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吸引力法則是錯的之證明

傑克流落到一個荒島上,島上的食人族抓住了傑克。



傑克大喊:「完蛋了!」



這時天上傳來一個聲音:「不,你還沒完蛋。



你現在拿起土著手中的長矛,往酋長的心臟刺去。」



傑克照做了,接著問上帝:「然後呢?」



上帝說:「然後現在你真的完蛋了。」





吸引力法則認為,只要你在腦中具體地想像你想達成的目標,你的念力就可以幫你吸引目標過來。



例如你想要當個有錢人,只要在腦中具體地想像自己已經成為一個有錢人,那麼你很快就會變成有錢人。





我下面就利用兩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來證明吸引力法則是錯的。





一、想像力的偏差(biases of imaginary)



這是Daniel Kahneman以及Amos Tversky所做的經典實驗,



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得到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



他們開啟了行為經濟學這個嶄新的研究領域。





實驗大致如下:



如果我們從十個人裡面,選出兩個人來組成一小隊,那麼總共有幾種可能的小隊成員組合?



第二種情況,如果我們是從這十個人裡面,選出八個人來組成一小隊,那麼總共有幾種可能的小隊成員組合?





懶得計算沒關係,試著估計一下上面兩種情形的答案,或者只要回答哪一種情形的小隊成員組合比較多種就好了。





估計好了嗎?





先不直接講答案,先想想哪一種情形的組合會比較多。





第一種情形,我從十個人裡面挑出兩個人組成一小隊,這時發生了什麼事呢?



沒錯,十個人少掉兩個人,而這剩下的八個人,剛好也可以當成是一小隊,以符合第二題的情形。



也就是說,不管從十取二的小隊有什麼樣的組合情形,從十取八的小隊都會有相對應的組合。



因此,兩種取法所得到的組合數應該是一樣的。



你答對了嗎?



還是你的直覺告訴你,從十取二的組合會比從十取八的組合多呢?



事實上,這正是實驗的結果。





從十取二以及從十取八的組合,正確答案都是45種。



但是平均起來人們估計從十取二的組合是70種,而取八的組合則是估計為20種。





為什麼?



因為人的腦袋從來就不是演化來給我們算數學的!





我們在遠古大草原(有人說是沼澤)生活的老祖宗們,



為了生存,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出大大小小的「決策」。



而要做決策,首先要能判斷未來某些事情、某些情況發生的可能性。



否則就會做出像是「拿著漁網去森林裡面捕魚」這樣的事情來。





而在我們老祖宗所生存的環境下,人類當然不可能演化出強大的數學能力以及統計學說



(我們有藉口去跟數學老師以及統計學老師說自己的成績爛都是老祖宗的錯了)。



但是,人類還是演化出了一些心智機制,來幫助我們判斷某些事情或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而上述實驗所描述的,就是其中一種機制:「便利性」。



也就是說,「如果我的腦子可以很容易、很方便地1)接收、2)思索、3)想像到某件事情或某種情況,



那麼,我們就會認為這件事情或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高。」





回到這個實驗。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從十取二的各總組合的可能性比從十取八的可能性還高,



就是因為「在我們的腦中,想像從十取二的過程比較容易、比較方便」的關係。





舉個生活上的例子:如上所述,我們對於探險的風險,是通過能想像到的各種無法應對的偶發事件來評估的。



如果對這些困難的描繪栩栩如生,那麼這次探險將顯得格外艱難。





而我們所謂抱持悲觀想法的人,腦中總是會很容易地具體地想像一些困境。



而越去想像這些困境,我們對於這些困境所發生的可能性,就會過度地高估,



而去認為這些困境很可能會發生,這又導致了這些人更去想像這些似乎很有可能會發生的困境。



到最後,這些困境縱使沒發生,也跟發生了一樣,對這些抱持悲觀想法的人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要正面思考!





二、預期心理



這個實驗的實驗對象,是亞裔的美國女性。



之所以選擇亞裔的美國女性,是因為這當中存在著兩種刻板印象(或者說是大眾的「信念」):



1)亞洲人的數學能力比較好



2)女性的數學能力比較差



而亞裔美國女性,剛好是這兩種刻板印象的結合,正好給了心理學家一個極佳的實驗對照。



實驗把這些亞裔女性分為兩組,分別讓他們進行數學測驗。



第一組在測驗之前,先刻意詢問他們一些與「種族」相關的問題,讓他們的腦中激發對於種族的概念。



而第二組則是先詢問一些關於「性別」的問題,讓他們的腦中激發對於性別的概念。



(這是心理學實驗常用的一種方法,詳細的原理在此就不詳述)





而數學測驗的結果:



腦中「種族概念被激發的那組」,果然正如信念「亞洲人的數學能力比較好」所提示的,



成績比腦中「性別概念被激發的那組」還要高出許多。





結合上述兩個實驗,我們來檢視一下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我們若是想達到我們的目標,



就要一直具體地想像我們已經達到我們的目標的情形。



這樣子做,根據上述第一個實驗,我們就會認為我們達到這個目標的可能性非常的大。



大到甚至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我們真的已經達到這個目標了。



接著,根據上述第二個實驗,我們的實際表現,會受到我們對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的信念所影響。



例如,我今天具體地想像我有很多錢的情況,想像到我幾乎認為我自己下一秒就是百萬富翁了。



而我們都有「有錢人很會賺錢(不然怎麼會有錢?)」這樣的信念,



這樣的信念又會影響到我們的具體表現,



因此,我們很可能真的變得比較會賺錢了,最後讓我們達成了成為有錢人的目標。





所以,吸引力法則是對的!





這不是跟我的標題以及我文章一開頭所想要證明的矛盾嗎?





沒錯,吸引力法則是對的,也是錯的。





吸引力法則是對的,就如同我剛剛所解釋的。



事實上,吸引力法則的概念,



根本是來自於NLP(神經語言程式,一種催眠以及改變信念的心理療法)之中的一小部分思想。



這些觀念,除了NLP之外,也在認知療法、正向心理學等等心理治療臨床上實際運用,



並且如同上述,這些觀念也經由許多實驗直接或間接的證明其效果或原理了。





那麼,吸引力法則錯在哪裡?



吸引力法則,錯在將這些正確的概念「過度推衍」、「誇大效果」,



而這使得人們將這些概念,應用在不該被運用的對象以及時機上。





拉拉雜雜長篇大論,得到了這麼短短兩行結論。



事實上,這兩行結論,讓我們思考到更重要的問題上,



那就是關於醫學理論的「過度推衍」、醫療療效的「誇大效果」,



導致人們進行許多無效甚至是有害的醫療行為。





而這點,正是實證醫學誕生的原因,也同時是實證醫學最大的使命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