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台灣開始風行爆料文化。
所謂爆料文化就是,
開個記者會,手上拿著一些「資料」,
嘴裡說:某某某,你A錢、你性醜聞、你亂講話、你吃泡麵沒蓋蓋子、
你上廁所沒關門......
表面上看來,這種文化很好阿!
官員們勢必更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可是,這樣真的好嗎?
當官員們無時無刻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
又如何能分心,盡到自己該盡的責任?
又有誰敢做出一些創舉,對人民有益的創舉?
畢竟,不依照傳統走,一定會有風險。
而有些風險,本來是值得我們去冒的,
現今卻因為爆料文化,
讓官員們畏首畏尾,獨善其身。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一切都是因果輪迴。
有什麼樣的選民,就會有什麼樣的官員。
而同樣的,
有什麼樣的病人,就會有什麼樣的醫生。
張維鈞在上課的時候,常常教我們一些自保的方法。
例如,有人中風找你急救,要趕快說你不會救,送到大醫院的急診室。
因為,你給病人急救,病人好了,會說他本來就是小病;
病人出問題了,你的行醫生涯也結束了。
另外,細辛之類的藥,本草備要就說有毒了,
不管你開了是不是會對病人有好處,
都不要開。
因為,不管病人吃了之後出問題是不是細辛害的,
他都會告你,而你也不用當醫生了。
這些行為,聽了或許會覺得很自私,
但如果醫生們不如此做,
以後「看醫生」恐怕要跟「探監」劃上等號了。
為什麼會有這些情形呢?
我想,是因為台灣的所謂病人意識抬頭,
漸漸習慣於壓榨醫生的關係吧!
2006年12月30日 星期六
2006年12月27日 星期三
人生感觸之別為了民主而犧牲了自由!沒那個屁股就別坐那個馬桶
台灣自詡為一民主又自由之國家,
但是,人們似乎漸漸忘了「民主」與「自由」的區別。
民主,並不能無限上綱的,而且,大部分的時候,民主其實是獨裁。
有看過美麗境界的人,應該知道片中主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
他的理論,簡單的說就是可以讓我們做出最大利益的決策。
但是,這個理論如果大家都懂,
那他就不會拿諾貝爾獎了。
我們想像一下,他在讀大學的時候,如果班上要投票表決__例如考試時間,
或者是像我們系上一樣,決定未來的課程。
表決的結果,會是最好的嗎?
先假設他贊成的選項是最好的__當然這個可能性很高,
其他的同學會跟他的想法一樣嗎?
如果會的話,大家都可以得諾貝爾獎了。
再來想像一下,台灣人很喜歡公投,
假設今天要公投台灣要不要被大陸統一,
結果通過了,那台灣就要被大陸統一嗎?
為什麼會通過呢?
原來,有三百萬的台灣人是大陸早在三十年前就慢慢滲透進來的間諜阿!
當然這只是個想像的情形,但是,這不值得我們思考嗎?
另外,有一句話說,「沒那個屁股就別坐那個馬桶」。
中醫系想要改課程制度,把42屆以後單修的總學分數大幅減少__
西醫的也減少,中醫的也減少,通識課程稍稍增多。
先來講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當然是贊成總學分數大幅減少的,
原因我已經講過不下千萬遍了,
揠苗助長的故事大家也從小聽到大,
可是卻只是聽過就忘,依然的揠苗助長。
哈佛大學必修學分超少,卻有目不暇給的、
各式各樣的講座可以提供課程外的學習。
再來,通識課程稍稍增多,「理論上」我是應該贊成的,
不過實際上卻不贊成。
因為,沒那個屁股就別坐那個馬桶。
我們學校的通識課程是什麼東西阿?
數位資訊?人際關係?
我們的師資夠嗎?質夠嗎?量夠嗎?
再來,如果所謂通識課程,還不給學生依照自己興趣選擇
(或是表面上給學生選擇,事實上所有的選項都很爛),
那通識課程有何意義?
還不如給學生多點時間,
自己去涉獵相關書籍,甚至去外面找老師,都不錯。
「表面上給了學生很多東西,事實上連最基本的『時間』都沒給!」
以上是我對於改課程制度的想法。
總體來說,我是贊成的,甚至我還半開玩笑的說:
「我好想降級去念新制度的課程呢?」
不過,我後來發現,
這麼好的制度,我的同學們卻不贊成。
為什麼呢?
簡單的來說,「他們想讓學校逼著唸書」。
在他們的觀念裡,「學分數減少」,就等於「學習的量變少」,
吃虧了,不划算了!
事實上,怎麼會是這樣子的呢?
學習就只有在課堂裡嗎?
龍應台在「幼稚園大學生」裡也說了,一個小時的課,
事實上是需要好幾倍課外的時間預習複習的!
先不要說預習複習,因為假如上課的內容很無意義的話,
預習複習也同樣無意義。
一走出教室,就不學習了嗎?
大錯特錯阿!
最近在讀阿姜查的書,書裡提到,
每當和尚們為了準備經典考試而埋首讀書時,
卻常常因此疏於修行。
表面上,當我們的學生「自動自發地」,不希望學分數減少,
好像是一件好事,天哪!作學生的居然主動希望多上一點課耶!
這不該高興嗎?
事實上卻不然。
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想呢?
我仔細想想,他們不這麼想才奇怪呢!
想想看,台灣有多少國中生補習?有多少高中生補習?
我從小到大,除了試聽過一個暑假升國中的補習以外,都沒補過習。
或許,在台灣,我才是怪胎呢!
補習班是什麼?就是逼你讀書,讓你考高分的地方阿!
我們的大學要淪為補習班嗎?
大家一定都會說不要。
但是,當我們的學生,都希望大學淪為補習班的時候,
大學能不淪為補習班嗎?
我昨天貼的一篇文章裡,張忠謀也說:
「當我回顧這幾十年的工作生涯,我發現只有在工作前五年,
用得到過去在大學、研究院所學的20-30%,
之後的工作生涯,直接用到的部分幾乎等於零。」
那麼,我們現在學了那麼多學分,又有什麼意義呢?
沒那個屁股,就別坐那個馬桶阿!
沒有自主的大學生,就不要奢望有真正的大學阿!
所以說大學生只不過是屁股?大學只不過是馬桶?
好吧!就犧牲我這個尖屁股,以成全大家的屁股,
讓全台灣的馬桶都是免治馬桶吧!
讓全台灣的大學都變成補習班吧!
但是,人們似乎漸漸忘了「民主」與「自由」的區別。
民主,並不能無限上綱的,而且,大部分的時候,民主其實是獨裁。
有看過美麗境界的人,應該知道片中主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
他的理論,簡單的說就是可以讓我們做出最大利益的決策。
但是,這個理論如果大家都懂,
那他就不會拿諾貝爾獎了。
我們想像一下,他在讀大學的時候,如果班上要投票表決__例如考試時間,
或者是像我們系上一樣,決定未來的課程。
表決的結果,會是最好的嗎?
先假設他贊成的選項是最好的__當然這個可能性很高,
其他的同學會跟他的想法一樣嗎?
如果會的話,大家都可以得諾貝爾獎了。
再來想像一下,台灣人很喜歡公投,
假設今天要公投台灣要不要被大陸統一,
結果通過了,那台灣就要被大陸統一嗎?
為什麼會通過呢?
原來,有三百萬的台灣人是大陸早在三十年前就慢慢滲透進來的間諜阿!
當然這只是個想像的情形,但是,這不值得我們思考嗎?
另外,有一句話說,「沒那個屁股就別坐那個馬桶」。
中醫系想要改課程制度,把42屆以後單修的總學分數大幅減少__
西醫的也減少,中醫的也減少,通識課程稍稍增多。
先來講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當然是贊成總學分數大幅減少的,
原因我已經講過不下千萬遍了,
揠苗助長的故事大家也從小聽到大,
可是卻只是聽過就忘,依然的揠苗助長。
哈佛大學必修學分超少,卻有目不暇給的、
各式各樣的講座可以提供課程外的學習。
再來,通識課程稍稍增多,「理論上」我是應該贊成的,
不過實際上卻不贊成。
因為,沒那個屁股就別坐那個馬桶。
我們學校的通識課程是什麼東西阿?
數位資訊?人際關係?
我們的師資夠嗎?質夠嗎?量夠嗎?
再來,如果所謂通識課程,還不給學生依照自己興趣選擇
(或是表面上給學生選擇,事實上所有的選項都很爛),
那通識課程有何意義?
還不如給學生多點時間,
自己去涉獵相關書籍,甚至去外面找老師,都不錯。
「表面上給了學生很多東西,事實上連最基本的『時間』都沒給!」
以上是我對於改課程制度的想法。
總體來說,我是贊成的,甚至我還半開玩笑的說:
「我好想降級去念新制度的課程呢?」
不過,我後來發現,
這麼好的制度,我的同學們卻不贊成。
為什麼呢?
簡單的來說,「他們想讓學校逼著唸書」。
在他們的觀念裡,「學分數減少」,就等於「學習的量變少」,
吃虧了,不划算了!
事實上,怎麼會是這樣子的呢?
學習就只有在課堂裡嗎?
龍應台在「幼稚園大學生」裡也說了,一個小時的課,
事實上是需要好幾倍課外的時間預習複習的!
先不要說預習複習,因為假如上課的內容很無意義的話,
預習複習也同樣無意義。
一走出教室,就不學習了嗎?
大錯特錯阿!
最近在讀阿姜查的書,書裡提到,
每當和尚們為了準備經典考試而埋首讀書時,
卻常常因此疏於修行。
表面上,當我們的學生「自動自發地」,不希望學分數減少,
好像是一件好事,天哪!作學生的居然主動希望多上一點課耶!
這不該高興嗎?
事實上卻不然。
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想呢?
我仔細想想,他們不這麼想才奇怪呢!
想想看,台灣有多少國中生補習?有多少高中生補習?
我從小到大,除了試聽過一個暑假升國中的補習以外,都沒補過習。
或許,在台灣,我才是怪胎呢!
補習班是什麼?就是逼你讀書,讓你考高分的地方阿!
我們的大學要淪為補習班嗎?
大家一定都會說不要。
但是,當我們的學生,都希望大學淪為補習班的時候,
大學能不淪為補習班嗎?
我昨天貼的一篇文章裡,張忠謀也說:
「當我回顧這幾十年的工作生涯,我發現只有在工作前五年,
用得到過去在大學、研究院所學的20-30%,
之後的工作生涯,直接用到的部分幾乎等於零。」
那麼,我們現在學了那麼多學分,又有什麼意義呢?
沒那個屁股,就別坐那個馬桶阿!
沒有自主的大學生,就不要奢望有真正的大學阿!
所以說大學生只不過是屁股?大學只不過是馬桶?
好吧!就犧牲我這個尖屁股,以成全大家的屁股,
讓全台灣的馬桶都是免治馬桶吧!
讓全台灣的大學都變成補習班吧!
人生感觸之賣柑者言
一般來說,對於表證,中醫不會用補藥,
也不希望病人吃太多東西,
怕的就是人體的氣往內去消化水穀,
在外的衛氣便少了,導致外邪入內。
中醫也認為,外表壯壯的,肌肉練得大大的人,
通常並不健康,因為精氣都用來供應肌肉的生長了,
臟腑怎麼夠用呢?
人要怎麼看起來很強呢?
這太簡單了,只要把「拿來讓自己真的很強的努力」,
用在讓自己「看起來很強」上面,你就會看起來很強!
還記得高中國文唸過的「賣柑者言」,不就正是在講這個道理嗎?
也不希望病人吃太多東西,
怕的就是人體的氣往內去消化水穀,
在外的衛氣便少了,導致外邪入內。
中醫也認為,外表壯壯的,肌肉練得大大的人,
通常並不健康,因為精氣都用來供應肌肉的生長了,
臟腑怎麼夠用呢?
人要怎麼看起來很強呢?
這太簡單了,只要把「拿來讓自己真的很強的努力」,
用在讓自己「看起來很強」上面,你就會看起來很強!
還記得高中國文唸過的「賣柑者言」,不就正是在講這個道理嗎?
2006年12月26日 星期二
一場可帶走的盛宴∕ 張忠謀 先生
海明威說:「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住過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盛宴。」
我們總認為在學時間才是我們的學習時間,以我個人為例,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加上博碩士五年,算一算也有二十一年的時間待在學校,那我到底在學校學到什麼東西﹖
「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住過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盛宴。」這句話可以形容我前後21年的求學生涯。
二年前,我開始動筆寫自傳,參考了很多昔日留下來的資料,以及三十多年前自己寫的博士論文,結果卻發現很多地方看不懂。 後來再重翻過去讀的滾瓜爛熟的大學工程教科書,竟也不太看得懂。
當我回顧這幾十年的工作生涯,我發現只有在工作前五年,用得到過去在大學、研究院所學的20-30%,之後的工作生涯,直接用到的部分幾乎等於零。
因此當我說學校生活是「一場可帶走的盛宴」時,指的絕非謀生知識的學習。
「一場可帶走的盛宴」
這句話出自作家海明威之口,他曾說:「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住過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盛宴。」 為什麼我會這樣認為呢﹖我自己分析有三個原因:
第一,在學期間是培養求知心最好的時候,換句話,你要把握機會多方面培養興趣,無論是文學、藝術、科學都行,這就是一種求知心。
第二,你必須培養學習的習慣,包括終生學習的習慣。如果年輕人在學期間既沒有培養求知心,又沒有培養學習的習慣,我認為他是在浪費時間,那麼就算他考試考得再好,教科書背得再熟,我都認為沒有用。
第三,培養「思考能力」。學習只是一種input,如果沒有經過內化(internalize)的過程,去發展出自己的思想,那不叫思考。求知心及學習習慣是兩項基本能力,若沒能在求學階段及時培養,完全是虛擲光陰。
至於思考能力則是更進一步的能力,如果想做些與普通人不同的事,非具備此能力不可。
事實上,普通人常掛在嘴邊的「活到老,學到老」,並非我所認同的終生學習,因為每個人所堅持的終生學習絕非是泛泛的「活到老,學到老」,而是必需具備「有目標」、「有紀律」、「有計畫」三項要素。
終身學習的第一要素 ─ 訂定目標終生學習必須設立長期目標,也可稱做終生目標,同時也要有長則幾年、短則幾天的短期目標。舉例來說,我認為每個人都需定下「一定要能跟得上所屬行業」的終生目標,不論是醫生、科學家、工程師,都要跟得上該行業的最新潮流。像我自從出校門後,就一直待在半導體業,因此我所立的終生學習目標,就是要跟上半導體業的發展。當我處在技術的領域,我就要求自己要跟上技術的最新發展,後來轉往業務領域,我的目標就換成要跟上半導體各項業務的發展。
假如你在銀行界工作,能否想像30年、40年前畢業的銀行家,即使是最好學校的畢業生,日常所處理的業務也只不過是存、放款,發行政府公債、賺賺其中的差價罷了,十分簡單。我在美國做事的前十年,常有人跟我說,銀行家是最容易不過的行業,每天下午3點鐘就可以下班打高爾夫球。然而物換星移,現在銀行業的情況與過去相較有天攘之別,因為目前錢可以跨地區、跨時區流通,所以銀行業開始受到全球金融的影響,再過幾年,我相信網際網路對銀行業的轉變將造成更大的影響。倘若你不能隨時跟上最新發展,我看你的不用10年、15年,就會面臨失業的危險,而身處科技、工程領域的人,職業壽命更短。
我踏出校門時,根本不認識Transistor(電晶體)這個字,這不是因為我無知,事實上當時很少人了解電晶體。但是過不了幾年,情況丕變,很多人全都知道電晶體的存在,可見知識是以很快的速度前進,如果無法與時俱進,就只有等著失業的份。因此,人人都該抱持職業壽命目標是:「無論身處何種行業,都要跟上潮流」。
至於短期目標,範圍則大得多,因為它可以是興趣,也可以與工作職務的調動相結合。當一個工程、技術、或研發的人才,被拔擢成為經理人時,他開始需要涉獵財務、行銷等其他相關知識,如果原本沒有這些知識基礎,就要盡快設立短期目標,在未來半年內盡量地學習。這是必要的學習階段,倘若不這樣做,新職務可能無法得到完全發揮,這是每個人在工作上可以經常設定的短期目標。
提到興趣,以我本身為例,有一次我無意間發現,法王路易十四與清朝的康熙皇帝竟身處同一時代,他們可能不知對方的存在,但二人都同是盛世,因國情不同,導致後來發展殊異,這引起了我的興趣,因此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努力研讀兩人的歷史。而在音樂方面,我建議對馬勒音樂有興趣的人,可以把馬勒的其他曲目也拿來聽一聽,只要是有音樂底子的人,不消幾個月就可成為專家,因為馬勒的作品並不多,不像貝多芬,至少要2年的時間才夠。以上所指的是業餘的興趣。如果你對小說有興趣,也可以針對某個時代、某個小說家的作品,從事短期的研究。
我個人回到台灣已經14年,由於在美國住了30多年,雖然平日喜歡閱讀中文書報,一時之間對久違的中國社會仍然無法全盤認識,我心想既然要回來做事,就一定要深入了解,於是我立了一個短期目標:要在2年內充份了解台
灣的政治及經濟。後來發現,我的野心實在太大了,二年的時間根本不夠,我就把時間延長3年,但是直到現在,我對台灣的政治及經濟還是不太了解,這項短期目標就變成我的終生目標。
終身學習的第二要素 ─ 有紀律終生學習的第二個要素是「紀律」,也就是你對學習要下決心,決定要花多少時間來從事終生學習,因為學習是一件相當嚴肅的事情。以聆聽為例,其實傾聽別人講話也是一種學習。聆聽的要訣首先要「專心」,我在交大授課時,曾用一小時專門闡述「專心聽」的技巧及重要性。一般人的觀念是大家要盡力培養口才,卻忽略了聽的能力對一個人的發展,比講的能力更重要。根據我的經驗,如果聽者能完全了解講者所說的內容,那他聽的效率是100%,可是大部分人的效率卻連50%都達不到。想藉由聆聽得到學習效果,第一個必要條件是專心聽以提高聽的效率,第二個重點則在於你是否能將聽到的內容,經過內化(Internalized)的過程。我隨身攜帶一本小記事簿,這是我的學習工具之一,每當我聽到一些好觀念及資訊,一定隨手紀錄下來。本子的大小需要講究,太大太小都不恰當。這樣做的好處很多,譬如為了知己知彼,我十分注意客戶的財務報表,資料來源很多,因為所有美國上市公司都會對外提供財務報表,另外也可以從Wall Street Journal得到相關訊息,但是這些資料,如果你沒有真正記下來,沒有經過消化,還是沒有用。
我有一本標準型筆記本,我在家看財務報表時,一看到重點就趕快記在筆記本,之後每個月或二週溫習一次,就像溫習教科書一樣,這就是internalize 的過程。當然你不可能百分之百記得全部的內容,可是你一定不會漏掉重點--
例如客戶是不是要垮台了﹖還是成長得很快﹖這你絕對會記得。有時當我與客戶談話時,他們往往很驚奇為何我知道這麼多事,我就跟他們說,這些都是公開資訊(public information),只是別人沒有注意到罷了。
終生學習必須有紀律、花時間、嚴肅看待。好的終生學習,絕對會影響生活習慣,我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每天會盡可能看書2小時,閱讀的內容可以是與工作相關的資料,或是客戶的財務報告,也可以做純興趣的閱讀。像我閱讀清朝、法國的歷史,聽聽馬勒的音樂,年輕時每天花4小時,現在年紀大了,只花2小時,周六、周日兩天加起來也有8、9個小時用在看書、聽音樂。這樣一來自然不熱衷應酬,因為有更具樂趣的事情可做。
至於運動,我覺得打爾夫球的運動效率不高,不如每天在跑步機上跑步半小時,這是最高效率的運動,運動量相可抵高爾夫球的好幾倍,可見終生學習的紀律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習慣。
終身學習的第三要素 ─ 有計畫終身學習的最後一個要素就是要有計畫,學習如果沒有計劃就會事倍功半。所謂的計劃是先設定你的長、短期目標,你要看什麼書、讀什麼雜誌、報紙,或是要跟誰說話都要有計劃。尤其是跟誰講話一定要想清楚,因為生活習慣也跟平常接觸的人具有密切關係,會決定你的交友圈,因此對要認識哪些人也要訂出一個方向。像我對經濟、趨勢的議題一直濃厚興趣,因此交往的朋友常是學術界、經濟界人士。不過跟這些專業人士交往前,自己要先打好基礎,不然彼此的談話很難出現交集,也就毫無樂趣可言。至於認識這些人的方法,是先打聽好這些人出現的場合,找機會跟他們認識。根據我跟一些經濟學家互動的經驗,常發現報紙上對一些國際知名經濟學家的言論報導常有出錯之處。
為什麼我能發現﹖因為我有興趣,平常多有涉獵。
此外,回學校充電也是必要的,即使很忙,每年也應抽出一、二個星期到學校聽課,即使不是正式的上課,也可多參加研討會,一年五到十次,聽的時候要嚴肅地做筆記,才能學到東西。
總之,學校是培養求知心、學習習慣及思考能力的地方,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一個人並不需要進大學,更不需要進研究所才能培養出這些能力。
我們常看到一些從學校半途出家的人依然能做出一番大事,而且他的思想、學
問比接受正常教育的人來得好,這是因為他們擁有良好的終生學習習慣。
我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如何鑑定一所學校的好壞﹖一般的答案是師資好、設備好,在我看來,這倒是其次。我認為一所學校最重要的是學生,要有好同學才能培養你的求知心、良好的學習習慣,思考能力。如果有人踏出校門許久,還在談論自己的學校,除非你那時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那才值得懷念。
倘若只將學校當作一個吸收知識的地方,我是不覺得有何懷念的價值。
過去常看到一些四、五十歲,甚至六、七十歲的人,喜歡說自己出身某某名校,每次聽到這種言論,我總覺得奇怪,因為他們給我一種「這些學校很難進」的感覺,換言之,他們將那幾年當成生命的巔峰,以後就都在走下坡路。你會發現,那些會把名校掛在嘴邊的人,他生命的顛峰歲月往往真的就只在考上一所好學校。在座如果誰有此習慣,我勸你最好早點戒掉。
我今日的演講到此結束,有問題歡迎大家提出討論。
Q & A:
Q:董事長畢業於哪個學校﹖
A:我是MIT的學士、碩士,史丹佛的博士,MIT並不是一個值得懷念的學校,這句話我當著MIT校長面前說過,他給我的回答是:現在的MIT已經跟以前大不相同,已經能令人懷念了。我個人的經驗是,過去的MIT並不注意培養一個人的求知心、學習習慣、或思考能力,除了技術以外,其他領域的通識教育寥寥可數。我自己的求知能力是在哈佛培養起來,在哈佛的那一年絕對是我生命中可帶走的盛宴。到了MIT以後,除了工程以外,我覺得這個學校實在很單調、無味,而且所學到的專業知識,日後在工作上用得到的地方實在是很少,反倒是在哈佛以及在中學所培養出的好奇心對我來說才是非常重要。
Q: 美台之間的企業文化有何不同﹖
A:有二個主要差異點,一是地區的分別,另外更重要的是時代的分別。當美國的企業文化已經邁進二十世紀的下半階段,在台灣,除了少數的高科技公司之外,大多數的企業文化卻仍停留在二十世紀初期。目前台灣傳統的家族企業文化,可以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找到,台灣只是晚了幾十年而已,但台灣的變遷迅速,現在科學園區的企業文化跟美國高科技公司相比,已經不遑多讓。
雖然其中有一些地區性的差別,但是並不重要。以放假來說,台灣很少人度假(vacation),但假日(holiday)很多,美國人則是習慣每年計劃二、三星期的長假。另外,一般人總認為美國的企業文化崇尚參與式管理,台灣則是強權專制式的管理,這種現象與其說是地區的不同,不如說是時代的因素,因為美國在二十世紀初期也是專制式的管理。我最近閱讀1866-1946年間,老福特(HenryFord)管理福特汽車公司的做法,發現他完全採取強權管理,跟當今台灣家族企業的管理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老福特認為自己對員工很好,因為他在1920年代,首開全美風氣之先,將工人的工資從一天2.5美元,提高為5美元,並在公司內部成立員工福利部門,如果員工生病,該部門會派專人探問或送花,任何員工的婚喪喜慶,福利部門的人也會參加,也就是把員工當成自家人看待,這跟台灣目前許多家族企業的做法如出一轍,只是時代至少差了五十年,但是台灣進步的速度很快。1985年我剛回台灣時,那時台灣的科技業尚不發達,仍是傳統的家族企業當道,那時候台灣的企業文化落後美國六十年;到了1999年,我發現園區的科技文化,跟美國的科技文化已經沒有太大的不同,就連傳統工業也在蛻變中,現在跟美國頂多差距三、四十年。台灣以十年的時間趕上三十幾年的差距,再過幾年,也許就不分軒輊了。
此外,敘薪制度(compensation)也是文化差異的一部分,關於這點,也是時代的因素大於地區的影響。我幾十年在美國親眼目睹,compensation制度從以salary為主,變成以bonus、股票為主。1985年我剛回國時,台灣還是以salary為主,當時在美國,股票、bonus的敘薪制度已經十分盛行,算一算,台灣落後美國二十年。但是台灣急起直追,目前台灣的compensation文化已經等於美國1990年的compensation文化,換言之,股票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我必須強調這是時代而非地區的因素。
Q:請董事長闡述思考能力的培養方法。
A:我一向提倡苦思,思考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對我來說,思考能力就是很苦地去想一件事情,但之前必須要有準備,也就是要準備完備的資料,不然一定會成效不彰。
所謂的思考資料來自你平日的學習、閱讀書籍、報章雜誌的心得,並將之內化的結果,然後再進入苦思的階段。所謂的苦思就是要放下手邊一切事務,專心地想。有人邊思考邊聽音樂,這對我來說絕對行不通。總之,思考第一要先有資料,沒有資料的輔助,絕對想不出什麼好東西。
Q:面對當今的聯考制度,許多父母常面臨兩難,不知是該重視小孩的課業,還是該鼓勵他們培養興趣及對知識的好奇心﹖請問董事長的好奇心是來自學校還是家庭的引導﹖
A:二者都有。學校跟家庭教育一樣重要。現在許多高中生認為考取一間好大學是他們讀書的唯一目標,而念大學的唯一的目標則是拿到文憑,這完全喪失求學的意義。
我認為教育制度應該要改,而家庭則也在其中扮演不可忽視的角色。儘大家對教育制度的不滿聲浪日益高漲,但也有相當多學生即使身處此制度,仍然培養出終生學習的習慣,可見只要有心,制度並不能封殺所有人。當然,制度如果能進一步改善,促成更多人領略學習的樂趣就更好了。
Q:我是一個老師,想請教董事長,教大學生到底要注重深度還是廣度﹖
A: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如果是我個人的看法,我認為廣度應該優於深度。可是這有例外。如果有學生對某門學科有特別的天賦與興趣,並已立下日後的目標,他在大學就應該往深度鑽研,像李遠哲院長就曾經說過,他在中學時代就已經確定要當化學家,但像我這樣的人,在中學時代,還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志向,所以在大學最好廣泛涉獵,把深度留到碩士、博士階段。我很欣賞長春藤名校的通識教育,可惜的是,只有長春藤名校的學生可以藉通識教育的訓練,在畢業後找到好工作,如果其他學校的學生依樣畫葫蘆,卻可能面臨失業的危險。我以一個家長的身分,將自己教導小孩的經驗跟大家分享:我將女兒送到注重通識教育的長春藤學校讀大學,現在她不是一個專門的學者,可是她的人生非常快樂,享受很多的樂趣、興趣。她會花時間研究、思考事情,雖然賺的錢不多,也不是什麼專家,可是她很快樂。如果當年她大學畢業後,能夠再多忍耐一點繼續深造碩士、博士,那就可以又有興趣,又能當專家了,可惜她沒有這樣的耐心,大學畢業後就出來了。雖然她現在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可是擁有廣泛的興趣,人生非常快樂,價值觀也很正確。
Q:學歷跟成功有無必要關聯﹖
A:何謂成功的定義﹖如果以錢來衡量成功,我覺得錢跟學校學習、終生學習並沒有太大關係,一個人即使沒有學習的習慣,沒有終生學習的成果,還是可以賺很多錢,因為賺錢跟其他因素的關聯性比較大。
然而,我深深認為,以錢來衡量成功是一件大錯特錯的事。
以我女兒為例,我認為她很成功,假如有人說她不成功,我一定會跳出來替她申辯。
因為她的人生既美滿又快樂,儘管她並沒有賺到很多錢。
另外,許多我很尊敬的學者,他們賺的錢也不多,可是他們在我的眼裡非常成功。因此,錢不能拿來當作衡量成功的標準。
在我看來,只要一個人快樂、滿足,有成就感,那他就是一個成功的人。
連三天,三部電影__博物館驚魂夜、黑色大理花懸案、香水
博物館驚魂夜__看過最好笑的美國搞笑片。
黑色大理花懸案__同樣的時間,我寧願拿來看第二遍博物館驚魂夜。
但是女主角是個非骨感正妹。
香水__好看。
非常力求寫實的一部片。
一開始,就把古代法國「應該要有的髒亂」如實地呈現出來,
雖然沒有人可以證明是「如實地」。
片中一段,主角才聞過某種香水,
便能完全憑感覺,重新配出同樣香味的香水__
而他甚至不知曉那些原料的名字。
不知何時,我才能開中藥像他配香水一樣。
結局,我喜歡。
其實從這部片剛開始,群眾激憤的想要打碎主角的骨頭,
以讓他嘗到應有的報應時,我就覺得__
這群人是瘋子!
或許旁觀者清,當被害者是我摯愛時,我又能不像他們一樣嗎?
無論如何,我不希望像他們一樣。
畢竟,世界上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允許我們如此殘暴地對待他人的身體__
即便那個人已經如此殘暴地對待其他人。
「墨攻」裡,劉德華說得好:「不要拿死人當藉口!」
他還指著敵人的屍首說:「他們就不是人嗎?」
君不見,最後當主角被認為是無辜的時候,被冤枉的那個人,
死得是如何的不白、如何的無奈。
如果我是導演,在他上絞刑台的那一幕,我也會安排一大群發瘋的群眾,
嚷嚷著要打碎他的骨頭__就如同一開始群眾對待主角一樣。
一切的重點還在於,我們能不能看清因果。
就如同一行法師所說的,事實上犯罪者才是受害者,
如果我們在犯罪者的生長環境下成長,能保證自己不犯下同樣的惡行嗎?
連一行禪師都不敢保證了,又有誰能保證?
片中導演一直提示我們,
主角的一切行為,
皆起因於一開始的少女,那個他不小心殺死,而無法保存體味的少女。
當然我不知道作者主要想表達的是什麼,
但是我所看到的是__世間之苦難,皆由濃烈的恨,以及濃烈的愛所造成。
當主角只不過在左右頸動脈各抹了一滴「十三佳麗香水」,
廣場內滿滿的、瘋瘋的、激憤的、失去理智的群眾,
包括主教,包括被害者的父親,
都能向他下跪,認為他是無辜的,認為他是天使,進而,做愛。
但是,最後主角淋上了一整瓶「十三佳麗香水」時,
下場卻是,被吃掉,被說著我愛你的女人們吃掉。
而甚至連骨頭都不剩。
濃烈的香水,濃烈的愛。
十三個美貌的女孩為什麼會死?
主角恨他們嗎?
不,正好相反,主角愛他們,愛他們的體味。
至於女主角的爸爸,因為愛他女兒而逼她嫁給孟德斯鳩爵士,
這在本片裡是個小插曲,在別部片又可以拍成一個大悲劇了。
黑色大理花懸案__同樣的時間,我寧願拿來看第二遍博物館驚魂夜。
但是女主角是個非骨感正妹。
香水__好看。
非常力求寫實的一部片。
一開始,就把古代法國「應該要有的髒亂」如實地呈現出來,
雖然沒有人可以證明是「如實地」。
片中一段,主角才聞過某種香水,
便能完全憑感覺,重新配出同樣香味的香水__
而他甚至不知曉那些原料的名字。
不知何時,我才能開中藥像他配香水一樣。
結局,我喜歡。
其實從這部片剛開始,群眾激憤的想要打碎主角的骨頭,
以讓他嘗到應有的報應時,我就覺得__
這群人是瘋子!
或許旁觀者清,當被害者是我摯愛時,我又能不像他們一樣嗎?
無論如何,我不希望像他們一樣。
畢竟,世界上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允許我們如此殘暴地對待他人的身體__
即便那個人已經如此殘暴地對待其他人。
「墨攻」裡,劉德華說得好:「不要拿死人當藉口!」
他還指著敵人的屍首說:「他們就不是人嗎?」
君不見,最後當主角被認為是無辜的時候,被冤枉的那個人,
死得是如何的不白、如何的無奈。
如果我是導演,在他上絞刑台的那一幕,我也會安排一大群發瘋的群眾,
嚷嚷著要打碎他的骨頭__就如同一開始群眾對待主角一樣。
一切的重點還在於,我們能不能看清因果。
就如同一行法師所說的,事實上犯罪者才是受害者,
如果我們在犯罪者的生長環境下成長,能保證自己不犯下同樣的惡行嗎?
連一行禪師都不敢保證了,又有誰能保證?
片中導演一直提示我們,
主角的一切行為,
皆起因於一開始的少女,那個他不小心殺死,而無法保存體味的少女。
當然我不知道作者主要想表達的是什麼,
但是我所看到的是__世間之苦難,皆由濃烈的恨,以及濃烈的愛所造成。
當主角只不過在左右頸動脈各抹了一滴「十三佳麗香水」,
廣場內滿滿的、瘋瘋的、激憤的、失去理智的群眾,
包括主教,包括被害者的父親,
都能向他下跪,認為他是無辜的,認為他是天使,進而,做愛。
但是,最後主角淋上了一整瓶「十三佳麗香水」時,
下場卻是,被吃掉,被說著我愛你的女人們吃掉。
而甚至連骨頭都不剩。
濃烈的香水,濃烈的愛。
十三個美貌的女孩為什麼會死?
主角恨他們嗎?
不,正好相反,主角愛他們,愛他們的體味。
至於女主角的爸爸,因為愛他女兒而逼她嫁給孟德斯鳩爵士,
這在本片裡是個小插曲,在別部片又可以拍成一個大悲劇了。
2006年12月21日 星期四
知性饗宴心得
別人聽君一席話,娜娜話我卅顆餃;
別人勝讀十年書,我書少讀一甲子。
知性,知性,有知沒有性。饗宴,饗宴,饗我不但宴。這次的知性饗宴,確實大大豐富我人生經驗。
前幾日映朱來找,要我幫忙在知性饗宴包水餃。開玩笑,意粉粽子波蘿包,通通做過都沒少,絕對讓你吃飽飽。咦?水餃,水餃,我沒有包過水餃,從頭到腳。
事實上當然有包過,不過卻沒從原料開始做。於是我立刻上孤狗,看看餡料怎麼湊。
阿基師偷吃步,保證你水餃作得出,人家又吃了不會吐。不只不會吐,還好吃到讓你的胃漂浮。第一步,高湯洋菜一起煮,放進冰箱都凍住。第二步,第三步,一步接一步,終點就在不遠處。
於是乎到了當天,先上了方劑實驗,做龜鹿二仙。做了半天,還真的就是半天,差不多十二點,龜鹿真給熬成仙。
看那廝小賊,忒羞不知跟誰學,拿了舂筒回家槌,不說一聲也不陪,嘿!
洗手做羹湯,先遣小姑嘗。沒洗手做豬血湯,不知誰人敢來嘗。好在洗手我不忘,做出來是喝光光。還有那水餃燒燙燙,搶到醬料忘了放。
主角總算是登場,娜娜開口話陰陽。熬夜唸書樂洋洋,齒牙動搖晃阿晃。要當醫生好心腸,中醫西醫不可放。今日所聞都不忘,將來一定(勿會)輸儂。(末句為台語)
別人勝讀十年書,我書少讀一甲子。
知性,知性,有知沒有性。饗宴,饗宴,饗我不但宴。這次的知性饗宴,確實大大豐富我人生經驗。
前幾日映朱來找,要我幫忙在知性饗宴包水餃。開玩笑,意粉粽子波蘿包,通通做過都沒少,絕對讓你吃飽飽。咦?水餃,水餃,我沒有包過水餃,從頭到腳。
事實上當然有包過,不過卻沒從原料開始做。於是我立刻上孤狗,看看餡料怎麼湊。
阿基師偷吃步,保證你水餃作得出,人家又吃了不會吐。不只不會吐,還好吃到讓你的胃漂浮。第一步,高湯洋菜一起煮,放進冰箱都凍住。第二步,第三步,一步接一步,終點就在不遠處。
於是乎到了當天,先上了方劑實驗,做龜鹿二仙。做了半天,還真的就是半天,差不多十二點,龜鹿真給熬成仙。
看那廝小賊,忒羞不知跟誰學,拿了舂筒回家槌,不說一聲也不陪,嘿!
洗手做羹湯,先遣小姑嘗。沒洗手做豬血湯,不知誰人敢來嘗。好在洗手我不忘,做出來是喝光光。還有那水餃燒燙燙,搶到醬料忘了放。
主角總算是登場,娜娜開口話陰陽。熬夜唸書樂洋洋,齒牙動搖晃阿晃。要當醫生好心腸,中醫西醫不可放。今日所聞都不忘,將來一定(勿會)輸儂。(末句為台語)
禪七
今天,
一整天都很難保持正念。
上午讀書一直碰電腦,
下午做實驗的時候又一直很浮躁。
把青蛙頭剪斷的時候,
我的心根本不知道在哪裡。
要回家的時候,
在布告欄看到了法鼓山青年禪七的海報,
http://youth2.ddm.org.tw/act_content.aspx?webid=4
一整天都很難保持正念。
上午讀書一直碰電腦,
下午做實驗的時候又一直很浮躁。
把青蛙頭剪斷的時候,
我的心根本不知道在哪裡。
要回家的時候,
在布告欄看到了法鼓山青年禪七的海報,
http://youth2.ddm.org.tw/act_content.aspx?webid=4
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補補補
最近實在是腳冰到比冬天的冰淇淋還冰,
張維鈞又只給我開炙甘草湯2克天王補心丹2克再加一些藥而已,
索性去莊松榮拿了
桂附地黃丸18克
附子3克
川牛膝3克
分成八包。
昨天中午晚上各吃了一包。
雙腳馬上熱呼呼,
不過晚上卻失眠了!
只好使用娜娜子教的絕招,
今天早上在粥裡加了一塊方劑實驗做的龜鹿二仙膠,
然後吃了一包張維鈞的藥。
中午去三贏人生吃了一碗當歸湯麵,
又吃了一包昨天拿的藥。
晚上又在燴飯裡加了龜鹿二仙膠。
今晚會怎樣呢?
PS.原來燴飯裡加洋菜比冬粉還像魚翅阿!
張維鈞又只給我開炙甘草湯2克天王補心丹2克再加一些藥而已,
索性去莊松榮拿了
桂附地黃丸18克
附子3克
川牛膝3克
分成八包。
昨天中午晚上各吃了一包。
雙腳馬上熱呼呼,
不過晚上卻失眠了!
只好使用娜娜子教的絕招,
今天早上在粥裡加了一塊方劑實驗做的龜鹿二仙膠,
然後吃了一包張維鈞的藥。
中午去三贏人生吃了一碗當歸湯麵,
又吃了一包昨天拿的藥。
晚上又在燴飯裡加了龜鹿二仙膠。
今晚會怎樣呢?
PS.原來燴飯裡加洋菜比冬粉還像魚翅阿!
2006年12月13日 星期三
稍微瀏覽《醫林改錯》心得
王清任以為,心臟裡面沒有血、血在橫隔膜(血府)裡面、吸氣是吸到肚子裡而跟肺無關、膀胱無上口、腎無孔竅、血管(左右氣門、衛總管)裡面沒血......。
這些當然都是錯誤的理論。
但有趣的是,
王清任的方子還是很有效!
這讓我們可以思考一下,
王清任的理論跟其他的中醫理論差在哪裡?
其他的中醫理論為什麼是對的?
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臨床有效就能證明理論正確嗎?
中醫理論到底是用來幹嘛的?
這些當然都是錯誤的理論。
但有趣的是,
王清任的方子還是很有效!
這讓我們可以思考一下,
王清任的理論跟其他的中醫理論差在哪裡?
其他的中醫理論為什麼是對的?
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臨床有效就能證明理論正確嗎?
中醫理論到底是用來幹嘛的?
顧國棟大師開講
今天本來以為神解是很和藹的吳老師上,
結果居然是顧國棟。
本來想走的,不過下午還是要上課,就姑且聽聽課了。
大概可以把他的上課內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份就幾乎是投影片上的內容一字不差。
第二部份是:我講的都跟投影片一樣阿!你們自己看就好了嘛!
第三部份是則是顧大師開講。
他一直講說神經解剖學我們學了根本沒用,
我覺得說得很對阿!
但不知道為什麼一些人嗤之以鼻。
還有批評大體實驗的教法,
鋸大腿、鋸頭顱之類的根本沒學到東西。
以及說自己照著父母的期望考大學當老師真沒意義之類的。
反正他講得實在是太好了!
又很誠實地說雖然神經解剖學根本沒用,
但是如果把神解廢掉的話他就沒工作了,
所以他怎麼能說神解沒用。
也難怪他看起來就是被其他解剖小組的老師排擠的樣子。
我看王騰緯長大之後可能就會變成他。
顧國棟說神經解剖學沒用,那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普通化學...呢?
仔細想想,那時候背的氨基酸,現在又記得幾個...幾分之幾個呢?
陳玠廷說:「雖然顧國棟很屌,但是如果所有解剖科的老師都跟他一樣不逼我們唸書,
那也不好,因為這樣子我們國考就爆掉了!」
我的天阿!國考是你家的事耶(當然也是我家的事)!
關老師屁事阿?
如果說我們自己就把大學老師設定為幫助我們考試、逼我們唸書的人,
那他媽的讀大學幹嘛?
去補習班吧!
讓我們一起用念力幫助顧國棟升等吧!
另外我又想到一個老問題,
就是他媽的雙主修問題。
每次我們西醫的科目考得比醫學系低分,
同學就會找藉口說什麼我們要唸中醫他們不用唸,
當然這個理由絕對是真的,
只不過我聽起來就覺得很刺耳。
如果說我們要念中醫又要念西醫,會理所當然的導致我們西醫科目考不贏醫學系的,
那麼,假設有另一個中醫系,西醫的科目念得比我們少,
那是不是理所當然的他們的中醫實力會比我們強?
(當然我在這裡是先簡單假設實力跟成績是成正相關的,事實上不一定。)
如果你們不願意承認學太多西醫會因為排擠效應而導致中醫實力變弱,
就不要在那邊哇哇叫說中醫系的西醫科目本來就該考得比醫學系爛!
當然,我每次罵完雙主修制度之後,
總是要強調,「本人並不反對念中醫的人念西醫,相反的我絕對贊成學西醫對我們有幫助。」
但問題是,這世間上對我們有幫助的學問太多了!
語言學、禪學、物理、氣功、音樂、日文、印度醫學,甚至是賴聲川的創意學。
你何不全部都學呢?
雙主修哪夠呢?
為什麼不一百主修呢?
一百主修絕對比雙主修強...嗎?
雙主修絕對比單主修強...嗎?
好了,發洩完了,我要去念大體了。
結果居然是顧國棟。
本來想走的,不過下午還是要上課,就姑且聽聽課了。
大概可以把他的上課內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份就幾乎是投影片上的內容一字不差。
第二部份是:我講的都跟投影片一樣阿!你們自己看就好了嘛!
第三部份是則是顧大師開講。
他一直講說神經解剖學我們學了根本沒用,
我覺得說得很對阿!
但不知道為什麼一些人嗤之以鼻。
還有批評大體實驗的教法,
鋸大腿、鋸頭顱之類的根本沒學到東西。
以及說自己照著父母的期望考大學當老師真沒意義之類的。
反正他講得實在是太好了!
又很誠實地說雖然神經解剖學根本沒用,
但是如果把神解廢掉的話他就沒工作了,
所以他怎麼能說神解沒用。
也難怪他看起來就是被其他解剖小組的老師排擠的樣子。
我看王騰緯長大之後可能就會變成他。
顧國棟說神經解剖學沒用,那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普通化學...呢?
仔細想想,那時候背的氨基酸,現在又記得幾個...幾分之幾個呢?
陳玠廷說:「雖然顧國棟很屌,但是如果所有解剖科的老師都跟他一樣不逼我們唸書,
那也不好,因為這樣子我們國考就爆掉了!」
我的天阿!國考是你家的事耶(當然也是我家的事)!
關老師屁事阿?
如果說我們自己就把大學老師設定為幫助我們考試、逼我們唸書的人,
那他媽的讀大學幹嘛?
去補習班吧!
讓我們一起用念力幫助顧國棟升等吧!
另外我又想到一個老問題,
就是他媽的雙主修問題。
每次我們西醫的科目考得比醫學系低分,
同學就會找藉口說什麼我們要唸中醫他們不用唸,
當然這個理由絕對是真的,
只不過我聽起來就覺得很刺耳。
如果說我們要念中醫又要念西醫,會理所當然的導致我們西醫科目考不贏醫學系的,
那麼,假設有另一個中醫系,西醫的科目念得比我們少,
那是不是理所當然的他們的中醫實力會比我們強?
(當然我在這裡是先簡單假設實力跟成績是成正相關的,事實上不一定。)
如果你們不願意承認學太多西醫會因為排擠效應而導致中醫實力變弱,
就不要在那邊哇哇叫說中醫系的西醫科目本來就該考得比醫學系爛!
當然,我每次罵完雙主修制度之後,
總是要強調,「本人並不反對念中醫的人念西醫,相反的我絕對贊成學西醫對我們有幫助。」
但問題是,這世間上對我們有幫助的學問太多了!
語言學、禪學、物理、氣功、音樂、日文、印度醫學,甚至是賴聲川的創意學。
你何不全部都學呢?
雙主修哪夠呢?
為什麼不一百主修呢?
一百主修絕對比雙主修強...嗎?
雙主修絕對比單主修強...嗎?
好了,發洩完了,我要去念大體了。
2006年12月10日 星期日
轉錄:「中國」
「中國」
「中」的意思即為「內部」、「中央」,古代中國人和其他很多民族一樣,相信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漢朝以及漢朝以前,可考證的「中國」一詞的用法有如下幾種:
指京師,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區,如《三國志》:「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又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又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由上可見,「中國」一詞在古代,首先是一地域概念。
春秋時期的「中國」(等於「中土」,「中原」)只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他地區不算「中國」。由於「中國」(中原)地區的王朝建立之時間最早,經濟與技術的水準遠較「四夷」為高,華夏文化也一直居於「四夷」之上,是所謂禮義之邦。所以隨?華夏文明的擴展,也隨?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的不斷侵入,「中國」一詞逐漸擁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義。
戰國時期的中國漢朝以後,少數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以中國自居。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如:《晉書》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中國」一詞的政治意義在遼宋和金宋對峙時期更顯突出: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曾自稱中國,且一度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這裏的中國一詞,是和王朝的正統性緊密相連的。
由於「中國」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關係甚小,古代中國人也沒有近代西方式的民族概念。歷史上夏商周三代無不出自「蠻夷戎狄」,華夏族便是夷夏不斷融和的產物。五代時吳越王錢鏐臨終時要子孫「善事中國」,此「中國」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後唐。五代有三代(後唐、後晉、後漢)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新舊《五代史》都把他們視為正統,而把南方漢人政權放在次要地位,只稱梁、唐、晉、漢、周為中國,卻不稱南方立國的各漢族政權為中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言「十國非中國之有也」。南宋時,女真控制中原地區,陳亮在上孝宗書中說,不能「置中國於度外」要經營荊襄「爭衡於中國」(其中的「中國」,前者指中原地區,後者指佔據中原的金國),因此中國不僅是漢族的中國,而是各族人民的中國。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滿清的雍正皇帝在其著名的《大義覺迷錄》中宣稱:「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荊楚、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為夷狄可乎?至於漢、唐、宋全盛之時,北狄、西戎世為邊患,從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至清朝後期,「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一直只是作為一種泛指的辭彙來使用,不曾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清廷與西方國家交流時,雖然往往傲慢地使用「中國」這個名稱來稱呼自己,但在官方文書上還是把「大清國」作為國號。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成立,「中國」這一稱謂首次具有了法律上的意義,是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自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取代中華民國(ROC)在聯合國的席位以來,在國際上的主流認知中,「中國」逐漸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中華民國政府繼續存在並有效管轄臺灣島和澎湖、福建的金門、連江部分地區所構成的臺灣地區。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60203425
「中」的意思即為「內部」、「中央」,古代中國人和其他很多民族一樣,相信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漢朝以及漢朝以前,可考證的「中國」一詞的用法有如下幾種:
指京師,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區,如《三國志》:「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又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又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由上可見,「中國」一詞在古代,首先是一地域概念。
春秋時期的「中國」(等於「中土」,「中原」)只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他地區不算「中國」。由於「中國」(中原)地區的王朝建立之時間最早,經濟與技術的水準遠較「四夷」為高,華夏文化也一直居於「四夷」之上,是所謂禮義之邦。所以隨?華夏文明的擴展,也隨?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的不斷侵入,「中國」一詞逐漸擁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義。
戰國時期的中國漢朝以後,少數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以中國自居。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如:《晉書》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中國」一詞的政治意義在遼宋和金宋對峙時期更顯突出: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曾自稱中國,且一度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這裏的中國一詞,是和王朝的正統性緊密相連的。
由於「中國」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關係甚小,古代中國人也沒有近代西方式的民族概念。歷史上夏商周三代無不出自「蠻夷戎狄」,華夏族便是夷夏不斷融和的產物。五代時吳越王錢鏐臨終時要子孫「善事中國」,此「中國」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後唐。五代有三代(後唐、後晉、後漢)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新舊《五代史》都把他們視為正統,而把南方漢人政權放在次要地位,只稱梁、唐、晉、漢、周為中國,卻不稱南方立國的各漢族政權為中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言「十國非中國之有也」。南宋時,女真控制中原地區,陳亮在上孝宗書中說,不能「置中國於度外」要經營荊襄「爭衡於中國」(其中的「中國」,前者指中原地區,後者指佔據中原的金國),因此中國不僅是漢族的中國,而是各族人民的中國。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滿清的雍正皇帝在其著名的《大義覺迷錄》中宣稱:「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荊楚、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為夷狄可乎?至於漢、唐、宋全盛之時,北狄、西戎世為邊患,從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至清朝後期,「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一直只是作為一種泛指的辭彙來使用,不曾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清廷與西方國家交流時,雖然往往傲慢地使用「中國」這個名稱來稱呼自己,但在官方文書上還是把「大清國」作為國號。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成立,「中國」這一稱謂首次具有了法律上的意義,是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自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取代中華民國(ROC)在聯合國的席位以來,在國際上的主流認知中,「中國」逐漸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中華民國政府繼續存在並有效管轄臺灣島和澎湖、福建的金門、連江部分地區所構成的臺灣地區。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60203425
嘴砲大體心得
何謂生?非死即生;
何謂死?非生即死。
何為生?死即是生;
何為死?生即是死。
禪觀大體老師,究竟何謂大體老師?髮膚乎?皮肉乎?神經系統大腦乎?
空竅者,神明之戶牖也;戶牖者,空竅之戶牖也。而我今在大體實驗室之戶牖內,亦無異於大體老師。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度過去呀,度過去。向彼岸度過去。大家一同向彼岸度過去。速速證到菩提。
結締結締,結締組織,菠蘿包結締,菩提阿婆喝。
世間無真空,結締組織蒸發於真空,波蘿麵包蒸發於真空,我喝,他喝,菩提喝,阿婆喝。而我今在大體老師之結締組織外,亦無異於大體老師。
但我亦非大體老師。老師之所為,我所未曾為也;老師之所親,我所未曾親也;老師之捐軀,我所未曾捐也;老師之大愛,我所未曾有也;老師所受之苦,我所未曾受也;老師所享之樂,我所未曾享也,老師所在之時空,我所未曾居也。
想起我第一次清洗大體老師,所抱持的心態,所做出的行為;想起我最近一次上大體實驗課時,所抱持的心態,所做出的行為。似乎,兩者根本不是同一人所為?而那時的我又怎麼會是這時的我?生前的我又怎麼會是死後的我?死又何懼?但又可懼。
我看到了大體老師的快樂。但我又不是大體老師,怎麼能知道大體老師的快樂?你又不是我,怎麼能知道我不知道大體老師的快樂?我也不是你,怎麼能知道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大體老師的快樂?……到頭來,沒有一個人知道,究竟誰快樂,誰不快樂。而人人都想要快樂,卻人人不知道快樂,卻人人只想知道別人的快樂,事實上是人人自以為知道了別人的快樂,是人人自以為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
互即互入,著實偉大,我今做不到。解剖著大體老師,並不是解剖著我,將來看著病人,也看不到我,也看不到病人。
今天我解剖大體老師,明日會否我成為大體老師?但何為今日?何為明日?要是沒有日又如何?何又為今?何又為明?今明相成,而我卻始終逃不了,歸化塵土的命運。荒謬荒謬!歸化塵土,又何來我?既無我,我又何懼?但我卻是驚懼。
道可道,非常道。情可情,非恆情。我今種種所有情,我今種種所有言,皆為虛幻,卻不虛幻。
做人難,做大體老師卻更難。
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學會死亡,卻是永恆的事。永恆如星星,星星卻不永恆。以為看到了星星,卻是看到了星星的光。星星閃耀,閃耀的是星星,不閃耀的不是星星,不是星星不能閃耀,星星閃耀,荒謬荒謬,不如星星。
大體老師,大體老師,讓我尊稱您一聲__徐蔡月霞女士。
何謂死?非生即死。
何為生?死即是生;
何為死?生即是死。
禪觀大體老師,究竟何謂大體老師?髮膚乎?皮肉乎?神經系統大腦乎?
空竅者,神明之戶牖也;戶牖者,空竅之戶牖也。而我今在大體實驗室之戶牖內,亦無異於大體老師。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度過去呀,度過去。向彼岸度過去。大家一同向彼岸度過去。速速證到菩提。
結締結締,結締組織,菠蘿包結締,菩提阿婆喝。
世間無真空,結締組織蒸發於真空,波蘿麵包蒸發於真空,我喝,他喝,菩提喝,阿婆喝。而我今在大體老師之結締組織外,亦無異於大體老師。
但我亦非大體老師。老師之所為,我所未曾為也;老師之所親,我所未曾親也;老師之捐軀,我所未曾捐也;老師之大愛,我所未曾有也;老師所受之苦,我所未曾受也;老師所享之樂,我所未曾享也,老師所在之時空,我所未曾居也。
想起我第一次清洗大體老師,所抱持的心態,所做出的行為;想起我最近一次上大體實驗課時,所抱持的心態,所做出的行為。似乎,兩者根本不是同一人所為?而那時的我又怎麼會是這時的我?生前的我又怎麼會是死後的我?死又何懼?但又可懼。
我看到了大體老師的快樂。但我又不是大體老師,怎麼能知道大體老師的快樂?你又不是我,怎麼能知道我不知道大體老師的快樂?我也不是你,怎麼能知道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大體老師的快樂?……到頭來,沒有一個人知道,究竟誰快樂,誰不快樂。而人人都想要快樂,卻人人不知道快樂,卻人人只想知道別人的快樂,事實上是人人自以為知道了別人的快樂,是人人自以為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
互即互入,著實偉大,我今做不到。解剖著大體老師,並不是解剖著我,將來看著病人,也看不到我,也看不到病人。
今天我解剖大體老師,明日會否我成為大體老師?但何為今日?何為明日?要是沒有日又如何?何又為今?何又為明?今明相成,而我卻始終逃不了,歸化塵土的命運。荒謬荒謬!歸化塵土,又何來我?既無我,我又何懼?但我卻是驚懼。
道可道,非常道。情可情,非恆情。我今種種所有情,我今種種所有言,皆為虛幻,卻不虛幻。
做人難,做大體老師卻更難。
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學會死亡,卻是永恆的事。永恆如星星,星星卻不永恆。以為看到了星星,卻是看到了星星的光。星星閃耀,閃耀的是星星,不閃耀的不是星星,不是星星不能閃耀,星星閃耀,荒謬荒謬,不如星星。
大體老師,大體老師,讓我尊稱您一聲__徐蔡月霞女士。
2006年12月5日 星期二
2006年12月3日 星期日
運轉人生 會計碩士開公車
運轉人生 會計碩士開公車 更新日期:2006/12/03 15:40 記者: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頂著國立成功大學會計系碩士的高學歷,賴振宇寧願放棄在銀行的鐵飯碗及當會計師的願望,毅然選擇在首都客運擔任公車駕駛,這段經歷讓賴振宇成為客運公司招收新駕駛的活廣告。 賴振宇從小在高雄出生、成長,今年26歲,從小就立志要當會計師。他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的在高雄師大附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成功大學會計系,又以最高分錄取成大會計研究所,畢業服完兵役後,順利考取了會計乙級技術證照及記帳士執照,先後進入了中國信託和勤業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眼看著從小的夢想就要一步一步實現中,卻選擇另一條路開公車,改變了自己人生的道路。 賴振宇說,他原是公車族,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時,每天都要搭首都客運21線公車通勤。意外他被一位女駕駛所吸引,從她自然純熟的開車技術、親切的笑容和對乘客的問候,真心服務的精神讓他感動,她臉上流露出的自信與驕傲光芒,令他難忘。當下他就決定,不要再每去計算一些呆板、枯燥的數字,他要改當一個充滿自信、驕傲又可以每天服務人群的公車司機。 當他回到家後,立刻拿起電話,迫不及待的把這個決定告訴他遠在金門技術學院擔任英文講師的女朋友,女友在電話中鼓勵他說:選擇你有興趣的工作,做有意義的工作,「我都會支持你」。 第二天一早,賴振宇就到首都客運報名應徵駕駛工作,經過面試及道路駕駛,他被錄用,當上新駕駛。由於他服務親切,還獲選為優良駕駛。最近首都客運公司擬提高駕駛員的學歷及素質,賴振宇的經歷遂成為公司招收新人的有力例證。 說擔任公車駕駛後,賴振宇最常碰到的疑問是: 你不怕當公車駕駛埋沒了你? 這個問題,不但親友問、老師問,連同事也在問。還曾在開車時載過已擔任會計師的同學,看到他坐在駕駛座上,一付不可置信。直到他告訴老同學,自己從開公車可以得到自信與快樂後,同學才釋懷,並告訴其他要同學多搭204路。
我說老師們啊!
不要再只會用考試逼同學唸書了啊!
永遠的藉口就只是那一句:我現在不逼你念書,等你以後當個醫死人的醫生我怎麼對得起你。
不然就是:我現在逼你念書你恨我,等你長大會感謝我。
靠腰!
不想唸書就不想唸書嘛!
又不是醫學系畢業就要當醫生,
怎麼讓那些不想唸書的人畢業之後去從事公車司機ˋ農夫ˋ畫家......等等他們最想從事的職業,
才是重點吧!
這樣逼著所有的學生被動學習,
不但磨滅了主動學習的學生的熱血,
也讓本來就不想學習的同學被迫學習,
出了社會之後不得已只好做自己不想做的職業,
畢竟都考上醫師執照了嘛!
不當醫生白不當。
A錢的醫生就是你們這些教育者製造出來的啊!
上課點名?
襪靠!
教得好的老師最好是學生會不去上課啦!
教得爛的老師你已經很對不起學生了,
還要連讓學生自己念書的時間都不給嗎?
I have a dream,
that 所有公車司機都是想當公車司機的人,
所有醫生都是想當醫生的人,
老師上課不點名,
出席率卻百分之九十九,
而那百分之一,
出了社會之後,
活出比那百分之九十九還有意義的生命。
我說老師們啊!
不要再只會用考試逼同學唸書了啊!
永遠的藉口就只是那一句:我現在不逼你念書,等你以後當個醫死人的醫生我怎麼對得起你。
不然就是:我現在逼你念書你恨我,等你長大會感謝我。
靠腰!
不想唸書就不想唸書嘛!
又不是醫學系畢業就要當醫生,
怎麼讓那些不想唸書的人畢業之後去從事公車司機ˋ農夫ˋ畫家......等等他們最想從事的職業,
才是重點吧!
這樣逼著所有的學生被動學習,
不但磨滅了主動學習的學生的熱血,
也讓本來就不想學習的同學被迫學習,
出了社會之後不得已只好做自己不想做的職業,
畢竟都考上醫師執照了嘛!
不當醫生白不當。
A錢的醫生就是你們這些教育者製造出來的啊!
上課點名?
襪靠!
教得好的老師最好是學生會不去上課啦!
教得爛的老師你已經很對不起學生了,
還要連讓學生自己念書的時間都不給嗎?
I have a dream,
that 所有公車司機都是想當公車司機的人,
所有醫生都是想當醫生的人,
老師上課不點名,
出席率卻百分之九十九,
而那百分之一,
出了社會之後,
活出比那百分之九十九還有意義的生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