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自由時報的頭版「美國明年大選 將燒60億美元」。
讓我想要簡短的整理一下近來閱讀經濟學書籍之後,得到有關公平與正義的心得。
資本主義制度最大的好處就在於能夠最大程度的提高人類的「總體」生產「效率」,
這句話的關鍵在於「總體」與「效率」。
首先,總體不等於個體。
最常被討論以及最深被誤解的例子,就是政府究竟該不該對國外進口來的產品抽取關稅。
反對關稅保護的一方說,不抽取關稅,本國的消費者就可以買到更便宜的國外產品,例如假設原本台灣的稻米一斤一百塊,取消關稅之後,可能就可以用一斤八十塊的價格買到國外的稻米。
薪水不變,物價下降,難道這不正是大家都想要的嗎?
贊成關稅保護的人,常常會害怕如果取消關稅保護,我國的消費者一直向國外買東西,難道不會產生高額的貿易逆差,也就是跟國外買東西所花的錢,超過我們賣人家東西所賺到的錢嗎?
但換個角度想,你跟7-11的關係從來都是貿易逆差——你一直跟7-11買東西,7-11從來不跟你買東西。
如果貿易逆差純然是壞事的話,為什麼你還要跟7-11買東西?
因為比起自己從無到有製造出7-11的商品,直接跟7-11「進口」商品會是更便宜、更划算的作法。
提升到總體國家的角度來看也是一樣,如果自己生產稻米每斤要賣一百塊,跟國外進口只要八十塊,那麼從國外進口稻米,絕對是總體而言更划算、更有經濟效益的行為。
但是這樣的隱喻思維忽略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我們是用「你」這個「個體」來隱喻「本國」這個「總體」。
假設你今天自己製造一碗泡麵,需要花掉二十四個工作時數(假設完全不需要花材料費),而7-11一碗泡麵賣五十塊。
那麼你到底該自己製造泡麵,還是跟7-11「進口」泡麵呢?
當然是去7-11買泡麵——除非你工作二十四個小時的薪水連五十塊都不到;或者你根本沒有工作,當然只能自己製造泡麵!
今天你每去7-11買了一碗泡麵,就省下了二十四個小時的工時可以工作賺取超過五十塊的薪水,所以你當然會選擇買泡麵。
但是這個隱喻,無法考慮到「結構性失業」的問題。
想像一下今天你的工作就是做泡麵的,而且二十四小時才能做一碗,全民的平均時薪大概是五十塊,你決定你的泡麵一碗賣一千塊,這樣已經很難生存了。
結果今天政府開放7-11的進口泡麵,一碗才賣五十塊。
你想你會有什麼下場?
因此,贊成關稅保護的一方會說,如果不抽取關稅的話,本國的消費者就會傾向購買便宜的國外產品,例如稻米。
如此一來,本國原本種稻米的農夫就必定會成為無業遊民,這也就是「結構性失業」,這也就是之前台灣要加入WTO時,最常被討論到的問題。
上述兩方論點,不論是反對關稅保護的自由派論點,還是支持關稅保護的民主派論點,都是對的。
但人們在思考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不懂得取消關稅能增加總體經濟效率的道理;也不在於不懂得取消關稅會帶來結構性失業。
最大的問題在於,很少人「同時」懂得這兩個道理。
因為這兩個道理「看起來」很矛盾。
人們總是最容易極端接受或極端排斥一個立場,而很難接受一個立場其自身就是有好有壞。
保守派的極力贊成關稅,強調保護本國勞工的就業權利,因此反對大量引進工資低廉的外勞。
他們眼中只看到外勞來搶台灣人的工作,並且拉低台灣人的薪資。
但卻視而不見來台灣的外勞兩個月的薪水就可以在他們國家買一棟房子(這是前陣子一個印尼看護跟我說的!),
也視而不見家中有需要照顧的老人病人的人可以用低廉的價錢,雇用到二十四小時的看護(給你同樣的薪水,台灣人,你要做嗎?)
從全體人類利益的角度來看,全面自由開放外勞來台,絕對是對總體利益有好處的。
嘴巴上只說保護本國勞工的就業權利,本質上就是一種帝國主義。
走筆到此,似乎我是一個冷血的自由派戰將?
但事實上我在某種程度上是反對「全面自由開放」外勞來台的,
因為任何政策都不該只考慮「總體利益」,還必須考慮個體利益,尤其我們人類根本不可能不去問「究竟是誰的個體利益」。
我只希望每一個反對「全面自由開放」外勞來台的人,都能夠清楚明白,
這樣一個反對,犧牲的是外勞來台灣賺大錢的個體利益,以及家中有需要照顧的老人病人的台灣人可以請到便宜看護的個體利益。
不想當只顧總體利益的冷血自由派戰將,很容易就會變成見樹不見林的熱血無腦左派。
自由派的極力反對關稅、反對管制,強調自由競爭,但總是忽略一個看似自由公平的政策卻必然會造成某些個體的必然犧牲。
例如《正義——一場思辯之旅》一書中,著墨最多的,就是像是募兵制看似自由又公平,但事實卻是窮人出於經濟壓力而「自由選擇」從軍,這能說是一種「公平」的制度嗎?
用一個誇張卻簡要的例子來說明這個資本主義自由派的問題:
假設有個藥丸,能夠使吃了它的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從七十歲延長到一百歲——但是有十分之一的人吃了之後會馬上死掉......。
政府該強制人民吃這個藥丸嗎?
這個例子看似誇張,但事實上從疫苗到各種藥物,甚至是所有的醫療介入,都不過是同樣問題的溫和版。
民主制度之下,人人皆有被選舉權,但現實卻是「美國明年大選 將燒60億美元」。
許信良為了選總統而傾家蕩產,這對他來說公平嗎?
我們是選總統,還是選鈔票上的頭像?
走筆到這裡,看起來我好像是個反對自由派的左派份子。
我之所以從經濟的問題講到醫療的問題,就是希望以後在思考這類問題的時候,都能夠全面思考,權衡總體的好處與個體的壞處。
不要「只因為」一個政策對總體有好處就瘋狂支持,而犧牲了個體的利益。
但更要小心的是,將個體的利益無限上綱,完全不顧一個政策對總體利益有多大的好處——似乎總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無關似的。
大多時候,總體利益只不過是個人利益的通盤考量,例如打某疫苗可以降低某疾病的死亡率從10%到2%,但有1%的人會死於不良反應。
這時我們並不能說這個疫苗是犧牲了那1%死於不良反應的人的個體利益,來達到8%免於死於疾病的總體利益。
因為那疫苗所拯救的8%的性命,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並不會因為我們鴕鳥心態地不去作統計,這些人命就活該被忽視。
當然這並不是說強制施打這樣的疫苗是「道德上絕對正確」的。
畢竟我們也該考慮到政策的心理影響——人們很容易將1%死於不良反應的人全部歸咎於疫苗,卻十分難以將自己的「沒有死於疾病」歸功於疫苗。
因為前者確定,後者不確定,而「如何面對不確定性」,是人類近幾百年來才要剛開始起步的學問。
但如果我們反對這個疫苗政策,也該同時明白最主要的原因是出於心理因素,而不是因為這個政策是「犧牲個體利益以成全總體利益」。
右派的言論無論多麼理性,聽起來總是冷血冷血,而左派的言論總是十分容易講的慷慨激昂。
例如「每一條生命都是無價的,我們應該不惜一切代價來拯救任何一條生命」。
套一句經濟學家Thomas Sowell在其《活用經濟學:看穿政府的把戲》中所說的話:
『我們應該不惜一切代價來拯救任何一條生命』,這句話正確的前提是:金錢無法被用來拯救「其他」條生命。
除此之外還有個問題--「總體」和「個體」是動態的。
回覆刪除舉例來說,健保制度壓榨醫護人員,卻使得全民(當然也包括醫護人員本
身)得以享受廉價醫療,乍看似乎完全符合「總體有利、個體不利」……
真的是這樣嗎?
健保造就許多雞毛蒜皮的小病患者,因而醫院爆滿、候診時間延長,不但
排擠了重大疾病者的醫療時間和資源,所有看診者及陪同看診者(比如請
假陪孩子看病的職業婦女)增加的時間消耗也是不小的一筆機會成本;醫
院爆滿也使交叉傳染的風險增加。
健保壓榨醫護人員,一來使醫護人員有各式懶惰誘因(例如踢人球),二
來使投入醫療職業的人越來越少,醫療品質日漸下降是可預期的。
所有統計結論只適用一時一地,今天統計對總體有利,明天可能就不是。
而如果更全面地考慮(比如醫療品質),「總體有利」的結論本身可能也
有待商榷。
說的極是
回覆刪除感謝DL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