(寫中國歷史的書),

發現歷史真的很好玩,於是,我開始回憶,小學、國中、高中,

學了哪些歷史呢?

令人驚異地,發現我擠不出任何東西!

雖然以前討厭歷史,但也不得不念,升高中的考試,成績也能讓我上建中,

升大學的考試,社會科基測也有十二級分。

但是,這些都是屁嘛!我所認真記憶的歷史課本,在我的記憶史中,

卻泛黃、發黴得比國中讀的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大帝》還嚴重。



以前的我,認為念英文有什麼用嘛!

於是,國中時期,除了課本上的單字,我絕對不多背。

那麼,現在呢?英文有用嗎?

有!

英文超有用的!

上個暑假去香港開「美其名為亞洲醫學生會議,實際上為亞洲醫學生聯誼會」,

回來之後又接待交換學生,真的覺得,會英文真的太好玩了!

那麼,我後悔嗎?我後悔當時沒有更認真學英文嗎?

不,我不後悔!

當時,有人告訴我,用英文跟外國人交談是那麼爽的事情嗎?

沒有!

於是,當時我不喜歡英文,而理所當然的不認真學英文。

因為,不喜歡學還認真學,很痛苦。

現在,喜歡學而學,很快樂。



正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原本好像是鼓勵我們平時多讀書的。

但是,紫薇大師張盛舒卻解釋為「書到用時方恨少,恨少方需多讀書,才是真諦」。

正所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既然如此,我們不去追求自己有興趣的知識,

卻追求考試能得到高分的知識,

然後等著考完試之後忘記,殆已!呆矣!



賴聲川在《賴聲川的創意學》中認為,古人追隨孔子是求智慧的,

現代人上大學卻只是求知識。

我一直覺得,有些大學老師很可憐。

例如教大體解剖的、教普通化學的、教生物化學的......。

看他們在台上教書,真不知道該叫他們「老師」,

或者是「原文課本的中文翻譯機」。

在大學,好像很難覓得「教導智慧」的老師,至少在我的大學。

王文華在《史丹佛的銀色子彈》中提到,史丹佛的學生,

如果認為老師上得不好,那他們寧可蹺課去圖書館自習,

而不是浪費時間在課堂上。

那麼,什麼叫上得好?

在台灣,至少在我的大學,

當一個上課上得好的老師,好像還挺容易的,

因為,「上得好」,等於「認真教學」。

(關於所謂教學認真的老師,正是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曾經聽黃安說過一個故事:

德國的軍人,又勤奮又聰明的,當然位階最高,再來才是又懶又聰明的,

接著,又懶惰又笨的的,只能當大頭兵。那麼,又勤奮又笨的人呢?

抓去槍斃!

這個故事其實很有啟發性,尤其是對台灣人。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勤奮踏實、「食苦打拚」造就了台灣的經濟奇蹟,

台灣人,好像很推崇「勤儉努力」。

不管面對什麼情況,都是「忍一忍,很快就過去了」。

這有什麼不好的呢?



我終於要呼應主題了,趙建銘,或許就是這麼來的。



如果,我們「不問課本帶給了我們什麼,只問自己為課本作了什麼」,

也就是,不去想「我讀這些有個屁用阿?」,

只會「咬著牙,拼過期末考,等著下一個期末考再咬牙」,

那麼,或許地球會毀在你手上。

你知道,世界上的核武,可以毀滅地球幾次嗎?

一次就夠了阿!事實上卻是好幾十次。

你知道,新聞上的食人魔,到處受人指責,

但是,美國的商人卻餵牛吃牛肉嗎?

你知道,當我們還在為了藍色綠色而爭吵時,

天空已經被工廠廢氣污染得不再蔚藍,

熱帶雨林已經以驚人的速度消失而不再鮮綠嗎?

你可能會指責那些人,那些破壞大自然的人,

但是,當你終於通過重重的考試,得到了一張張的文憑,

爬上了高高在上的地位時,你又能做出任何有益於大眾,

卻違反你個人利益的決定嗎?

如果你現在就不問你學胚胎學對你以後當醫生有多少好處,

只因為老師要你念,不念就把你當掉,所以你十分努力地念,

那麼,我不相信,以後老闆叫你壓榨外勞,

不然就fire你的時候,你會勇敢地說不。

以後公司叫你研發生化武器的時候,你又會勇敢地說不?

以後國家叫你做不人道的人體實驗的時候,你又會勇敢地說不?



或許,你可以把這篇文章,當作一個未來想當中醫師,

卻讀胚胎讀到「起痟」的人,所發的夢囈吧!

2007年1月7日 星期日

從化學週期表話形聲字之二

上一篇文章,我從「氫」這個字的由來,說明了所謂「兼表意形聲字」,

聽起來是頭頭是道。事實上,我說的是錯的。

真好笑,不是嗎?

本來,我想要刪掉重寫的,但是後來想說,這篇文章,

不正好證明了我所尊崇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觀念嗎?

於是,便一字不改,留作警惕。



錯誤一:上文中,「『氫』,外國科學家在命名時,就已經因為它是最「輕」的元素,

而命名為hydrogen。」是錯的。

事實上,hydrogen是「水質」的意思。



錯誤二:關於「氫」字的由來,我說「因為hydrogen是最輕的元素,

因此以『輕』這個字為基礎,取『輕』的音,省略義符『車』,加上新的義符『气』,

而造出了『氫』這個字,來代表hydrogen__這個最『輕』的元素。」是錯的。

那麼,「氫」這個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不妨連另外三個元素__「氧」、「氮」、「氯」一起看。

「氫」,

來自於希臘文hydrogen,而hydrogen則是來自於

「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發現水可分解出氫和氧,而氫和氧可以合成水,

所以希臘文的意思是「水的生成者」、「水素」。」(1)

「氧」,

來自於希臘文oxygen,而oxygen則是來自於

「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根據許多氧化物變成酸的事實,

所以取名為「氧」。氧的希臘文”oxy genes”的意思是「成酸」。」(2)

「氮」,

來自於希臘文nitrogen,而關於nitrogen的來源,

網路上查到兩種說法:

第一,「nitrogen來源於希臘文 nitre﹐原意是“硝石”。 」(3)

第二,「 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根據希臘文把氮叫做「不能維持生命的」。

當時(約1772年)命名的時候,

還不知道氮是組成生的兩種基本物—蛋白質和核酸的重要元素。」(4)

而個人認為第二種比較有可能,不過我沒學過希臘文,也懶得查,不過目前這不重要。

「氯」,

來自於希臘文chlorine,而chlorine來自於chloros,意思為「綠色的」。(5)



hydrogen、oxygen、nitrogen、chlorine,

是在清朝1855年,被英國傳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 1816-1873)

以及,中國化學之父__徐壽,所引進中文世界。

合信或是徐壽認為(到底是合信還是徐壽,網路上又有兩種說法了,

不過這個只要查查當時的書,很容易就可以知道了),

「hydrogen」是最輕的氣體,就命名為「輕」;

人的生存離不開「oxygen」,就命名為「養」;

至於「nitrogen」翻譯為「淡」的原因,網路上查不到,

不過,想必是因為「nitrogen」具有某種「淡」的特質的關係,

可能是因為在空氣中成分最多,或是不可燃、不助燃,可以稀釋氧氣的關係?

而「chlorine」,則仿照西洋人的思路,因為是綠色的,而命名為「綠」。



但是,如果你說「輕」,誰知到你在說「氫氣」,還是說某個東西很「輕」呢?

要不然你就說「輕氣」。但是,兩個字總不比一個字方便,

人們於是利用形聲的方法,造出了「氫」、「氧」、「氮」、「氯」四個字。

而這種思路造出來的字,也是屬於「兼表意形聲字」。

這種方法,跟我上一篇所說的錯誤的「氫」的造字思路,差別在哪裡呢?

就在於具有「輕」、「養」、「淡」、「綠」等四個字的使用階段。

這四個字,是將原本就有的字的字義擴大、引伸而來的。

這時,「氫」、「氧」、「氮」、「氯」這四個字完全還沒有出現。

後來,因為「輕」、「養」、「淡」、「綠」的本義還在使用,

為了區別,於是才造出了「氫」、「氧」、「氮」、「氯」四個字。

這在中國文字史上,可以說是非常多見。

例如:「馬腦」變「瑪瑙」、「弓」蕉變「芎」蕉(台語)、「叔」變「菽」等等。



此外,除了為引伸的新義造新字外,也可以為原來的舊義造新字。

例如:「亦」變「腋」、「其」變「箕」等等。



那麼,有沒有我上次所講的、錯誤的那種「氫」的造字思路,

也就是在使用「氫」之前,並沒有使用「輕」這個階段呢?

有的,那就是另外一個化學元素__「溴」,bromine。

bromine是來自於希臘文,意思是「臭」。(6)

而在引進中國的時候,並沒有將bromine叫做「臭」,

而是直接造出了「溴」這個字。(這部分沒有考證了,說不定還真的有叫做臭的時候)



以上兩種,大概就是形聲字之所以有時候聲符兼表意的原因了。



不過,或許還有第三種原因,那就是,巧合。

例如:「波」為「水之皮」。

還有「葡萄」漢書作「蒲桃」,本草綱目認為,

「可以造酒入(酉甫),飲之則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這聽起來有理,不過後來有人考證的結果,「蒲桃」是翻譯自西域的外來語,

是連綿詞啊!



以上講的,還只是考慮造字者會寫字的情況,

至於漢字發明以前,以及不會寫字的人,是怎麼「造字」的,

就稍微複雜一點了。

不過,依然可以用以上的思考方法,去思考、來思考。



注(1)(2)(4)(5)(6)http://www.leesir.net/ele_name.htm

注(3)http://210.240.193.70/xency/Content.asp?ID=45637

真有趣的文章:漢語之光

漢語之光









  亞洲裔的兒童,特別是華裔的兒童,在美國的學業成績名列前茅已不是甚麼新聞。有趣的新聞是,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一位心理學家最近指出,亞洲裔兒童的成績優異,特別在數學方面遠勝美國本土的兒童,可能跟他們所用的言語有關。



  這位專家認為,東方語系中有關數目的稱謂,非常有利於幼童對數字和數字運算方面的掌握。例如中文的十一就是「十」和「一」兩個量詞的簡單加、十二就是「十」和「二」的加,意義清楚明白,不似得英語中的eleven和twelve,從字面看根本無法得知其意義。



  同理,中文的三十就是「三」個「十」,字面本身就已包含著「十互加三次」(加數)或「十的三倍」(乘數)等意義,這種含義在英文中的thirty就看不出來。往大處看,「百萬」就是一百個一萬,其理最清楚不過,而英文中的million,若事先未有學過,單憑字面是怎樣也推斷不到它的含義。



  姑毋論這位心理學家以此作為美國兒童不敵亞洲兒童的藉口是否成立,但她指出了中文的表達能力往往比英文為高,對很多人而言可說是當頭一棒,或至少是一服清醒劑。



  一方面由於崇洋的心態作崇,另一方面由於本身的中文水平拙劣,不少中國人都以為中文的表達能力不及英文,特別在商業或是科技的領域就更不濟事。但筆者曾任職中學的理科教師,多年來亦有從事中文的科學普及活動,很早便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表面看來,外國人祇需學廿六個字母,中國人卻要學會數千個單字,中文之遠為偏重記憶,似乎是一種較為死板的語言。但深看一層,事實卻是不然。英語中的廿六個字母可組成任何長短不一的字彙,靈活是夠靈活了,但通常每個字彙都有其獨特的意義,而這個意義從字面上是看不出來的。也就是說,學英語的人要在腦袋中記下所有這些字彙的含義,而且在遇到一個新字彙時,往往無法揣測其意義,而祇有乞求於字典。



  至於中文又如何呢?就以單字而言,中文造字的巧妙是眾人皆知的。這種巧妙使同類型的字往往具有相類似的結構,非常有助於學習和記憶。例如金、銀、銅、鐵、錫這五種元素每一個字都屬「金」字部。即使我們對其中一些元素不大熟識,但單從字面看,便已知道,它們全部都是金屬元素。相反,英文中的gold、silver、copper、iron和tin這五個字完全沒有共通之處,因此也沒有了上述這個認知上的優點。同理,即使沒有學過化學,一個懂中文的人都會知道氫、氦、氮、氯、氬這些元素屬於氣體元素。但從英語中的hydrogen、helium、nitrogen、chlorine和argon這些名稱,這一共通點卻是怎樣也看不出來。再舉一個例子:一個以英文為母語的小學生面對birch、cypress、elm、banyan、cinnamon這一堆字可能不知所以,但一個以中文為母語的小學生面對樺、柏、、榕、樟這一組字,起碼可以猜到這是不同種類樹木的名稱。



  如果離開了單字,進而考慮從兩個或多個單字組成的詞彙,那末中文的表達能力便更為突出了。方才所舉的「十二」、「三十」和「百萬」等,祇是其中的一些簡單的實例。在各門學科中,我們都可以找到無數這樣的例子。



  相信不少中學的理科教師都會同意,香港學生在學習理科科目時,往往要克服雙重的障礙。第一重是掌握陌生的概念,第二重卻是以陌生的語言來掌握這些陌生的概念。不用說,這種人為的雙重障礙,令教學工作事倍而功半。



  除了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外,事倍功半的原因,還因為在不少專門字彙方面,英語的表達能力實遠不如中文般清楚明白,生動傳神。也就是說,如果改以中文來教學,將會事半而功倍。



  例如熱力學中有所謂isothermal和adiabatic兩類物理過程,而生物學的細胞分裂中則有mitosis和meiosis兩種現象。學生每次面對這些名詞,往往都要對它們的含義思索一番,並要小心分清那一個名詞代表那一類過程。但就中文而言,isothermal是「等溫」、adiabatic是「絕熱」、mitosis是「有絲分裂」、meiosis則是「減數分裂」,每種過程的含義都已由字面扼要地帶出,比起英文不是易學易記得多嗎?



  即使以英文為母語的學生,你道他要記carotid和foramen magnum是甚麼較為容易,還是一個中國學生記「頸動脈」和「枕骨大孔」是甚麼較為容易呢?



  談到易記與否,由於英文在字面上不易看出含義,不少中學生甚至大學生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時間記不起abscissa究竟代表直軸或橫軸、cathode代表正極還是負極、vein代表動脈還是靜脈、gymnosperm代表祼子植物還是被子植物、aphelion代表近日點還是遠日點、dextrorotatory代表左旋還是右旋、stalactite代表鐘乳石還是石筍……等等。



  如果事先未學過,就算是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對albedo、azimuth、atoll、isthmus、osmosis、solenoid、caldera、ecology、taxonomy、amnesia、insomnia、truce、coup等字的意義根本無從猜測。但祇要我們懂得些基本的中文,就算之前未有學過,對反照率、方位角、環狀珊瑚島、地峽、滲透作用、螺旋線管、破火山口、生態學、生物分類學、失憶、失眠、停火、政變等的意義,亦必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中文字彙不單易明,而且有助學習。例如「陣風」就是一陣一陣的風,因此有別於平均風速;「偏振光」是光波的振蕩偏於某一個方向,因此有別於普通的光;「加速」是「增加」「速度」,因此是速度本身的變化,而不是距離隨時間的變化。相反,英文中的gust、polarised light和acceleration等字,則完全沒有這種概念性的輔助作用。



  就是在商界,一大堆像voucher(收據)、indent(訂單)、indemnify(賠償)、debentures(債券)等字彙,若事前未有聽過,根本不知所云。



  就算在日常生活中,假設一個略懂中文的外國人到一間祇有中文說明的超級市場,以及一個略懂英語的人到一間祇有英文說明的超級市場,你道前者明白「刀叉」、「碗碟」、「糕點」、「糖果」等說明的機會大,還是後者明白cutlery、crockery、pastry和confection的機會較大呢?



  同樣道理,一個懂中文的洋人可以輕易猜到「慈善家」和「集郵家」做的是甚麼。但事前若未有遇過的話,一個懂英文的中國人則永遠無法猜到philanthropist和philatelist究竟是怎麼樣的人。



  當然,一個精通英語的人會指出,英語中的構詞其實亦有很多理路可以跟尋。例如isothermal中的iso表示「等於」,而thermal則表示和溫度有關,因此isothermal就是「等溫」;又例如ap表示遠、peri表示近,而helion則代表太陽,因此aphelion是遠日點而perihelion是近日點;又例如phil表示「愛」、anthropo表示「人」,因此philanthropist就是一個「愛人的人」,也就是「慈善家」。



  上述的說法固然成立,但我們有沒有想過,要如此的「字中取義」,我們必須對拉丁文、希臘文、法文甚至阿拉伯文等十分熟識?對一般莘莘學子來說,這顯然是一個不切實際的要求。



  平心而論,中文字彙之中,亦有一些不能單憑字面可以理解的,例如突觸、矩陣、按揭、發票等,一個略懂中文的人,即使明白上述八個單字每一個字的意思,也難以明瞭這四個名詞背後的含義。但筆者要指出的是,中文的這種情況遠比英文少得多,而在大部份的情況底下,中文字彙的含義都是躍然紙上的。



  最後,讓我們回到聖荷西大學心理學家的推論。筆者雖然舉出了眾多的例子,支持「漢語的表達能力往往比英文為高」這一看法,但對於以此作為美國兒童在學業上不敵亞洲裔兒童的解釋,卻是不大以為然。依我看來,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美國學生懶惰而亞洲裔學生勤奮,至於所用母語的優劣云云,祇是一種自辯的藉口罷了。





原載《星戰迷宮》

http://sci.nctu.edu.tw/index.php?now=room&page=room_show.php&now_page=1&article_id=640

2007年1月6日 星期六

從化學週期表話形聲字

我們永遠只能活在當下;但歷史卻挺有趣。

思考歷史發展的軌跡,可以讓我們正確地理解當下發生的事;

推敲當下發生的事,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__

過去那我們所沒經歷過的歷史。(完蛋,我詞句之間越來越有紅味、共味、毛味)

想要透徹瞭解漢字,就必須先瞭解漢字是怎麼出生的、長大的;

換句話說,要瞭解古人是怎麼造字的。

提到造字,人們下意識地便會想起「六書」__那個古早古早以前,

東漢許慎所發明的一種「漢字歸類法」。

沒錯,六書,只是一種歸類法,

透過六書,的確有助於我們初步瞭解漢字。

但如果要更深入地,就不能只停留在對「六書」的鑽研上。

於是,我們需要藉助「以今鑑古」法,來「以今為鏡,可以知過去」。

而化學元素的漢字命名,剛好可以提供我們一個明顯的造字思路。



「氫」,外國科學家在命名時,就已經因為它是最「輕」的元素,

而命名為hydrogen。

而國人在翻譯時,也仿效外國人科學家的思路__

「因為hydrogen是最輕的元素,因此以『輕』這個字為基礎,

取『輕』的音,省略義符『車』,加上新的義符『气』,

而造出了『氫』這個字,來代表hydrogen__這個最『輕』的元素。」

如果單純地用六書來分析「氫」這個字,結論一定是極其單純的幾句話__

「以『气』為義符,『輕的右邊』為聲符的形聲字;

而『輕的右邊』,又兼表意。」

這兩種說法看起來差不多,而且前面那種好像還比較囉唆一點,

不過,後面傳統的說法,可能會導致人們跳入思考的誤區,

得出荒謬的結論。例如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故事:

『世傳東坡問荊公:「何以謂之『波』?」

曰:「水之皮。」坡曰:「然則『滑』者,水之骨也?!」』

這個故事,就是因為王安石利用傳統的六書分類法,

將形聲字單純地、硬性的一視平等。

再加上抓住出現機率極大的巧合不放,而將「波為水形皮聲」,

「過渡詮釋」為「波者,水之皮」。

因此,以上「氫」跟「波、滑」的故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傳統上之所以將某『形聲字』歸類為『形聲字』,

只是單純地因為古人有利用『形聲字』的原則,

即『以此為義,以彼為音』,來造這個字。

而形聲字這個集合,並沒有排除在造字過程中,

古人有意識地選用同時能『表意』的『聲符』,

也就是,『氫』這個例子。」

因此,說「形聲字的聲符不表意」,就像立法委員程振隆一樣,是錯的;

說「形聲字的聲符表意」,就像王安石一樣,也是錯的。

說「形聲字的聲符不僅表音,有的還兼表義」,

就像「【南一版】國中國文課本」一樣,

你不能說他錯,但這句話就跟我說「天有時候會下雨」一樣,

像嘴砲,說了等於白說;像打麻將卡張聽牌被人暗槓

聽了等於白聽,永遠等不到胡牌。



以下是「【南一版】國中國文第二冊教材內容疑義說明」

立法委員程振隆指陳:

錯誤內容:形聲字的聲符不僅表音,還兼表義……

正確內容說文解字敘:「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聲字的聲符僅表音,不表義,江、河就是著名的形聲字代表,工、可二字意義完全與江、河無關。

敬答程振隆委員的質疑:一、「形聲字聲符兼表義」之說法於學術界確有此一說,文字學者林尹先生在其所著《文字學概說》一書第133頁:「形聲字的聲符除了表聲之外更有表義的功用。」又於第135頁補充:「不過形聲字所從之聲符,也有部分是無義可說的。」由此可證本局之說法確有學術之根據,但為求周延,將於再版時更改為「形聲字的聲符不僅表音,有的還兼表義」。

二、本局於課文中所舉形聲字之例,如第53頁:「橋、驕、轎的『喬』意思是『高』,喬遷指遷往高處;『橋』指高高的用木板架起來;『轎』指被人抬得高高的車子;『驕』本指高大的馬。」均為聲符表義之形聲字,絕非程振隆委員所說「形聲字的聲符僅表音,不表義」。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立法委員程振隆,

以部分代替全體,妄下結論,邏輯概念不清。

而課本負責人,只會提出籠統的、不會錯、無建設性的回覆。



今天利用了「氫」的造字思路,解釋了一部份的漢字,

姑且稱之「聲符兼表意形聲字」,要注意的是,

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造字思路。

如果拘泥於名字,認為,所謂「聲符兼表意形聲字」,

就只有類似「氫」這種造字思路的話,那就錯了!

因為,所謂「聲符兼表意形聲字」,只是從「果」去命名,

如果我們要從果去推導「因」,必須要非常非常的小心、嚴謹才行。

我們必須要知道,「連現代教育那麼普及,都有文盲了,

更何況古早時候?古時候識字的人有多少?

漢字發明以前,古人又是怎麼造「字」的呢?

欲知詳情,且聽下回分曉。

2007年1月5日 星期五

好書推薦_史丹佛的銀色子彈by王文華

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wang/default.asp

網路上似乎一切都有ㄎㄎ。



今天在圖書館看的。

到底該不該到圖書館去唸書呢?

每次都忍不住去沙發區看課外書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