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什麼是中醫,這才是西醫》人類喜歡把假設當事實的天性

1992年,《美國醫學會雜誌》首次提出實證醫學的概念,短短十幾年時間,實證醫學席捲了整個醫學界,衝擊了整個世界。《柳葉刀》把實證醫學比作醫學實踐中的人類基因組計畫,美國《紐約時報》將它稱為八十個震盪世界的偉大思想之一,《華盛頓郵報》稱之為醫學史上又一最傑出成就,將會徹底改變21世紀的醫學實踐模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
韓啟德,《實證醫學──醫療照顧決策序》

令我很\囧/的店員


有一次我跟朋友在一家典雅幽清的餐廳吃下午茶,還記得剛進來的時候,外面天氣十分晴朗,烈日當頭,讓我急步快趨入餐廳,找了個最裡面的包廂,就這麼坐了下來。
店裡的裝潢以及格局十分曲折。
跟朋友聊著聊著,想說該離開了,就請店員來結帳。
結帳時,店員隨口跟我聊了幾句,並且問我:「現在外面有在下雨嗎?」
我回答:「沒有吧。」
當我走到門口,一看外面,發現正下著淅哩嘩啦的午後雷陣雨,真是貓貓狗狗。
於是我走到店裡面去,找到了剛剛那位幫我們結帳的店員,跟他說:「不好意思,外面現在其實是在下雨,而且還滿大的。」
你猜怎麼著?這位店員居然這麼回答我:「哼!你剛剛才說外面沒下雨,現在又說外面有下雨,自打嘴巴,可見你說話不科學,你現在跟我說外面有下雨,我才不相信呢!
這時,我跟我朋友的臉及手,馬上呈現「 \囧/ \囧/ 」的狀態。
前面說過,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一書中提到,現代人思考的最大盲點就是沒辦法認清「假設並不等於證實」
店員問我當時有沒有下雨的時候,我基於走進餐廳之前,外面晴朗無雲,而「假設」外面沒有在下雨
當然,這是個日常對話的語言,我總不能這麼回答店員:「你問我現在外面有沒有下雨,我沒有辦法回答你,因為我現在並沒有看到外面有沒有在下雨,我只能根據我進來的時候外面沒有在下雨,而『假設』現在外面沒有在下雨」。我要是這麼回答,肯定會被當作神經病
我回答說:「沒有吧。」其實就是上面那段彆扭回答的自然對話語言。
重點是:那只是假設。
「假設並不等於證實」。
我基於幾個小時前晴朗的天氣,而「假設」現在外面應該沒在下雨。
周星馳在《威龍闖天關》中所飾演的宋世傑說得好:「實不相瞞,小弟只是假設。請問一下在公堂之上假設一下......根據大清律令,要判什麼罪?」
即使後來我親眼看到外面在下雨,那也只是證明了我「外面沒在下雨」的假設是錯誤的而已,那麼外面到底有沒有在下雨呢?
廢話!事實證明,外面當然有在下雨!
為什麼我要用一個看起來那麼蠢的故事來開頭呢?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蠢事真的是每天都在上演。
首先是「假設」。
人類心理把假設當事實的傾向
正如大前研一所描述的那樣,人類的心理就是天生有把假設當事實的傾向
用一句很傳神的話來說,就是「看著烏影著開槍」(看到黑影就開槍)。
這種心理傾向,事實上是人類自然演化出來的一種天性。
在這個險惡的大自然中,人類就是憑著自己發達的大腦,能夠模擬並非是自己身處的當下的環境,以及「假設」各種可能狀況的發生,才能幫助我們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提早作出反應準備。
但這種心理機制的副作用,就是人類常常分不清楚什麼是事實,什麼只是假設。
不論是作出假設的人自以為自己的假設是事實,或是聽到假設的人誤以為別人說的假設是事實。
看看我們四周,八卦雜誌就是最好的例子。
接著,當人們誤以為是事實的假設,被血淋淋的證據證明並不符合事實的時候,更好笑的事情就發生了:
人們居然變成了極端的懷疑論者,連真正的事實都不相信!
現代醫學正是人類這種心理的最大受害者。
現代醫學研究過程大剖析
科學的基本研究精神,就是先作出假設,再作實驗或觀察統計,以提出證據來證實或證偽原本的假設。
但在真實的世界中,情況其實還要複雜些。
科學家的假設並不見得(而且常常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基於對於某些現象(常常是其他的實驗)的觀察,而半推理、半想像出來的。
例如科學家可能看到某種物質放在試管裡可以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就「假設」這個物質打到人體體內也可以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同時也「假設這個物質打到人體體內對人體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科學家接著就根據這些假設來設計並進行實驗。
值得注意的是,就是因為科學家的「假設」常常是「基於『其他實驗』而半推理、半想像出來的」,所以人們才很容易將這些「假設」誤以為是「已被實驗證明的事實」
要知道,科學家用來「提出假設」的實驗以及「證實假設」的實驗是不同的
在上述的例子中,「某物質在試管中可以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是科學家用來提出「這個物質打到人體體內也可以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啟發實驗」;而科學家接著可能會進行老鼠實驗,最後進入人體試驗,只有最後的人體試驗,才能說是用來證實或證偽原本假設的實驗,換句話說,只有最後的人體試驗,才能證實或證偽原本「這個物質打到人體體內可以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假設。
甚至在進一步來說,就算證實了這個物質在人體內可以殺金黃色葡萄球菌,也不代表證實了這個物質可以用來治療人類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更不代表證實了這個物質不會對人體造成不好的影響。

舉個誇張的例子來說,有一種物質絕對可以在試管內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但是從來不會有人想要用它來打到體內治療人類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物質叫作「硫酸」!

真正要評估這個物質可不可以用來治療人類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只有「以治療手段對人體產生的結果作用為評估要點的研究」(outcomes-based research),並且同時要是「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才得以讓我們作出臨床上是否要採行此種治療方式的結論。
但是,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常常會誤將科學家所做出來的假設,當作是科學事實。
會造成這種結果,除了人類天性喜歡將假設當作是事實的心理以外,還因為如同上段所言,科學家的假設幾乎都是基於其他實驗而推理想像出來的,人們很容易誤以為這些實驗就已經證實了這些假設。
這是因為人們的腦中存在著簡單化的科學概念,認為科學就是「提出假設」、「作實驗證實那個假設」,因此,人們便很容易以為所有跟假設一起提出來的科學實驗,就是證明了那個假設。
更糟糕的是,就像八卦雜誌捕風捉影一樣,當今媒體的科學素養普遍不足,新聞總是喜歡下聳動的標題以吸引讀者,而最聳動又吸引人的標題,就是直接將假設當作是事實,作為標題了。
比較有素養的媒體,還會在內文作出正確又科學的報導,提醒大眾這只是假設,但這通常無濟於事,因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通常都只看標題!這也形成了網路上通稱「標題殺人法」的現象。
還有更糟糕的事。
抗氧化物的奇蹟
在真正的科學研究之中,基於實驗結果而作出假設的人,至少還是科學家,真正有在閱讀科學論文的人,就會發現其實科學家在做假設以及提結論的時候,都非常的保守,甚至保守到很超過的境界。有的時候在看論文,明明很多證據都明明白白地支持某個結論了,作者還是要說目前的證據還不夠,這只是個假設而已,當然這麼做是好的,因為很多時候只是人類心裡自以為證據很明確罷了,事實上用科學方法去分析這些證據根本不明確。
但要,要是作出假設的人不是科學家──或者是被利益沖昏頭的科學家,那就完蛋了。
就舉前文有提到的「維他命等抗氧化物」做為例子吧!
有關抗氧化物的種種童話,是二十世紀醫學研究中,最大而沒有被揭露的不可能成功的構想[1]英國醫師作家Ben Goldacre在《英國醫學雜誌》上這麼說。
正如世界營養學權威坎貝爾教授所揭露的,他們美國國家科學院「飲食、營養和癌症委員會」所做的許多有關於「富含維他命等天然食物」與癌症的關係的研究,被藥品企業曲解散播,誤導大眾,使民眾相信維他命等等抗氧化物具有預防癌症的效果,並且以為這個效果具有科學證據的支持。
除此之外,不肖的藥品企業以及不專業的研究人員,還會透過欠缺素養的媒體,企圖利用生物化學的分子機轉,來闡述抗氧化物抗癌的分子機制:人體內的自由基破壞DNA產生癌症,而抗氧化物可以清除自由基──這樣一個簡單又易於理解的分子機轉,使得抗氧化物可以抗癌的這樣陳述,看起來「更科學」了!
但是,正如Ben Goldacre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文章所指出:
「童話式的科學故事,必須是簡單、還原論、以及機械論式......如果你仔細鑽研生物化學的教科書,然後從中隨機挑選一個「生化機制」,那麼你將可以證明任何你想要證明的事情。人體內的吞噬細胞可以將入侵體內的病原體包圍起來,並且使用「自由基」等等物質來殺死細菌──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販賣自由基補充物,來幫助人類對抗感染!?[2]
這段話並不是說生物化學這門學問一無是處,而是說生物化學這門的知識不該是這樣被使用的(至於應該怎麼樣被使用,我也不知道,請去請教生物化學的專家)。
從來沒有足夠強度的科學證據證明維他命等抗氧化物可以幫助人類對抗癌症(題外話:就算一個東西真的能抗癌也不見得代表我們應該使用這個東西──菜刀也可以抗癌,使用方法是把你的頭砍掉──死人不會得癌症吧!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整體評估一個醫療介入對人體的所有影響,才決定是否應該使用這項醫療介入,這就是「以治療手段對人體產生的結果作用為評估要點的研究」(outcomes-based research)以及實證醫學所強調的)。
相對地,近幾年的科學研究,反正證實了維他命等抗氧化物不但沒有預防癌症的作用,甚至還有可能減少人的壽命
史上最大型的抗氧化物防攝護線癌研究
最著名的研究,當屬「硒、維他命E癌症預防試驗」(Selenium and Vitamin E Cancer Prevention Trial,簡稱SELECT)。
SELECT總共試驗了三萬五千五百三十三個人,隨機分為四組,分別採雙盲的方式服用硒、維他命E、硒加維他命E,以及安慰劑。
SELECT的目標是為了測試硒、維他命E在預防攝護腺癌的效果,試驗從2001年開始,原本預計進行到2011年結束,卻提前在2008年中斷,原因就是發現,服用硒或是維他命E或是兩者的人,不論是在攝護腺癌、肺癌、大腸直腸癌,或其他癌症,甚至是總體死亡率上面,都沒有顯著差別
甚至只服用維他命E的那組人,得攝護腺癌的機率還稍微高一些!(但這項結論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P0.06)而且只服用硒的那組人,得糖尿病的機率也稍微上升(P0.16)。[3]
當然,在SELECT之前是有一些隨機對照試驗指出硒或維他命E有可能預防攝護腺癌,但證據的強度相比之下,SELECT比較強。
另外,也臨床試驗指出,傳統上認為可以預防肺癌的β胡蘿蔔素(這個傳統不知道是哪來的,但可能是媒體、藥商、生理病理機轉推斷、臨床經驗,或品質差的研究),事實上反倒可能增加得肺癌的機率[4] [5]
還有臨床試驗指出,服用綜合維他命,並無法帶給具有心臟血管疾病高風險的病人好處[6]
另外,在考科藍(Cochrane)的一項包含十七萬人的系統性回顧研究中指出,維他命並不能預防腸胃道的癌症,甚至,服用維他命的人的死亡率還比較高!(當然這個結論並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也就是說有可能只是巧合,而且在原本的研究論文中,詳細地探討了這項結果的可能原因)。[7]
記得在SELECT研究結果出爐當時,台灣的媒體有加以報導,網路上馬上出現了熱烈的討論,並且出現了像下面這樣的回應:
「實不相瞞,我有一種『大快人心』的感覺XD (抱歉)」。
類似來自於中醫義和團的回應,帶著一股反西醫的情緒,對這篇報導加以大做文章,作出許多類似「唉~我早就說了嘛~西醫自以為科學,結果咧?前幾年說是對的東西過幾年馬上救被推翻了,那要我們怎麼相信西醫說的話呢?」
看完了我上面的論述,相信各位都能瞭解,科學的研究是非常複雜的,絕對不是單純一句「前幾年說是對的東西過幾年馬上救被推翻了」可以概括的。
「前幾年說是對的東西」,是誰說的呢?(媒體?藥商?還是只是科學家語帶保留的假設被誇張化了?)
「過幾年馬上就被推翻了」,這樣不好嗎?我本來以為外面沒有在下雨,後來發現其實有在下雨,於是推翻我之前的說法,這樣不好嗎?
難道我應該死要面子,抱持著鴕鳥心態,堅持外面並沒有在下雨嗎?
難道我應該說:「外面的雨只不過是外在可顯現的東西罷了,我們中醫不去探討這種東西,因為這是「醫匠」在做的事,我們中醫醫的是形而上的東西,我們中醫治的是人,不是病」
那我勸你把我手上的雨傘搶走,讓我淋雨回家。
其實科學的發展,可以用法庭的例子來說明。






[1] ‘The antioxidants story is one of the great unspoken non-starters of 20th century medical research.’ BMJ, 1 Dec. 2007. Vol. 335.
[2] ‘A fairytale science story must be simple,reductionist,and mechanistic. if you are going to pore over a biochemistry textbook, and pick pathways out at random,then you can prove anything you like. Phagocytic cells build a wall around invading pathogens and then use free radicals—among other things— to kill the bacteria off.Should we be selling free radical supplements to
help people fight infections?’ BMJ, 1 Dec. 2007. Vol. 335.
[3] JAMA,January 7,2009—Vol 301,No.1
[4] The Alpha-Tocopherol Beta Carotene cancer prevention study group. The effect of vitamin E and beta carotene on the incidence of lung cancer and other cancers in male smokers. N Engl J Med 1994; 330: 102935.
[5] Omenn GS, Goodman GE, Thornquist MD, et al. Effects of a combination of beta-carotene and vitamin A on the lung cancer incidence, total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smokers and asbestosexposed workers. N Engl J Med 1996; 334: 115055.
[6] Heart Protection Study Collaborative Group. MRC/BHF Heart Protection Study of antioxidant vitamin supplementation in 20536 high-risk individuals: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02; 360: 2333.
[7] Bjelakovic G, Nikolova D, Simonetti RG, Gluud C. Antioxidant supplements for preventing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Cochrane Review).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4; 4. CD00418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