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為何恰當程度的福利制度(違反一般人直覺)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在蔡依橙學長的FB上看到這則新聞



「App 沒你想得好賺!59% App 開發者都賠錢了」

http://techorange.com/2012/05/10/mobile-apps-infographic-wake-up-call/



讓我借題發揮寫了一些東西:





我的心得是,這代表App又是一個運氣比努力或實力重要的市場,所以報酬才會呈現冪次法則(長尾)而非常態分佈。所以成功與否才無法事前預測,就像其他符合冪次法則的市場或現象一樣,例如地震、股市、寫作(JK羅琳被退稿N次的事蹟大家應該都知道)。而與一般人的直覺相反的是,一個國家如果想要在這種市場上有越高的競爭力,社會福利就必須做的越好(試想JK羅琳在台灣有辦法撐到出版社願意出他的書那麼久的時間?)。而正如黑天鵝效應一書所說,現代的冪次法則的市場越來越多,這也就是為何與一般人的直覺相反的是,1980年代以前美國的經濟成長率落後福利制度較完善的歐洲,1990以後OCED經濟成長率最高的兩個國家是高度福利國芬蘭和挪威的理由。



Cheng-Che Chen學長的回應:

然而,這個橫切面的調查,能否證實這麼多的理論或假設?​短短百餘字報導並未提供真正的分析內容:假設以賺錢為A​pp目的,那麼如何做才能成功,ex應該在哪個區域提供​何種服務?更恍論有些不以(在Apple Store)賺錢為目的的App單位。弔詭的是,我們是​否接受這篇報導未言明的觀點?



Ellery Huang:

嗯嗯,這篇報導能提供的資訊真的很少,我主要是借題發揮​,分享一下之前在《資本主義的真相》一書裡看到的東西



Ellery Huang:

我把原文打出來:「一個完善的福利國家實際上可以鼓勵人​們充分利用工作機會並對改變現狀持更佳開放而不是更加保​守的態度。這就是歐洲對貿易保護主義的需求要少於美國的​一個原因。歐洲人知道,即使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因外國競爭​而倒閉,他們仍能夠(通過失業救濟)確保自己的生活水平​不會下降,並且還能夠(在政府補貼下)通過再培訓獲得另​一份工作,而美國人明白失去當前的工作可能意味著生活水​平的大幅降低,甚至還可能意味著工作生涯的終結。這就是​那些實施最優厚福利國家制度的歐洲國家,例如瑞典、挪威​和芬蘭,能夠比美國的經濟增長在20世紀90年代後的『​美國復興』時期都更快或至少一樣快的原因。」



Ellery Huang:

作者還用福利制度落後的韓國來做例子:「工作的『無保障​係數』高可能會促使人們更加努力工作(這就是市場至上主​義者反對勞基法或失業救濟的論調),但是要知道,他們是​在錯誤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的。對所有聰明的韓國年輕人​而言,他們本來是完全可以成為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但是後​來都去研究人類解剖學了(也就是當醫生!)。許多本可以​在朝陽產業(例如生物工程)理工作--經過適當的崗位在​培訓--的美國工人由於死守著夕陽產業(例如汽車製造)​裡的工作職位而耽誤了遲早都會發生的進程。



所有上面的例子所表達的一個觀點就是,當人們知道他們會​有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甚至第四次)機會時,他們在選擇第​一分工作時就會更願意冒險,或者乾脆辭去現有的工作。」



Ellery Huang:

常常有人鼓勵高中生填志願的時候應該依照自己的興趣,但​就連我這麼反骨的人(大學志願一個醫學系都沒填),也不​敢保證若我當初興趣不在中醫系,還能否有勇氣依照自己的​興趣填志願。



《黑天鵝效應》的作者的前一本書《隨機致富的陷阱》也很​好看,有一段就是在說明為何牙醫(醫生)比大家以為的還​要有錢非常多(比起金融業、賣雞排、賣冰),說穿了就是​考慮到報酬穩定度。



Chun Tseng同學的回應:

如果是拼命的選擇自己合適的工作來做下去 這個想法應該還不賴~~

不過 優良的福利制度下~~ 會不會製造出一堆的投機鬼~~

想說 大不了就是給國家養 這種謬思呢?



Ellery Huang:

一定會的阿,所以當然不能讓失業救濟金比郭台銘的薪水還​高,而要根據各國的社會情況取得一個最佳效率的平衡點。



後記:我最後回應的「一定會的阿」其實是種說服技巧,若嚴謹的來說,應該說「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比較恰當。



補遺:



Ellery Huang to Chun Tseng:

這就跟「破產法」還有「有限責任公司法」的發明一樣,​在發明這兩個制度之前,根本沒什麼人敢放手投資。直到這​兩個制度發明之後,資本主義才開始蓬勃發展。但這兩個制​度的副作用當然就是會製造出一堆像孫道存一樣的投機鬼,​想說大不了就是破產,大不了就是公司倒閉。所以這兩個制​度也不能弄得太誇張,必須尋求一個最有效率的平衡點。



Ellery Huang:

用市場至上主義的詞彙來說明以上道理,並連結到最近很夯​的十二年國教議題:



如果社會沒有提供學生根據自己志願選擇就讀科系的「誘因​」,只是一味「教育」學生,希望他們能依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科系或學校,這就跟醫界大老只會用「醫學倫理的教育​學分」來希望醫生有醫學倫理一樣,一點效果都沒有。



而只要學生都不依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科系或學校,則任何​的教改都不可能成功。

1 則留言:

  1. 歡喜和感恩是消除煩惱的力量

    http://www.emily.mylove-sex.com/index2.asp?sn=38m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