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醫生你到底在想啥?》之中風的中醫概念演化過程

卒中以及中風,都是古代中醫固有的名詞。



前文提到過,「風」的特性就是「善行而數變」──喜歡跑來跑去、吹來吹去、流來流去,又會在短時間內忽然起風,忽然沒風,變化無常。因此,古人將「會在身體不同部位發作」的疾病,以及「急性發作」的疾病,都認為是風邪導致。流傳到當今民間的用語例如「風濕痛」、「傷風感冒」以及「中風」。



其實,關於中風,有一點常常被人搞錯,必須要在這裡說清楚。



在古人的眼裡,風濕痛、傷風感冒以及中風這些疾病,都是因為風邪入侵人體所導致的。但是在漢朝的時候,特別是在《傷寒卒病論》「中風」一詞指的其實是傷風感冒的一種,並不是現代所謂的腦中風。



而在大約與《傷寒卒病論》同時期的古代醫經《靈樞》、《素問》,則更是將許多忽然發作的莫名疾病都稱之為風,而有「心風」、「肝風」、「肺風」等五臟風之說法(後來也稱為心中風、肝中風等等)。



到了隋朝的《諸病源候論》,作者可能發現中醫「風」的病名實在太亂了,因此將傷風感冒的那種中風特稱為「傷寒中風」,將現代醫學腦中風的疾病表現,稱為「風癔」(忽然失去意識,喉嚨發出噫噫叫的聲音,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風口歪」(忽然嘴吧歪,不能說話,眼睛直視前方)、「風偏枯」(忽然半身不遂)……等等。



當然,古代中醫同樣也沒有發展出解剖病理學,因此不可能有現代腦中風的疾病概念,而只能使用症狀學的方法來形成疾病概念。因此,《諸病源候論》還有「風角弓反張」(破傷風感染的症狀)、「風狂病」(忽然發狂,到處走個不停,自以為是高貴的賢人或神明聖者。類似現代精神醫學的躁症)……等等。



總之,古代中醫跟古代西醫一樣沒有解剖病理學,因此使用症狀學以及六淫的中醫病因概念來形成疾病概念,將所有急性發作的疾病都認為是「中風」。



在後來的文獻中,中醫習慣用「傷寒」來指稱所有傷風感冒;而「中風」一詞,則如同元朝的王履在其《醫經溯洄集》的《中風辨》所說的一樣,指的是「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舉,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大概等於現代醫學「腦中風的症狀」的概念了(或者說大概等於apoplexy的原始概念,但不等於現代醫學腦中風的概念,因為其包括病理學的腦梗塞、腦出血概念)。



這種代表腦中風症狀意義的「中風」又特稱為「卒中風」,簡稱「卒中」。到了近代,卒中及中風才分別成為apoplexy以及stroke的中文翻譯詞。



還有個兩個搞到人快中風的中醫名詞,「真中風」以及「類中風」,則是這麼來的:金元時期四大名中醫其中三個,因為發現卒中風的病人大多沒有常常吹風(從這裡也看得出來古人是真的認為風邪就是真正在吹的那個風),再加上要宣傳自己的學說,因此特立獨行的認為卒中風不是風邪而是別的原因導致的。後來,王履又特立獨行的堅持說卒中風絕對是真的受到風邪所產生的,但又得遵循中國文人的傳統,老祖宗說的永遠都是對的,因此王履只好說金元四大家所謂非風邪而致的卒中風是「類中風而非中風」,而除去這些「類中風」之後的卒中風,才是「真中風」。



而自從中風被拿來翻譯stroke之後,不但代表腦梗塞及腦出血所導致的中風,也透過轉喻的過程,進而被半正式的用來代表「梗塞」。



所謂梗塞,其實英文有兩個詞彙,「infarct」以及「infarction」。Infract指的是因為血管阻塞而缺氧壞死的細胞組織區域;而infarction指的則是組織細胞因為血管阻塞而缺氧壞死,也就是產生infarct的過程。Infarct是病理學詞彙,infarction則是病理生理學詞彙。



因此,不是只有腦子會梗塞,全身上下只要有血管的地方就有可能會梗塞。



而中文「中風」一詞,本來指的是腦梗塞或腦出血導致的疾病名稱,卻轉喻而代表梗塞(代表infarction),因此常常會聽到「肺中風」、「脾中風」或是「腸中風」這樣的名詞,其實代表的是「肺梗塞(缺血性壞死)」、「脾梗塞」、「腸梗塞」。這跟古代中醫典籍的五臟中風可說是風馬牛不相及!



有了上述對於apoplexy、stroke、卒中、中風……等等概念的中西醫學思想史介紹,我們接著就可以來看腦中風的診斷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