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 2014年05月26日的蘋果日報 ⊕黃致翰
我念建中時就想讀中醫,後來如願念中醫系,雙主修西醫後,對西醫也很有興趣。念醫學院大五時,我進醫院見習,發現醫院為了省成本,醫護人員工時都過長,像醫師一值班就是連續36小時。可是,不管怎麼反映不合理,醫院高層都說,這是學習,他們當年也是這樣苦過來的。
國內外研究都已證實,護理人員照護病人比例的增加將降低病人死亡率、搶救失敗率及縮短住院時間。美國研究,每年高達2萬個病人死亡,其實是可以避免的。每個護理人員多增加照顧1個病人,病人死亡率增加7%;每多增加照護4個病人,死亡率增加31%。可是官員跟醫院高層,始終不願正視這個事實。2011年,成大實習醫師林彥廷過勞死,可怕的是,大家繼續漠視這問題。
我們20幾歲這一代醫師,看到醫院年輕主治醫師都很慘,薪水要看業績,早已不相信學習跟成長這一套。我們覺得,這全是醫療商業化的結果,所以我們幾個醫學生組成醫療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我們強調,醫療是公共財。看全世界國家,第一類是像非洲一些常被西方認為是「第三世界」的國家,人民生病,沒錢就得不到醫療。第二類是像歐洲、澳洲、加拿大跟日本這些先進國家,有公醫或健保制度,人民生病,不怕沒錢醫。第三是美國,沒健保跟公醫制,醫療徹底商業化,除非病情很嚴重,可以到公立醫院治療,但代價就是要付出先進國家兩倍的醫療支出。
盼醫護納《勞基法》
台灣想變哪一種?台灣醫療現在像是公共財,今天若非健保,很多沒錢看病的人已經死了,可是健保的設計卻讓醫院營利,現今健保的成果都是透過壓榨醫護人員來的,這不是我們要的,我們希望改革,否則醫療終將崩壞,醫護人員會反抗。我們希望能照顧全民健康,所以要朝改善醫護勞動條件努力。
美國醫療價格昂貴,佔GDP的14%,而台灣醫療花費只佔GDP的6.8%,很多醫師拿到美國醫療帳單會覺得美國真是醫師的天堂,但其實很多利潤都是保險公司跟醫院管理階層拿走。
當政府沒宣導醫療是公共財,讓大家覺得,醫療是服務業,付錢的就是大爺,所以當醫護人員被欺負,民眾不會支持醫護人員。醫療私有化,醫院有錢也不會想改善醫護人員的薪資跟勞動條件。
很多醫師覺得在公醫制下,醫師一定被壓榨,醫療沒效率,事實不是這樣。像英國是公醫制,醫師反而較能依專業判斷,依倫理分配醫療資源,讓需要得到醫療的得到救治,醫護人員也受到保障,他們就全力透過國家力量阻止醫護人員被施暴。
目前我們爭取醫護人員納入《勞基法》,將醫護病比明確列入法規,而且政府要嚴格稽查,不能只是看醫院提供的數據;未來將成立醫師工會。從醫療經濟學角度看,國家要強盛,公共醫療體系一定要建立起來。我希望當個可以發揮專業的醫師,而不是當醫療都私有化,我當醫師只剩三條路,第一,有錢人要我做什麼,我就得做什麼。第二,遇到沒錢的人生病,我要嘛不救他,要嘛第三種,我救他,自己卻過得很慘。記者陳玉梅採訪整理
醫師、醫療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成員
後記:
有人在蘋果日報下面回應:
「所以咧?2014/05/26 14:02
又要公醫制, 又要醫生收入高, 錢哪裡來? 不要跟我說又是全民買單
199.1*****2.211」
評:這種回應沒必要認真回,只是借題發揮引用一段最近在醫療經濟學家Victor Fuchs的書上看到的精闢文字:
「公眾的討論常常會混淆最根本的一點:無論在何種體制下,公眾都必須支付醫療費用。也就是說,那怕支付機制看似把帳單送到了其他地方,費用最終仍將由家庭和個人承擔。
除非是蕭條時期,否則沒有甚麼神奇的融資魔棒能使勞動、資本和其他資源轉移到醫療領域而不減少用於食物、住房、教育、娛樂和其他商品、服務的資源。
也沒有甚麼公式能把保健費用轉移給『政府』或『企業』,卻不通過增加稅收、抬高價格和降低工資等手段把負擔最終轉嫁給公眾。
就算融資體制可以區別對待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家庭,普通家庭無論在何種體制下都得承擔相同份額的費用。」
其實台灣會有這種留言也不意外,否則大家怎麼會傻傻的覺得讓遠通來搞ETC是好事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