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的原則,揭示了事物本身與其概念之間的深刻區別,
事物是動態的,活躍的,而概念卻是靜態的。"----一行禪師
由此當知研讀中醫之法門。
上次來學校演講的德國教授說:中醫需要的是定義。
事實上,整個由中國大陸所引導下的中醫教材,也朝明確定義的方向前進。
翻開中醫內科學,每個病症一開頭,都會引用自內經以降的文獻,
來進行強暴式的歸納,做出強暴式的定義。
殊不知,事物是動態的,活躍的,而概念卻是靜態的。
講得清楚點,當我們呼事物"心"為語言"心",事物"太陽病"為語言"太陽病"之時,
會以為"語言心"的概念即是"事物心","語言太陽病"的概念即是"事物太陽病"。
殊不知,"語言心"及"語言太陽病",事實上也是另外一個事物。
要瞭解事物最好的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直接體悟事物的本身。
但當我們等級不夠,事物本身難以體悟的時候,就必須藉助語言這個事物,
來對應到事物的本身,而形成對事物的一個概念。乃不得為而為之矣。
因此,要瞭解中醫的方法,其一,便是每件一種詞彙,
即將其視為一活體事物,欲求其如何發生,如何對應到其所對應之概念上。
其二,便是直接或間接體悟醫理,而暫時忘卻文字,
即周學海所謂研讀傷寒論之法,當心想一病患於眼前,
仔細推敲其病機也。此乃緣人之生病,豈有惟依書上之法生?
討厭,本來心中想得一清二楚的概念,一經由文字表達,
又變得不明不白,不清不楚了。
唉~還是多讀點書,少說點話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