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魔術師戴倫布朗的秘密大公開 如何準確預測賽馬冠軍?

容易上當受騙的人每秒出生一個。
——巴楠姆(P. T. Barnum1810-1891),
美國知名馬戲團經紀人兼演出者

如果今天你接到一封信,信上告訴你,下一期的樂透開的是123529042437,到了開獎當天,六個號碼一個不漏的開了出來,你會有多震驚?

接著,同樣的寄件者又寄來了一封信,信裡也是預測了六個樂透彩號碼,這次你會買嗎?
假設你這次還是不信邪,沒有照著信裡預測的號碼去買樂透,結果開獎出來,居然又被這封信準確預測中!
當你滿心期待下一次信裡預測的數字時,沒想到這次信裡沒有預測樂透了,而是告訴你,他們公司擁有能夠準確預測樂透開獎數字的軟體,只需要花一百萬加入會員,就可以得到每一期的樂透預測。
你會花這一百萬嗎?
我最喜歡的魔術師,是英國的心靈魔術師,戴倫布朗(Derren Brown)。
布朗在2008年製作過一集電視特輯《The System》,內容是說他開發了一套系統,可以準確預測下一期賽馬的冠軍。
你相信嗎?
為了顯示這套系統真的能夠預測賽馬冠軍,布朗寄了一封信給一位叫作卡蒂莎(Khadisha)的人,信裡告訴他,這次的賽馬冠軍,是六匹馬當中的某一匹馬。
賽馬結束,這次的冠軍果然是信中布朗所預測的那一匹馬!
卡蒂莎當然很驚訝,不過,畢竟在六匹馬預測冠軍,隨便亂猜猜中的機率也高達六分之一。
沒想到,第二封信、第三封信、第四封信,一直到第五封信,每一封信預測的那匹馬,最後都真的跑到了冠軍!
連續五次都預測中的機率是65次方,也就是七千七百七十六分之一!
難道魔術師真的有預知未來的能力?
這時,布朗去拜訪了卡蒂莎,並且說服他賭上了所有的家產,照著他的第六次預測來買馬票。
如果是你,你願意嗎?
當然,魔術師就跟任何人一樣,絕對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但是他們卻能在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之下,表演的就像具有預知未來的能力,這才是魔術師最厲害的地方)。
那麼,布朗是怎麼達成這個只有七千七百七十六分之一機率的預測?
就在觀眾滿心期待第六次賽馬結果的時候,布朗將鏡頭帶到了一個桌子前,桌子上面放著一個透明的玻璃碗,以及一枚硬幣。
硬幣連擲十次正面的秘訣
只見布朗拿起了硬幣,往天空一擲,硬幣掉到了碗裡,是正面。第二次擲硬幣,是正面;第三次擲硬幣,還是正面......,布朗居然連續擲出了十次正面!
當然,整個過程是一鏡到底,完全沒有剪接,
布朗的硬幣也絕對不像電影《黑暗騎士》裡面的檢察官哈維丹特的硬幣一樣,兩面都是正面。
布朗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答案揭曉,布朗整整擲硬幣擲了九個多小時!
他就這麼一直擲,一直擲,正面反面當然是隨機出現,直到九個多小時後,布朗終於戰勝了隨機之神,連續擲出了十個正面!
整整九個多小時你都沒看到,你看到的只是最後的那一分鐘
大家都知道,連續擲十次正面的機率是1024分之一,機率非常小,但若是你抱持著愚公移山的精神,鍥而不捨地擲了又擲──事實上也沒有那麼艱辛,平均起來,想要出現連續十次正面,你其實不需要花上想像中那麼多次的擲硬幣次數(確切需要花的次數,去問統計學家吧!),布朗整整擲了九個多小時,還算運氣差的呢!
你想出來布朗的賽馬冠軍預測系統是怎麼一回事了嗎?
一次賽馬有六匹馬參賽,五次比賽,所以總共有6×6×6×6×6,六的五次方,也就是七千七百七十六種冠軍組合,沒錯,布朗在一開始就找了七千七百七十六個人,寄出了七千七百七十六封的預測信!
這七千七百七十六封信當中,布朗平均預測了六匹馬,所以,第一次比賽之後,無論如何都會有七千七百七十六除以六,也就是1296個人收到的是預測出正確冠軍的信!
第二次比賽後剩下216個人是連續兩次都收到準確預測信的,接著,攝影機就從這216個幸運兒開始追蹤訪談(天吶!節目製作單位多有錢?!)。
第三次比賽後剩下36個人,第四次比賽後剩下6個人,到了第五次比賽後,就只剩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你在節目的前半段唯一看到的那個人──卡蒂莎。
布朗讓連續五次預測出賽馬冠軍的機率,從七千七百七十六分之一,變成了百分之百!
要是你只看到節目前半段的卡蒂莎,你會不會覺得布朗是神?
同樣的,你有沒有覺得某某古代或現代的醫生是神的經驗?
有沒有覺得醫聖張仲景是神的經驗?
有沒有覺得某某藥物是神藥的經驗?
有沒有覺得某某療法具有神效的經驗?
生物變異性
所謂「人類」,只是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包含了你、我、劉謙、劉德華,以及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類個體(用語言哲學的術語來說,你、我、劉謙、劉德華,都是「人類」的「外延」(extension))。
你、我、劉謙、劉德華,以及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不是完全一樣的。

但是,不完全一樣,並不等於完全不一樣
相反的,你、我、劉謙、劉德華,以及所有的人類個體(外延),都具有某些相似的特質,而這些相似的特質,就被我們抽象為「人類」這個概念(也就是「人類」的「內涵」(intension))。
我是我而不是你,你是你而不是我,劉謙是劉謙,劉德華是劉德華,我們並不完全相同。不可以因為我們都是「人類」,而「人類」當然等於「人類」,就認為所有的「人類」都一模一樣。
這就是混淆了「內涵」與「外延」的意義。
並不是所有的人類都是一模一樣的,這一點,在生物學上叫作「生物變異性」(biological variation ),在藥理學上則通常稱做「個體差異」(individual variation)。
具體來說,人體的「生物變異性」表現在例如身高、視力、膚色、智商、個性......上面;藥理學上的「個體差異」則表現在各種藥物對於每個人的治療效果以及毒性、副作用上。
這些表現在群體之中通常都呈現「常態分佈」。
因此,如果你跟我說男生的身高平均來說比女生高,那我絕對舉雙手贊成,但若是你要我打賭某某男生一定比某某女生高,那我絕對不會賭下去;若是有人說「吳宗憲就比林志玲還矮阿!男生哪有比女生高!」,那我只能盡量克制自己想要打人的衝動,因為他只不過是想要利用一句眾所周知的廢話,來證明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是錯的。
如果你跟我說阿斯匹林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的心肌梗塞發作,那我絕對舉雙手贊成,但若是你告訴我某個健康的年輕人吃了阿斯匹林之後反而心肌梗塞而死,那我也不會說這件事不可能發生。
沒有人會懷疑砒霜有毒這個事實,但是有沒有可能某人吃了砒霜而治好了他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絕對有可能!
但是你就要吃砒霜嗎?

正因為人體具有個體差異,所以醫學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當然,很多違反常態的事情,發生的機率都非常的小。但是,有多小呢?
七千七百七十六分之一嗎?
七千七百七十六分之一的發生機率的事情,有可能讓人看起來像百分之百一定會發生的事情嗎?
有!
看看戴倫‧布朗的《The System》吧!
許多違反常態的事情,發生的機率都極小,也因此,這些事情並不適合作為我們做決策時所優先參考的對象,但就像莫非定律所說的,「事情的發生機率極小,等於事情一定會發生(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這些違反常態的事情,是怎麼樣突破本身發生機率小的限制,而在我們心中造成深刻的印象呢?
肯證偏誤
首先,是透過心理學上的「肯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所產生的。
所謂肯證偏誤,是指「個體傾向尋找支持其想法的證據,而比較不會尋求否定其想法的證據」。
這一點也導致我在前文中所介紹過的「便利性」、「偽相關」傾向更容易形成。因為,人們一旦先入為主的在腦中抱持著某種觀點,則我們的注意力會自動放在證明自己觀點的證據上面,而造成我們對於根本不存在的理論深信不疑。
例如前文所提到的「同性戀的眼中都是肛門」這個例子,雖然我們知道這個理論是錯誤的,但是,個體具有差異性,我們完全不能保證不會有某個同性戀真的把墨漬看成是肛門──儘管非同性戀者把墨漬看成是肛門的「機率」可能一樣,甚至更高。
但是,就因為「肯證偏誤」,導致我們「更關注」同性戀把墨漬看成肛門的「案例」,而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甚至,在我們之後尋找腦中的案例來試圖確定「同性戀的眼中都是肛門」這個理論是否正確的時候,我們還會進一步的更加關注在這些腦中印象深刻的案例上,這就是之前所提過的「鮮活性效應」。
上述的「肯證偏誤」以及「鮮活性效應」心理機制,是作用在我們直接接觸所有發生的案例的情況下所發生的。
也就是說,就算我們從頭到尾看了戴倫‧布朗擲了九個多小時的硬幣,還是會覺得布朗最後連續擲了十次的正面,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
那麼,若是只讓我們看到最後連擲十次正面的影片呢?
家醜不外洋以製造假象法
這就是反常態事件衝破小機率限制而對我們造成重大影響的第二個機制,我稱之為「家醜不外洋以製造假象法」
這個機制並不是發生在資訊接收者的腦中的,而是商人、騙子、江湖術士、江湖郎中......等等,故意掩蓋住大量事實,而只給你看到一些奇特的事情——這些奇特的事情完全是憑機率發生的,從來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但是透過了「家醜不外洋以製造假象法」,我們就會把假象當作真相。
回到醫學上的議題,許多中醫的知識,都是從古籍上的記載而來的,例如草藥的療效,從神農本草經一直到本草綱目,每個中藥的療效都是越寫越多,越寫越神奇。
到後來你會發現,好像每一種疾病,每一個藥都可以治療。
中藥學者鄭金生形容中藥的典籍就像是「珍珠」一樣,一層一層的覆蓋在原本的珍珠上,越來越大。
但是,這些珍珠從裡到外都是真的珍珠嗎?
現今的中醫教育,非常注重引經據典。有句話說:「一句假話被引用了上千次還是假話。」
中醫典籍有假話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