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醫生你到底在想啥?》之中風的西方醫學概念演化過程

腦中風的現代概念是腦血管塞住或爆掉所導致的腦細胞受傷死亡。根據這個疾病概念,我們必須把一個人的腦子切開來,才有辦法知道一個人有沒有腦中風。因此,在還沒有辦法隨便解剖人腦的古代,是不可能形成現代腦中風的疾病概念的。



但是,腦中風的病人會有明顯且特別的臨床症狀,因此,古人還是有辦法藉由觀察腦中風病人的臨床表現,歸納而形成一個「症狀學的疾病概念」。



根據十九世紀知名的法國病理學家夏科(J. M. Charcot)所述,「古代症狀醫學」(ancient symptomatic Medicine)使用「apoplexy」這個詞彙,來指稱像是腦中風之類的病人所產生的「臨床症候群」。如同西元二世紀的名醫蓋倫所指出的,apoplexy代表「忽然失去全身的感覺、動作,但依然有呼吸」。(Charcot, 1881, clinical lectures on senile and chronic disease, p262)



夏科在這裡使用了一個非常棒的詞彙:「古代症狀醫學」。這個詞彙提醒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西方醫學思想史至少可粗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是以臨床可見的症狀來分類疾病的「古代症狀醫學」;第二是以解剖人體所見的「病灶」(lesion)來產生疾病概念的「病理解剖醫學」。



要學好現代醫學,不能不瞭解這兩個現代醫學建構疾病概念的方法:「疾病分類學」(nosology)與「病理學」(pathology)。



所謂疾病分類學,就是夏科所說的古代症狀醫學,其意義剛剛已經講過,大家也很容易理解。



至於「病理學」,則以十八世紀的義大利解剖學教授莫幹尼(G. B. Morgagni)為開路先鋒。莫幹尼以前人對於正常人的解剖研究為基礎,對人體器官的異常病灶進行觀察與描述,並且與病人生前的表現作對照。後來隨著顯微鏡的發展,德國的魏爾嘯(virchow)進一步觀察細胞的病裡表現,因此被稱為細胞病理學之父。



現代醫學有非常多的疾病概念,都是透過對人體病灶的肉眼或顯微鏡觀察而產生的。若是不瞭解這點,就沒辦法學好現代醫學。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各種癌症概念。所有的癌症概念都是透過觀察腫瘤或癌細胞的肉眼或顯微鏡特徵而分類得來的。所以,醫學生在學校上病理學課程的時候,幾乎一半以上都在學癌症。我當初就是沒學好病理學因此進了醫院之後非常難瞭解各種癌症的概念。後來是多讀了一些書,知道了西方醫學的這兩種建構疾病概念的方法,才終於能夠瞭解各個癌症的概念。



回到中風的概念來。Apoplexia一詞直到現在還偶而會被使用,中文一般翻作「卒中」。Apoplexia來源於希臘字「apoplessein」,其字首「apo-」是「off,離開」的意思。「plessein」則是「hit,忽然被打一下」的意思。之所以會這樣命名可能是因為中風的表現像是腦袋忽然被打暈而魂不附體,魂離體去的人一樣。我們可以看看與apoplexia同義的拉丁字「morbus attonitus」(全身僵硬病)及「sideratio」(閃電嚇到的樣子),同樣是描述中風的病人無法動彈的臨床症狀。



無論如何,apoplexia所指的就只是那些忽然倒下及無力的症狀,以現代醫學的知識背景來看,這些症狀雖然最常見於腦中風,但其他疾病造成的也有可能,例如腦子長腫瘤壓迫到旁邊的腦細胞,雖然大部分症狀會隨著腫瘤變大而慢慢出現,但也有少部分的病人其症狀會像中風一樣來得那麼快。再來就是癲癇的病人在發作之後可能會有肢體偏癱的情形發生,隨然大多會回復正常,但如果沒有目擊到發作的話,在癲癇發作後的肢體偏癱回復正常之前很難從外表跟中風區別。更何況從古人的角度來看,因為沒有辦法從外表知道病人有沒有現代病理意義的腦中風,癲癇發作後肢體偏癱就算回復正常,也會被當成是中風的病人復原了。



後來隨著病理解剖學的發展,慢慢發現了中風的病灶原來在腦部。古代的病理學家一開始是先發現及大量描述了腦血管爆掉所造成的出血性腦中風,也因此,根據夏科書中的描述,apoplexy從一個症狀學(semeiology)的概念,於十九世紀初慢慢轉變成一個病理學概念──腦部的出血性病灶。甚至到後來還擴大其義涵,可以用來指包括肝、脾、肺等器官或組織的出血性病灶!(Charcot, 1881, clinical lectures on senile and chronic disease, p264)



這在認知語言學上,就叫做「轉喻」(metonymy),意思是採用某一事物易理解或易領悟的方面,來表示該事物的整體或該事物的其他部分或方面。(女人、火與危險事物,109)



但是,病理學家在出血性中風之後,又發現了相當於「梗塞性中風」的病灶(即血管阻塞導致的腦細胞缺氧壞死,當時稱之為「腦軟化」(cerebral softening))。再加上夏科對醫學史的瞭解,因此在其書中糾正當時將apoplexy用來描述一個病灶的行為,強調apoplexy指的應該是像中風的症狀這樣的臨床症候群。



最後,根據病理學家、臨床醫師以及流行病學家的研究,確立了因為腦血管塞住而導致的「腦梗塞」(cerebral infarct),以及因為腦血管爆掉而導致的「腦內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這兩種病理概念。又因為這兩種病理狀態的臨床症狀難以分辨,而apoplexy這個詞又已經被錯誤的濫用了,因而使用「中風」(stroke)來指稱因為腦梗塞或腦內出血而導致的神經學症狀,又稱為「腦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以上是從西方醫學史的角度來介紹中風的概念形成過程。那麼,apoplexy及stroke的中文翻譯「卒中」及「中風」又是怎麼來的呢?中風為什麼會跟風有關係呢?

1 則留言:

  1. 病理解剖學之父Giovanni Battista Morgagni就說過:「症狀是生病器官

    發出的悲鳴。」簡而言之,症狀不過是病因的表現。而臨床上的鑑別診斷

    (Differential diagnosis),就是從相類似的臨床症狀中分辨出不同的病

    因的方法。



    中醫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證的概念。如您所說,證並非如五十年代以

    來的說法是獨立於病之外的體系,而是反映了古代以臨床症狀

    (symptomology)為主軸的疾病分類法。



    近代對中醫的發展一直有「廢醫存藥」的說法,就是否認了以臨床症狀為

    主的診斷體系的價值。



    我們的問題在於,這樣的臨床症狀疾病分類體系在現代的價值是什麼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