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上海味 麵館

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小舖子

大概只有兩三坪

只有三張桌子

老闆是道道地地的上海老奶奶老爺爺

上海口音在台灣很難聽到


招牌應該是他們的腱仔麵了

這個腱仔麵不是把王建民開刀割下來的肉拿來吃

而是用道地紹興酒醉出來的豬腱仔


麵的湯是用水果熬的

清澈如水

配上淡淡的蔥花

每次剩下個一兩口

老奶奶都會要我喝完


老奶奶每次招待的泡菜也很上海

酸酸甜甜微微辣

總是能讓我吃了還想再吃


今天從健身房回家的路上

想說去上海味吃個牛肉麵來個「經腸胃道異種肌蛋白移植」

吃完之後

老奶奶居然記得這是我第一次吃他們的牛肉麵

老爺爺也笑容滿面地問我平常都不點牛肉麵為什麼今天點了

好不好吃?


好吃

9 則留言:

  1. 前文提到:

    「如用麻黃的指徵和證據即為麻黃證」

    「黃煌教授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那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一位中藥一味證』」



    這聽起來很像日本漢醫的做法。(受古方派影響)

    "On the other hand, in current Japanese Kampo, unlike the orthodox TCM of China, it is

    now

    quite legitimate to express Sho in terms only of formula. For example, Japanese Kampo

    physicians often say: the patient is in Rikkunshi-To-Sho. This means that the patient is in a

    condition in which Rikkunshi-To will be effective.



    As you can see, in this paradigm, diagnosis is completely merged with formula. In a Western

    situation, this would be similar to stating that the patient is in the condition of, say, aspirin-

    Sho."

    節錄自: Evidence-based Reconstruction of Kampo Medicine: Part II—The Concept of Sho

    Katsutoshi Terasawa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16455/

    文中的Sho就是日文的"證"(作者描述證的說法也很有意思,和博主的看法有異曲同

    工之妙)

    回覆刪除
  2. 不過這樣做就和目前中醫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況且這個牽涉到疾病的概念以及定義問題。



    余雲岫說過「對於藥的作用和舊醫學裡面有研究價值的部分,不過是用藥的經驗。也就是病的

    證候相配合的認識」(呂嘉戈, 挽救中醫, 余雲岫關於處理舊醫的提案p.57) 從這個角度看,用藥

    證或方證定義疾病或許是有可取之處。可是這樣的話或許會停留在經驗醫學的階段,診斷維持

    在完全和病因、解剖、以及病理脫鉤的情況。只是單純地在整體症狀和方劑之間玩連連看。(當

    然疾病和病因、解剖、以及病理之間的因果關係常常難以確定,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單純地把診斷以方劑分類固然有簡潔的好處,不過疾病的概念將會趨於模糊。假設將瘧疾稱為

    「金雞納病」("Cinchona disease"),可以告訴醫生應該使用金雞納。不過也有病患使用金雞納

    是無效的,例如有抗藥性虐原蟲的情況;或是患者有心臟節律問題(cardiac arrhythmia),而不適

    於使用金雞納。這些病患或許應該使用青蒿(Artemisia annua)來治療。這時候難道要有兩個疾病

    名嗎? (「金雞納病」=「青蒿病」???) 或者在病名下再次分??? 新的治療方法一直出現的情況

    下,這樣的做法會徒增困擾,也沒有必要。



    Terasawa文中也提到日本漢方診斷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日本的漢方要被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NHIS)給付就必須要有西醫病名,可是這和傳統的診斷方法又不相容。所以

    使用方名為病名,在現時的日本醫療系統中實為不得已之做法。



    如何看待傳統的病名,並將之標準化以及現代化,對於中醫是一個頗為中心的問題。

    回覆刪除
  3. 感謝DannyHung提供的資料。

    黃煌教授的書上也有說,他的確是受到日本古方派很大的影響,但這種說法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以為這種方證對應的想法是日本人發明的,而不是傳統中醫。



    事實上,若不帶偏見的直接閱讀中醫古籍,會發現古方派的方證對應想法,才是古代中醫真正的

    想法,是日本人幫中醫找到了自己的根。



    使用西醫診斷應該真如DannyHung 所說是受給付制度影響,

    但使用方名為病名則是從古方派興起以來就開始了。



    傳統的病名並不需要標準化以及現代化,而是要用歷史觀去理解之,否則只會扭曲古人的原意,

    造成閱讀古籍的障礙。



    關於「用藥證或方證定義疾病或許是有可取之處。可是這樣的話或許會停留在經驗醫學的階段」

    事實上,西方醫學經過了幾千年來以理論醫學為主流的歷史,

    才在二十世紀末擺脫理論醫學的束縛,而認為經驗醫學才是最科學、對病人最有益處的。

    回覆刪除
  4. 想請問您

    是否在台中市進化北路附近那吃到的呢?



    如果是..

    那麼在這衷心的地感謝您的支持與厚愛

    我是那兩位老爺爺老奶奶的兒子



    以下是店裡的粉絲專業

    還請多多支持 感恩

    http://www.facebook.com/pages/

    %E4%B8%8A%E6%B5%B7%E5%91%B3/16

    4631300267239?

    sk=app_164350696923478

    回覆刪除
  5. 頗同意你的論點

    但...... 最終 又該學哪些東西呢???

    回覆刪除
  6. http://tw.myblog.yahoo.com/1900-

    1900/article?mid=5064



    學中醫的話,您要去學古中醫的方式,要從

    脈證切入,要不然自己無能力分析病機病因

    的話,只是某方套某病的藥局方式,學中醫

    20~30年後,會發現終究只是一場空夢,這

    並不是危言聳聽。

    回覆刪除
  7. 您好, 不好意思打擾了~ 因搬家,近300

    本中醫養生書籍打算賠售出清.

    歡迎您來露天拍賣<健康同學會>逛逛



    http://store.ruten.com.tw/bihsu

    an



    祝您 健康快樂

    回覆刪除
  8. 薩拉不滿科科哈哈



    薩拉不滿科科超棒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