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YAM專欄《十二年國教的「反教改陰謀」》

原文連結:http://n.yam.com/yam/politics/20140619/20140617361525.html

am蕃薯藤新聞/黃致翰/專欄-2014年06月19日 上午09:00

十二年國教跌跌撞撞上路,首屆國中會考甫落幕,可說是民怨四起。教改的精神在於破除明星學校迷思,扭轉文憑主義現象,減輕無謂競爭所導致的精神內耗,使我們的青少年有更多的自主學習熱情,讓教育與學習回歸自身的目的,並附帶使國民更能透過終身學習,適應快速變遷的世界。

點評《国际专家关于中国医改的六点共识:只靠市场行不通》

健保亂世之中,大概只要懂得我老師的老師的(硬是要攀關係)的這些建言,你對於醫療政策的看法大概就可以排名全台灣「兩千名」以內了(這句話好耳熟,ㄏ)。

這篇文章左批台灣無能健保局的荒謬措施,右打台灣那些覺得自己經濟學實力排行前兩千名以內的醫生(千萬不要對號入座阿,ㄏ)。

看完之後,你大概就可以了解為什麼我們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公醫時代、反醫療商品化聯盟等等,跟一般民粹團體走的路線不一樣,而是一邊批衛福部、批健保署,一邊強烈反對醫療商品化、市場化、績效主義。

YAM專欄《趙藤雄教台灣人的一件事──謹記蘇聯與第三世界的教訓》

原址連結點我

簡評《李柏鋒專欄/不革家長的命,教改永遠不會好》

原文請見:李柏鋒專欄/不革家長的命,教改永遠不會好

評:

1)家長錯在支持廣設大學,而不在拼大學學歷。根據教育社會學與經濟學的研究,大學學歷的確跟未來預期收入正相關(當然有校正其他因素的影響),不論是在台灣還是美國、英國都一樣(台灣私立大學學歷對收入無影響)。

2)這是Thomas Shilling說的多人囚徒困境,解決方法只有改革社會經濟教育制度,把錯推給個人不但沒用,還是會阻礙進步的反動修辭。

3)把社會弄成行行「真的」出狀元才是重點,而不是用特例個案去「騙」弱勢學生行行出狀元。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蘋果日報】公民之聲:別讓醫師只為富人服務(黃致翰)

原文刊載於 2014年05月26日的蘋果日報  ⊕黃致翰

我念建中時就想讀中醫,後來如願念中醫系,雙主修西醫後,對西醫也很有興趣。念醫學院大五時,我進醫院見習,發現醫院為了省成本,醫護人員工時都過長,像醫師一值班就是連續36小時。可是,不管怎麼反映不合理,醫院高層都說,這是學習,他們當年也是這樣苦過來的。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自經區國際醫療:官員與財團對人民的負面思惟,才會困死台灣

本文同時刊載於「想想論壇」

近日拜讀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醫療專區可以救健保嗎?負面思維困死台灣」一文,對於內容有些贊同,有些不贊同。

首先,王副院長稱「就心理學而言,說『不』,代表自己有別於一般民眾,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意識」,雖然本人從未在心理學教科書中看過這種理論,但最近政府官員與財團老闆對台灣人民與學者「反核四、反國光石化、反博弈、反都更、反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意見,普遍抱持「負面思維」,對人民的意見一概說「不」,這的確可說是政府官員與財團老闆的一種「以為自己有別於一般民眾,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意識」的心態。

醫學就是社會學,醫生當學社會學

本文同時刊載於 關鍵評論 《血汗健保成為醫療崩壞的病根,就是因為某些醫生不懂社會學》

德國細胞病理學之父微爾嘯說過:「醫學是門社會科學,而政治學不過是一門較大規模的醫學」。若微爾嘯在天之靈,聽到蘇清泉醫師立委居然說「念社會系、社會所到底是在研究什麼?」,不知會做何感想。

涉獵社會學、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等知識,讓我明白,許多讓第一線醫師感到無奈的現象,看似醫學問題,其實都是社會問題。

例如,從小到大,學校教育或社會媒體都教育我們,身體不舒服,或者出現奇怪的症狀,就要趕快看醫生,以免小病拖成大病。另外,最好不要自己去藥局隨便買成藥吃,應該去看醫生讓專業的醫生來評估。

Victor Fuchs《誰將生存》(Who Shall Live)讀書筆記

「政策制定者在對指定用途和以現金為形式的資源轉移方案進行取捨時,也應該考慮到他們的經濟效應。舉例來說,老年保健醫療制度(Medicare)和醫療補助制度(Medicaid)的一個結果就是增加了醫生的收入--這顯然不是『大社會計劃』的目標。這兩項制度還抬高了一般公眾面臨的醫療價格,其中包括很多不夠條件加入醫療補助制度的低收入者。」--醫療經濟學家Victor Fuchs

短短一段話,實在有太多的點可以著墨的了。

1) 根據Fuchs的說法,美國政府搞的老人跟低收入戶的健保讓醫生的收入跟醫療的價格上升了(不過沒列出參考文獻),台灣的醫生看到這段話大概會吐血。

2) 第二,這段話還隱含著一件事實,那就是醫療經濟學的書籍裡面有很大的篇幅都在談(美國的)醫生薪水太高了,應該怎麼樣讓醫生的薪水降低,應該怎麼樣讓醫療價格變便宜。相對而言,台灣有一些一直靠杯健保,一直股吹醫療應該商品化、自由市場化的醫生,卻一直在說「醫療制度規劃不需要社會學家,需要經濟學家」。 實 在 是 太 好 笑 了 。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太陽花學運後談累進稅率的迷思

我不敢說這次立法院財委會通過的「財政健全方案」直接跟太陽花學運有關,但這次輿論居然沒有像以前一樣一面倒的咒罵聲,肯定跟太陽花學運扭轉新自由主義修辭有關。

當然,特別是「無效論」之類的反動修辭一如預期還是很多,如何破解以提升自己的思考我這裡就不多加著墨,請參見《反動的修辭》一書。

雖然我看的許多經濟學的書都一再強調累進稅率對社會好處並提出科學實證,甚至去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還主張累進稅率應該與社會上實際的貧富差距連動,也就是把「稅」轉化為一種「貧富差距社會保險」的概念,但我畢竟不適這方面的專家,因此這方面也暫且不多加著墨。

我想特別針對的是目前可以說是最常見到的一種反對累進稅率的理由,也就是認為要讓努力的人獲得大量的財富才能激勵人努力,而累進稅率會削弱努力的動機,大家就會變懶而減少工作。

自經區醫療專區肥了誰?

一個三歲小孩也懂的道理,健保是中華民國政府管的,自經區也是中華民國政府管的,哪來的競爭?那些每天都在罵政府為了選票只會討好民眾透過健保壓榨醫護人員的人,到底是哪來的自信有了自經區之後政府就會佛心來了寧願放棄選票而改善健保不壓榨醫護人員?

現在政府處理五大皆空的招術就是PGY跟縮限非五大科名額!而且政府現在都敢說要限制醫師出國賺錢了,之後你以為那些能進自經區賺錢的是誰?真的是技術高超的醫生?還是連勝文?

不要以為我在開玩笑,自經區條例對外國醫事人員的資格認定根本是空白授權!你覺得是技藝高超又有醫德的草民醫生能進自經區賺錢,還是background超硬的波波能進去?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台灣醫療崩壞之三個病因與對應處方

面對政府欲將醫療服務納入服貿與自經區,使素來被視為具有公共性的醫療商品化,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爭辯醫療究竟是公共財還是商品的風潮。

其實,就算沒有服貿與自經區的威脅,台灣的醫療也早就沉痾難起,瀕臨崩壞。

沉痾有三,第一,披著非營利醫療財團法人外皮,行營利公司之實的「醫療『財團』化」問題;第二,醫護過勞等「醫護人員勞動權益」問題;第三,「醫療資源與醫護薪酬分配不公」問題。

造成這三個問題的病因,乃政府之衛生福利政策,以社會福利為名,行商品化、市場化、績效主義之實;以公共財為口號,行逼迫醫療成為以追求利潤為首要任務之商業、服務業之實;再加上衛福政策被利益集團把持,基層醫藥衛生從業人員無法發聲,使得健保給付與財團化醫院共謀壓低醫護人員待遇,造成基層醫療從業人員被迫拚績效、衝服務量,犧牲人民健康福祉。

站在政府自身利益的立場,其實這樣做的好處有三。第一可以推卸政府照顧人民健康的責任;再者可以討好以五鬼搬運法營利之財團化醫院;第三點更高招,利用不公平、不合理的健保給付與核刪機制,繁複虛假的評鑑與不盡責的勞動稽查等手段,壓榨第一線醫護人員,同時利用殘破的轉診制度與總額給付制度,讓醫藥社福政策披著公共財的外衣以討好民眾,暗地卻將台灣的醫療與社福漸漸商品化、市場化,最終達成讓醫療從業人員與民眾誤將健保等社福理念當敵人,將醫療崩壞的解藥寄託在「飲自由市場之鳩以止渴」之上,最終達成政府背棄人民,圖利財團之目的。

在此,我提出三帖醫療崩壞之解藥。第一,修定醫療法以解決「醫療財團化」問題。第二,醫師納入勞基法並修訂法條鼓勵成立工會以解決「醫護人員勞動權益」問題。第三,將基層醫護代表納入衛生福利與健保政策(核刪、給付、藥價等)決策過程以解決「醫療資源與醫護薪酬分配不公」問題。

最後,我鄭重呼籲政府負起捍衛人民健康的責任,解決「醫療財團化」、「醫護人員勞動權益」、「醫療資源與醫護薪酬分配不公」等問題,並將社福醫療排除在服貿、自經區之外,因為若引進中國等國外資本,將形成更難撼動的利益團體,使醫療崩壞之沉痾更難解決,最終將病入膏肓,使被政府背棄的全體人民與崩壞之醫療陪葬。

新聞連結: http://n.yam.com/healthnews/healthy/20140429/20140429261221.html
http://news.rti.org.tw/news/detail/?recordId=104059

醫界悖論之醫療不是服務業?

我真的不懂,為什麼少數那些反對醫療去商品化的人,又很喜歡在那邊說醫療不是服務業。

有人說醫療去商品化的概念很難懂,所以他不贊成,但難道一個「商品化的非服務業醫療」概念就更好懂嗎?

我真的不懂,為什麼少數那些反對醫療去商品化的人,可以一邊抨擊醫療比台灣還去商品化的歐洲國家看病要等很久,一邊又在那邊不爽某些台灣的病人總是希望醫生趕快先給自己看診。

我真的不懂,為什麼少數支持自由經濟區國際醫療的人,可以一邊詛咒健保趕快倒,一邊咒罵衛福部補助給護理師、住院醫師的錢都被財團醫院A走,又可以一邊在那邊期待自經區賺到的錢補助健保之後會讓自己的待遇變好。

我真的不懂。

PS: 推文請不要推「啊現在台灣的醫療就已經是服務業了啊!」。是啊,台灣現在的醫療已經是服務業了,所以呢?跳出來跟我們一起反抗啊!

其實我們反對醫療商品化的理由真的很簡單,如果你想要當一個願意犧牲專業性與臨床自主性而以病人滿意度與業績為優先以得到優渥報酬的醫生,或者是想當一個能夠盡情發揮醫療專業卻領取微薄薪資的醫生,那麼我真的歡迎你支持醫療商品化(儘管你不一定可以選到你想當的上述兩種醫生之一)。但如果你想發揮專業又合理報酬,那只有醫療去商品化一途。

商品化是解決醫護被壓榨的良方還是毒藥?

太陽花學運,讓年輕世代覺醒,破滅了新自由主義追求「個人競爭力」以促進人民幸福的神話。
希望接下來的努力,也能讓更多人覺醒,讓「醫療不商品化的結果就是現在醫療人員被壓榨」的神話破滅。
如果說「醫療不商品化的結果就是現在醫療人員被壓榨」,那麼現在消防隊基層也被壓榨,所以解決之道是消防商品化嗎?
警察基層也被壓榨,所以解決之道是警察商品化嗎?
國道收費員也被壓榨,所以解決之道是國道商品化嗎?
鴻海員工也被壓榨,所以解決之道是iPhone商品化嗎?(咦?)
高科技產業基層員工也被壓榨,所以解決之道是電腦晶圓商品化嗎?(咦?)
拜託,這麼明顯的矛盾,真的需要我來點破嗎?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從疫苗分配探討醫療商品化之概念

昨天的公衛倫理與法律課堂,討論了四種分配缺稀致命急性傳染病疫苗的原則。其中三種主要依據的是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或輔以羅爾斯的差異原則來建立優先順序,以分配疫苗。簡單來說,就是以能讓最多人活下來的分配方式為主,但也會有某種程度與比例強調社會上弱勢族群的優先分配性。

第四種分配疫苗的方式,是哲學家Martin Peterson以平等主義為中心思想所提出,認為應該用抽籤的方式來分配疫苗,使每個人因為這次疫情的活命機率盡量達到相同。但Peterson並不特別強調平等主義,而是為了說服功利主義者,用「活命機率」帶給人的效用的邊際遞減原理來說明活命機率相同的抽籤方式才能讓總效用最大化。(但Peterson卻又批評功利主義者認為每個人的效用可以相加的假設是不合理的,這就自相矛盾了。)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破解醫療商品化言論

醫療商品化支持者起手式:健保是共產主義(襪烤那世界上居然找不到幾個國家不是共產主義惹)。
第二式:開始用牛肉麵比喻醫療。

如何拆招?
絕技:你是有聽過哪個國家賣牛肉麵還要考限定名額的執照的啦!(請配合王丹語氣)

全民健保,統一中國

讓我也來學王大濕陰謀論一下:
我們的政府之所以故意用健保壓低醫護人員收入,
目的就是要讓醫護人錯誤以為去商品化一定等於低薪化,
結果創造出世界上少見的那麼高比例的醫護人員支持醫療商品化的台灣奇蹟!
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透過服貿自經區完成統一的大計!

得證健保是為了統一而設。

(以上純屬玩笑)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台灣人,你已經失去夢想的能力了嗎?

我不反對自由貿易,我是反對現在的台灣簽訂比現有更多的自由貿易。

有一部很難看的漫畫改編電影叫做《賭博默示錄》,故事創作者的原意應該是要諷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與不合理之處,但可惜電影被拍難看了。

劇情主要是主角等人參加喜好積蓄錢財(放高利貸)與欣賞別人痛苦的「帝愛集團」總裁所舉辦的一系列賭局。

電影中,「高空走通電鋼條」這關,主角等人必須在幾十層的高樓間通過一條窄窄的鋼條,通過了就有獎金,但掉下去卻是必死無疑。

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醫療市場化、商品化

贊成醫療應該市場化、商品化,很好,也是一種價值觀,應該尊重。但請不要一邊喊著醫療應該市場化、商品化,一邊幹譙來急診看感冒的病人,並宣揚急診就是應該先看嚴重的病患,OK?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這場運動,不會結束

這次的遊行人數創紀錄,有人振奮,但也有人失望。

失望的大多是在社會運動前線奮鬥多年的勇士,因為根據他們的社運經驗與直覺,目前這場運動的態勢是絕對無法達成其訴求的。

他們似乎陷入了一種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狀態。

不得不說,這種悲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的,馬英九明天絕對又會繼續跳針。

但也不得不說,人民這種習得的無助狀態,正是現代披著民主外衣的獨裁者所追求的。

就我個人的視角而言,我看到這場運動最大的成就,就在於戳破政府偷自新自由主義的「競爭力」洗腦修辭。

這是很重大的一個覺醒與進步。

說來也得感謝之前寫了那篇《年輕人國家沒有對不起你》廢文的人。我認為這場覺醒與進步的能量,從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累積。

這次的運動讓本來就身為comunitarianism信仰者的我更加深深體會到社會如何以一個「娜美星人」式的層次運作,也更加深了我的信仰。

例如,若沒有深入參與其中,很多事件(例如被酸到要命的醫療通道)的發起與運作都會被歸因於個人。但真的必須親眼目睹,感受歷史事件如何經由環境、個人、隨機,的交互作用而漸漸形成,才能相信九成以上的陰謀論都是子虛烏有。

最後,只有打破新自由主義的修辭,更多的人才有辦法接受諸如芬蘭式教育等等文明社會制度的提升,也才有辦法接受類似我這輩子最推薦的一本書《反脆弱》裡面寫的一個更好的民主制度。

運動的能量需要累積。只有結束,才能論成敗,而這場運動,還沒有結束,也不會結束。


Alessandro Pluchino的論文:
Accidental politicians: How randomly selected legislators can improve parliament effici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