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微言,清代陳士鐸所著。
但其中大部分的內容皆偽托天師岐伯所著。
陳士鐸本人只在各篇章之後提出短短的評論。
雖然就醫學理論的內涵來說,很明顯至少是金元之後的著作,
甚至很有可能是清朝陳士鐸自己所著。
不過近來大陸卻有人將陳士鐸所言的部份刪去,
說剩下的便是黃帝內經的下集「黃帝外經」,
真是莫名其妙。
首先,素問靈樞本來是分開的兩本著作,
直到晉代皇甫謐才「猜測」素問靈樞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說的黃帝內經。
而後人也就不求甚解地稱呼素問靈樞為黃帝內經了。
不過近代「內經素靈考」一書已經考證出,
素問靈樞並不等於黃帝內經。
「內經素靈考」的考證內容算是相當公正客觀了,
不過就算你不相信,
至少素問跟靈樞是在皇甫謐之後才叫做黃帝內經的,
這點是無庸置疑。
而所謂「黃帝外經」中,
許多地方引用素問靈樞的內容,
居然直言「內經曰」!
從這點可以認為黃帝外經的成書上限至少是皇甫謐之後。
接下來從一些詞句上面,從漢語史的角度來探討。
因為我也不是專業漢語史研究者,
只是就一些簡單明顯的地方提出看法而已。
1.僅
「僅」字在唐代是「差不多達到」的意思。它是甚言其多,
不像近代的「僅」字甚言其少。(漢語史槁)
而外經微言中,兩處使用「僅」字:
「形充而大肉無分理者,皮僅包乎肉也,肉厚壽,肉脆夭。」
「非僅肝血旺而膽汁盈,肝血衰而膽汁衰也。」
兩處都是「只」的意思,而這個意思,至少在唐代之後才出現。
另外,素問靈樞全文並無「僅」字,常用「但」來表示「只」的意思。
2.暫
等於現代的「短時間」...唐人用暫還是這個意思...後來變了
「在正式做甲事之前,暫時先做乙事」。(漢語史槁)
而外經微言中,出現八次「暫」,都是「暫時(瀉火)」的意思。
另外,素問靈樞全文並無「暫」字。
3.再
在杜甫時代,再字由兩次的意義轉到第二次的意義。(漢語史槁)
外經微言曰:
「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
呼出者,陽氣之出也。吸入者,陰氣之入也。故呼應天,而吸應地。
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
這裡的再很明顯是第二次的意思。
4.太陽
太陽是什麼時候代替日的,漢語史槁沒有說得很清楚,可能是唐代吧!
外經微言曰:「膀胱得日之火氣,下走於足,猶太陽火光普照於地也」
「小腸為心之表也,故稱陽而不稱陰,且其性原眉陽,得太陽之日氣,故亦以太陽名之。」
(哈哈這裡真有意思,作者寫出這個道理來,
就算不懂中醫只懂古漢語的人來看,也是會哈哈大笑的。
古代明明稱太陽作日,這裡居然用太陽等於日的想法來解釋膀胱小腸經的命名,
莫非古人有時光機乎?
這就讓我想到張維鈞在講康平傷寒論講到「小渴」時,
也說這明明就是他女兒才會用的火星文,
難道張仲景有時光機乎?)
以上只是就我微薄的知識所提出的看法,
因為我在中國期刊網也找不到外經微言的考證文章,
所以只能自己來了。
可惜我對聲韻學完全外行,
不然也可以就聲韻學來討論。
不過從學術內容來看,
我的感覺告訴我,
這是清朝的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