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4日 星期四

民間特有疾病觀念之探討

公衛課終於上了個有趣的東西了,

民間特有疾病觀念之探討。



以下統計資料出自何文照老師的投影片。



名詞:民眾認為的意義。



心臟無力:喘(42.8%)、虛弱無力(22.3%)、心悸(10.8%),

其他還有頭暈目眩、疲勞厭倦、心胸煩悶、心跳無力等等。



肝火大:口乾(54.2%)、口苦(26.5%)、口臭(11.5%),

其他還有疲勞厭倦、尿色深、身體熱、失眠、肝不好、脾氣暴躁、長黑斑、食慾不振、皮膚癢等等。



脾土無開:食慾不振(79.5%),其他還有胃不適、慢脾等等。



肺管lamˋ:咳瘶(81.9%)、哮喘(12.1%)、易感冒(9.6%),

其他還有畏寒、虛弱無力、喉嚨癢等等。



敗腎:頭暈目眩51(30.7%)、目眵48(28.9%),

其他還有虛弱無力、眼花、腰酸背痛、記憶力減退、頭痛、耳鳴、

疲勞厭倦、小便白濁、頻尿等等。



下面都只打出第一名了,因為上面就搞了好久。



腦神經衰弱:失眠

血濁:頭暈目眩

欠血:頭暈目眩

火氣大:口乾

囝仔得驚:愛哭

頭風、腳風、手風:手腳酸痛

月內風:骨頭關節酸痛



總之呢,單單一個名詞就有這麼多種不同的看法,

而且還是在我們這個教育發達的時代。

更不要說古代同樣的名詞會跟現在的含意一樣了。



今天中內課陳建仲仁波切老師也上了一堂很有啟發性的課,

果然是佛法大師。



廖育群所著《醫者意也》一書也提到一個問題:

現在的中醫是否與古代的中醫相同?

如有不同,那麼區別何在?



而書中也提到,這樣的問題該由誰來回答?

西醫與一般人士就不用說了,

中醫業內人士大概會說「沒什麼區別」__

因為他們大多僅僅是在二維空間上看待並使用著這門依然存活的古代科學...

人們往往會認為傳統的東西從古到今一脈相承,流傳沿用而不變;

從其誕生伊始,就是一個精美的成熟體,今人所言莫不屬「古已有之」。



說得真好阿!



於是,中國人一面不斷謙虛的將自己的成就推給所謂「老祖宗」,

另一面自大的卻利用此虛幻的「老祖宗成就」來炫耀自己身為其後代,

真是莫名其妙。



《99.9%都是假設》一書也提到,

現代日本科學教育最大的問題,

就是並沒有教導科學史,以及現代科學的起源__哲學。

如此半調子的學習模式,

使得日本的科學研究者頭腦不夠「柔軟」,

反而變成一群「迷信」科學的科學教信徒。

(以上不是引用,只是憑印象敘述)



大陸的漢語研究也有「漢語史」,

王力先生的《漢語史稿》讀起來也是令人手不釋卷。



我想,不管是什麼學科,

學好其本身的歷史,

都應該是有幫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