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3日 星期日

台語啊!

在此要先聲明,台語不是我的母語,我的母語是國語。

我不會像政客一樣,欺騙大家,也欺騙自己。

關於母語,有很多定義。

我覺得最恰當的應該是:思考跟溝通的第一語言。

再來還有:媽媽跟自己溝通的語言。

或是:媽媽說的語言。

無論如何,我的母語都是國語,不是台語,我不會像政客一樣欺騙自己。



但是,我熱愛台語,並且深深的覺得,我的母語應該要是台語。

而如今我的母語不是台語,就讓我有一種權利被剝奪的感覺。

雖然我爺爺奶奶都是浙江人,外公河南人,外婆才是台灣人,

但是,我生長在台灣,環境中也很多人講台語,也很喜歡台語的文化,

因此我覺得我的母語應該要是台語。



但是,依照目前的情勢來看,台語可能撐不到一百年就沒幾個人台灣人在講了。

或許大家覺得語言死亡就死亡,有這種想法的人可以去看看這本書。



語言的死亡

Language Death



作者:大衛.克里斯托/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46864



目前社會上還是存在著許多錯誤的觀念。

例如說台語沒有字。

台語跟廣東話,北京話,客家話一樣,都是屬於漢藏語系的語言。

就像德語,英語,義大利語,都是屬於印歐語系一樣。

而台語與北京話的差異可能比德語和英語的差異還大。

只不過因為都是使用漢字的關係,大家的觀念還是停留在"台語是漢語的方言"上。



楊秉杰跟我說他看不懂廣東話的字,我就說看不懂全部,但是看得懂八成吧?

仔細想一想這是很神奇的,不會英語只會德語的人看英文可能只看得懂不到一成,

但是不會廣東話只會國語的人看廣東話卻可以看得懂八成。

而且設身處地的想,如果我們把那些我們看不懂的廣東話用詞跟國語比對一下,

然後叫孔子或是韓愈來看,他們一定是兩個都看不懂的。

這道理何在呢?

這就要講講整個漢語系的發生過程了。



我們漢人老祖宗在發明漢字之後,漢語系還是面臨著必然的分化過程。

就像是英國的英語跟美國的英語一樣,不但是腔調不一樣,

一些用字也不一樣,不過他們還不至於到不可溝通的地步。

我們知道語言一定是一直在演變的,

光是你跟你阿公的腔調跟用詞就差很多了。

而不同地區的不同演變,就造成了語言的分化,

慢慢地不可互相溝通,而形成不同的語言。

我們現在就分"發音","用詞","文法"等語言三大要素來談論漢語的演變。

我們知道發音是很容易改變的,而在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改變。

例如"日"在國語台語廣東話就唸起來不一樣,

但是在使用漢字的人他是很難察覺他的發音跟古時候不一樣的,

而且也沒有必要因為發音的改變,我就不用"日"這個字了。

所以就算發音一樣,大家還是用同樣的漢字,

那怎麼說台語沒有字了呢?



再來從"用詞"來講。

用詞的差異就更明顯了,不要說你跟你的上一代,

就連你跟別的學校的同學的用詞就會有一些差異。

這裡我舉一些例子:



台語 廣東話 國語

飲 飲 喝

食 食 吃

領 件 件

面 面 臉



我舉的一些例子都挺有趣的,

因為像"喝"啦"吃"啦,我好像都沒有在古文裡看過,

至於我看完了整本三國演義,都沒有用"件","臉",而是用"領","面"。

我想你叫韓愈來看"喝吃件臉"四個字,他會覺得這是哪裡的火星文吧!

這樣居然還要說廣東話的文字是火星文,太沒天理了。

這樣居然要說台語沒有文字,太沒天理了。



再來講"文法"。

"文法"比較難講,因為文法常常離不開用詞。

例如國語說"什麼",台語說"啥物",廣東話說"乜0野"

這就很難截然劃分說是文法的差異還是用詞的差異。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三個辭韓愈都看不懂,

對他來說都是火星文。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那個時候漢語還沒有推行白話文,

大家寫的大部分都還是文言文,

所以使用的文法是整個漢語系都通用的,

卻不單單屬於任何一個漢語系的語言的。

這就是文言文厲害的地方。

直到現在我還是對於白話文運動存有疑慮。

我當然該鼓勵用白話文寫作,因為這樣才有利於保存各個漢語系的語言。

但是如果把普通話的白話文當作文言文般的統一全漢語系來使用,

又加速了各漢語系語言的滅亡。



再來講講文言文的特性。

文言文就像剛剛講的,他的文法是通用於整個漢語系的。

當然其中或許還是會參雜少量的專屬於某種漢語語言的文法,

例如屈原的文章出現的"將"。

至於用詞方面,文言文則是包容整個漢語系各種語言的用詞,

只要你寫得出來,就可以在文言文裡面用。

例如傷寒論裡面出現的"了了","差","熬"等等。

這也是文言文難學的地方,因為他同樣的意思會有很多不同的用詞,

這其實是不同地方的用法,不過都搞到文言文裡面了,

但是這也讓文言文很豐富。



至於發音方面,文言文根本就不重要。

你講廣東話,我講台語,他講北京話,

我們寫出來的文言文可能一模一樣。

這樣還要說台語沒有文字嗎?



到了近代,胡適等人推行白話文運動。

但我們要注意的是,他推動的病不是整個漢語的白話文運動,

而只是我們拿來當普通話的北京話的白話文運動而已。

我們還要注意,雖然是五四才推行白話文,

但其實各個漢語系語言的白話文早就存在了。

也就是說,古時候雖然沒有推行白話文,

而是使用文言文作為整個漢語區的通行文體。

但是,各個漢語系的語言卻自然而然的發展出自己的白話文,

後來甚至慢慢的也利用白話文來做文學創作。

例如水滸傳就是用不是北京話的白話文的作品。

另外像紅樓夢,大家一定以為他是北京話的白話文作品,

事實上它是山西方言的白話文作品。

有趣的是,紅樓夢裡面不講"太陽",講"日頭"呢!

曹雪芹看到現代人寫說"太陽很大",

搞不好會以為你在說什麼足太陽膀胱經咧!

而台語也有他自己的白話文作品(好像叫荔枝記的樣子)

下面我引用馬森的文章"跨世紀台灣小說成績單─下"中的一段:

"語言,一向是小說是否可讀,是否成功的關鍵。在我國古典小說的時代,

從只流傳在文人士子之間的文言小說到說書人口中的白話小說,

是小說走向大眾化的必經過程。白話小說如果不經說書人之口,

而是手抄或木板印製,讀者仍然需要具有讀書辨字的能力始可接近。

但是白話小說一出,因其合於口語、親切、易讀的優點,

文言小說無法與之抗衡,幾乎完全消形匿跡了。

異乎戲曲、詩及散文,

小說是遠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以前就已使用白話文的文類,

而且所使用的白話多半為各地的方言,

例如《水滸傳》、《金瓶梅》之使用山東方言,

《紅樓夢》、《兒女英雄傳》之使用北京方言,

《海上花列傳》之使用蘇州方言等。

不過,各種方言的地位並不相同,

有本身已經成為通用語言的北京話,有接近通用語言的方言,

例如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東北、蘇北、安徽、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方言,

都可以互通。但有些特殊的方言,

例如蘇州、上海、寧波、福建、廣東等地的方言,

一離開使用的地區,無人能懂。

這就是為什麼《紅樓夢》、《水滸傳》和《海上花列傳》所獲得的效果大為不同。



五四以後在第一度西潮的影響下,小說既然趨向寫實的美學,

競相表現地方色彩,按理說方言之進入小說,

應該是無可避免的事。然而,正如五四以後的新劇(話劇),

為了讀者市場的方便,在語言上無法完成寫實美學的要求。

魯迅的小說沒有用紹興話,茅盾寫上海的《子夜》不用上海話,

巴金的小說沒有用四川話,王統照的小說沒用山東話,

許地山的小說也不用閩南話,所以說早期的新小說,

反不像古典白話小說那麼勇於使用方言,

不論作者自己所操是何種方言,一旦行之於文字,

總勉力用國語(普通話)來表達,

雖符合胡適所提倡的「國語文學」的要求,但從寫實的美學觀之,

毋寧是一種缺憾。這可能正是台灣當代幾位有志於寫實主義的小說家有意識地予以補救的地方。



朱西甯有些小說用了山東方言,

特別是在本大系所選的《華太平家傳》中更用了大量的山東方言。

我曾說:「朱西甯所以甘冒帶給台灣讀者困擾的風險,

除了對寫實主義的美學追求之外,

大概也自恃山東方言在我國的小說中本就有一個長遠的傳統。」

台灣的方言在中國文學傳統中過去雖沒有實例,

但由於本土熱的催動,在當代台灣小說中使用方言的卻屢見不鮮。

有分寸的使用而無礙其可讀性的最成功的小說家,

首推黃春明與王禎和,台灣的閩南方言與國語適度地夾雜,

使他們的作品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與鄉土氣息,

當然遠不符有些本土主義者所企圖達到的「台灣話文」的標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mar/25/life/article-1.htm



所以我真的覺得五四運動有點做過頭了。

本來整個漢語區都是使用文言文當書面語溝通。

而各個漢語系的語言都會發展自己的白話文。

但五四之後,大家似乎就以為白話文只有普通話,

就以為廣東話的白話文是火星文,

就不讓台語白話化。

現在普通話的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在漢語區的溝通地位,

可是我們還是要學文言文,

而且因為我們平時並不使用文言文,

還讓我們學習文言文時遭遇到更大的困難。

而現代,除了普通話之外只有廣東話成功地完成了他的白話文化。

廣東話比起台語最大的優勢在於,

他們講"飲"的時候不會寫成"喝",而台語會。

他們講"行"的時候不會寫成"走",而台語會。



我想台語要能夠保存下去,當務之急,

就是先能發展出自己的白話文。

(並不是一般人所謂的"發明出台語的文字"啊!)



我在最後再強調一下,

國語跟廣東話的差異甚至比英語跟德語的差異還大,

但是只會英語不會德語的人可能只看得懂不到一成的德語文字;

只會國語不會廣東話的人卻可以看得懂八成以上的廣東話白話文。

而廣東話之所以容易學習,正是因為他們有他們的白話文。

要是"乜","0既","0地"這些字都不存在,

我還真不知該怎麼學好廣東話呢!

順帶一提,"什麼","的","們",這些字,韓愈大概也看不懂,

覺得是火星文。

所以台語發展自己的白話文,絕對是優勢而不是障礙。

3 則留言:

  1. 這不是台語吧~大陸福建廈門~還有廣東的潮州都是講閩南話~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大陸就幾

    千萬人在講了~怎可以稱為台語~怪~

    回覆刪除
  2. 台灣習慣用台語這個名稱囉



    本來同樣的東西在各個地區的名稱就常常不同



    像是大陸的土豆跟台灣的馬鈴薯就是一樣的東西



    更何況語言這種很容易被政治操弄的東西



    所以說你喜歡稱台語為閩南語也一點錯都沒有囉



    就像土豆跟馬鈴薯一樣

    回覆刪除
  3. 有語文根由研究思想的,很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